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融合教学实证研究论文

2016-11-10

调查发现,英语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阅读相关专业的英文资料,进行商务洽谈、涉外接待或浏览英文网站等。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很难满足高职学生的行业英语能力需求。因此,在设置外语课程时很有必要进行需求分析。忽视需求分析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犹如闭门造车,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融合教学实证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融合教学实证研究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重要组成部

分。因此,高职院校在英语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基于岗位需求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并尽可能地体现在校学习与职场应用的一致性。

行业英语是指在某种特定职业或岗位背景下所使用的英语。行业英语教学兼顾了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传授,是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充分体现了语言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然而,由于受等级考试及行业英语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制约,高职英语教学仍然将重心放在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考试训练上,偏重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

该现状导致绝大多数英语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无法达到岗位的语言要求。鉴于此,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最佳结构策略是:以需求分析为指导的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与自己语言基础相匹配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

一、需求分析的涵义

需求分析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其理论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课程开发理念,但直至70年代才得到广泛关注。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可以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依据,也因此成为外语课程实施的核心步骤。

“需求”的涵义会因个体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性。同样,在外语界,“需求”也是一个总括性的术语。查阅文献可知,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背景往往意味着“需求”的内容和分类也不尽相同。几种有代表性的“需求”分类有:Berwick的“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Brindley的“产品导向需求”和“过程导向需求”;Hutchinson & Water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以及束定芳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上述分类界定尽管出自不同的研究视角,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共性。

一是“觉察需求”源自于外在因素,而“意识需求”则源自于学生内在的需求;

二是“产品导向需求”注重职业目标情境中的客观要求,而“过程导向需求”则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三是“目标需求”包含学习者必备知识、尚缺知识和想学知识,而“学习需求”则是指与学习者学习态度、动机及策略相关的个人需求;四是“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分别指社会、行业对从业者外语能力的要求和学习者当前外语能力基础与其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虽然表述不同,定义有别,但这几种“需求”的分类原则几乎是一致的。

二、外语教学与需求分析实证研究

近年来,国外需求分析实证研究在外语教学领域已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Vandermeeren对112个芬兰公司的德语需求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半数的员工无法满足岗位德语能力的需求。同时,他还发现德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商务交流中的首要外语技能。Chaudronetal对84名韩语学习者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集目标情境和语言技能为一体的韩语任务教学模块。尽管这些研究中不乏某些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但国内外语需求分析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内此方面的研究基本集中于课程设置和语言目标情境需求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赵梓岑在对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调研中发现了课程教材与教学目标不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某些语言技能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等问题。闫莉等人对144名理工科硕士毕业后英语使用情况进行调研,结果发现,60%的受试者在工作中基本不使用英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阅读技能,听说技能使用频率最低。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无论从数量还是从深度上都与我国外语教育巨大的受众面及其不同的需求不相符。有关该理论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则更不多见。笔者通过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验证了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融合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旨在进一步研究促进高职学生英语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分析问题,为高职语言类课程的优化与调整提供借鉴。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调查具体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新型教学模式是否能在提高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有利于其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新型教学模式是否较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帮助学生接近其就业岗位的英语目标情境需求?

(二)研究对象

我校2012级商务英语专业的两个班级共80名学生参与了本次研究,两个班分别为实验班(A班)和控制班(B班)。由于受试者前两个学期均以基础英语授课为主,因而我们选取其第二学期综合英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反映他们英语基础和词汇量的原始数据。将两个班的成绩输入电脑,经SPSS16.0统一分析后,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平均成绩虽有不同,但差距甚小,且由于P值?0.05,因此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同时,根据两个班期末成绩的标准差可以看出,其期末成绩离散度差别也不显著。由此可见,两个班级实验前的英语起点水平基本一致,符合实验的要求。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两种工具:测试和问卷调查。测试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其中,笔试部分涵盖了语言基本知识测试和行业英语技能测试,每部分各占50%;口试则重在考察学生某些典型的职业情境中英语的交际能力。内容分为工作场景角色扮演和商务报告陈述两部分。两种测试均由本校任课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结合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共同命题。笔试客观题由计算机阅卷,主观题写作部分由双人评分。同时,为了提高口语测试的效度,口试的评价则由我校两名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英语教师和一名企业教师完成。评价基于四个方面展开:语法和词汇40%、话语组织20%、语音语调20%、互动式交流20%。

由于本次研究在受试者第二个学年开展(第三学年将进入毕业定岗实习阶段),为期一学年。实验测试结束之后的两个月,我们又对受试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基于需求分析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英语目标情境需求。问卷的编写参考了束定芳和陈冰冰等人的社会需求分析模型。其内容包含四个维度:

一是个人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实习单位、实习岗位等;

二是工作中英语使用情况,包括工作中英语的重要性和工作中英语使用频率两个子类,共有8题;

三是英语