酒文化与茶文化的异同点

2017-06-06

酒文化和茶文化,都是休闲文化,有着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酒文化与茶文化的异同点,一起来看看。

酒文化与茶文化的异同点

迎客以茶,送别以酒,这是说茶酒待客的两种场合。其茶酒待客的气氛也不相同。酒是喧嚣的,茶是静雅的;酒是发泄的,茶是内省的。

能在一起品茶的必定是好知交,聚在一起喝酒的未必是真朋友。俗语不是有酒肉朋友吗?宋代谢莲有《菩萨蛮》词一首道个正中:

相逢无处不尊酒,尊前未必皆朋友。酒到任教倾,莫思今夜醒。

明朝相别后,江上空回首。欲去不胜情,为君歌数声。

品茶和饮酒虽然是休闲的两种方式,但于人的身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茶使人清醒,酒使人沉醉。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关系

茶是人类饮食中的重要饮料。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汉族民间传说中,茶是被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的。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在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以四川和云贵高原为最早。在云南澜沧县发现树龄在数千年以上的茶树。中国开始种植茶树,并逐渐摸索总结出制茶工艺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德昂族被誉为“古老的茶农”。他们以善于种茶和喜饮浓茶而闻名。在云南盈江县德昂族聚居地,有千年以上的老茶树。

据中央电视台1995年4月19日晚在第二套节目《神州风采》中报道,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认为,中国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而思茅(今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地区又是这一原产地的中心。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有古茶树群20多处,总面积在万亩以上。目前,云南全省拥有茶园500多万亩。

历史上的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对密切内地与边疆的关系,对繁荣经济和保障人民生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茶在社交和礼仪活动中自古以来占有重要地位,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待客和婚仪中。在古代,议婚行聘和举行婚礼时都有受茶之礼。陈耀文在《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一节里解释此俗:“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清人福格《听雨丛谈》载:“今婚礼行聘,以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今天甘肃的东乡族,女方家答应男方家提亲后,男方要送给女方衣料和几包好茶,算是定了亲,俗称“订茶”,表示以后不能反悔。甘肃临夏回族,女方只要接受了男方媒人送去的茶砖和茶叶,即表示允婚。青海、甘肃的撒拉族在娶亲时,新娘途经的村庄中,娘家与新娘家同村的妇女,要端出熬好的茯茶,热情迎送送亲队伍和新娘,称作“敬新茶”。浙江南部的畲族在娶亲时,新娘到婆家后,要接受一位父母都健在的姑娘献上的一碗甜蛋茶,新娘要低头饮甜茶,但不能吃蛋。甘肃裕固族新婚第二天,新娘要下厨房“生新火”,烧好茶,由新郎请全家到堂屋,向新娘一一介绍,新娘则向全家老少一一献茶。云南拉祜族在男女双方确定婚期后,男方要送聘礼给女方,其中茶必不可少。拉祜人俗话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

茶在社交与礼仪中的重要作用,是与茶在人们饮食生活中的功能相联系的。哪个民族的生活中越是不能缺少茶,茶在哪个民族的社交礼仪中就越占有重要地位。南方气候暑热,需用茶来消暑解渴,提神醒脑;牧业民族多食肉和乳品,需用茶帮助消化;伊斯兰民族吃热量大的牛羊肉,主食又多为烙烤的饼子等,茶能消食解热。除此,茶还有健身、美容、防病甚至治病等许多功能,因此很受中国各族人民喜好。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产的富硒贡茶,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常饮可抗衰老,防治贫血、冠心病、癌症、克山症等40余种疾病。

近年来,云南普洱茶重振雄威,畅销海内外。2010年初云南大旱,但在昆明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上,仅4月12日开幕当天,签约额就高达147亿元人民币。普洱茶的优势是营养丰富,能降血脂,便于运输和长期保存。

善于种茶的德昂人说,“离了茶办不成事情”,他们常把茶叶作为礼品,表示“茶到意到”。不仅待客、求亲、喜庆要献茶或送茶,就是调解纠纷,请求谅解也得送包茶叶。基诺族有“尧白种茶分天地”的传说,尧白是基诺族信仰的原始女祖宗,茶是基诺族的重要经济支柱。茶被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作为祭祀的供品,茶树被当作象征爱情天长地久、根深叶茂的常青树。在藏族地区,去探望亲友或病人,要带上茶叶或酥油茶;在藏传佛教寺院中,往往给求“神物”的信徒送药品、“神水”,还有茶叶。

各民族的饮茶、吃茶方式多种多样。基诺族的“凉拌茶”是以茶为菜的典型。他们将刚采来的鲜嫩茶叶揉软、搓细,放在大碗里,再加上黄果汁、酸笋、酸蚂蚁及各种调料,即做成“凉拌茶”待客。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喜欢喝酥油茶。蒙古族喝奶茶的历史,至晚起于宋辽时代,宋朝在边关开设茶马互市。侗族的油茶和豆茶更有茶饭结合、饮食合一的特点。

中国西北的回族很讲究喝茶,较有名的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三炮台”茶,青海一般叫盖碗茶,茶具是三件一套的细瓷茶碗、茶碗盖、底托碟,故得名。茶碗中放云南沱茶、冰糖、山楂片、枸杞、桂圆、杏干等,注入沸水,稍焖一会儿便可饮用。不断续水,味淡再换新茶碗和配料。当地的保安、东乡、撒拉等族亦有此茶道。

云南喝烤茶的少数民族有好几个,其中以白族和拉祜族最讲究。白族的“三道茶”很有情趣。客人进门,主人先烧开水,同时将一小砂罐预热,适时将茶叶放进砂罐中抖动颠簸,闻到清香时注少量沸水入罐,随着一声脆响,清绿色的茶泡沫涌向罐口,茶香四溢,满屋芬芳。泡沫沉落,再加沸水于罐中,斟入茶杯献客。每盅只有少许色如琥珀的“茶精”,再兑些开水方可饮用。砂罐中再添开水煨,煨一次,斟一轮。如此三番,称三道茶。三道茶“头苦二甜三回味。”有些地方在二道茶里放入核桃仁、红糖或蜂蜜与几粒花椒,有些地方甚至加入乳扇(一种薄如纸的羊乳制食品)。第三道茶的茶水中有肉桂和姜片。旅游业蓬勃发展以后,在大理三道茶茶会上,还表演民间歌舞和婚礼仪式,更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许多民族在敬茶时讲究长幼之序,且不能斟得太满。

滇西北的纳西族有种叫“龙虎斗”的饮茶方式。先将茶叶放在小陶罐中烤至焦黄,再冲入开水稍煮,尔后将茶水倒进盛有半杯白酒的茶杯,杯中发出悦耳的响声之后,由少女捧杯献客。这种茶道是茶酒合一,据说可发汗解热,防治感冒。滇西南的布朗族在野外劳作休息时常饮“青竹茶”。砍一节粗壮的鲜竹,装入泉水和干茶叶,架在火堆上煮沸,再倒进稍细些的鲜竹做的杯中饮用,茶香竹香沁人心脾。傣族的“竹筒茶”与此相类。布朗族民间还有吃酸茶的习惯,即把鲜茶叶采来后,依腌酸菜的方法制作加工后嚼食,生津止渴。畲族的“惠明茶”和“宝塔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彝族撒尼人的“铜壶茶”、佤族的“烧茶”、傈僳族的“油盐茶”、基诺族的“煮茶”、蒙古族的“奶茶”、四川凉山彝族近年生产的“苦荞茶”等,都为少数民族茶文化添彩增光。

关于酒的起源,传说和古籍记载较多。名气大的酿酒创始人,一个是仪狄,一个是杜康。《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都认为仪狄是夏禹的属臣。《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

以粮食酿酒,自农业民族始。仪狄与羌人肯定有族源和血缘关系,因此说,酿酒技术的产生与古代羌人不无关系。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以上记载说明了仪狄与杜康在酿酒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目前,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仍生产和饮用的特色酒大致有如下一些:蒙古族的马奶酒、藏族的青稞酒、水族的肝胆酒、土家族的甜酒茶、普米族的“酥里玛”酒、羌族的蒸蒸酒、凉山彝族的苦荞酒、傈僳族的药酒、满族的松柃酒、拉祜族的药酒、壮族的药酒、傈僳族的杵酒、毛南族的南瓜酒、基诺族的梅叶酒、哈尼族的新谷酒、塔塔尔族的风味酒、黎族的山兰酒、布依族的刺梨酒等。

此外,还有新疆的“伊犁特”酒,柯尔克孜族的“孢糟”酒,内蒙古的“百吉纳”酒、鸿茅酒、宁城老窖,宁夏的杞红酒,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互助大粬”,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的青稞酒,广西桂林的“王府三花”酒,云南彝族辣酒,纳西族合庆酒,怒族咕嘟酒,门巴族“曼加”酒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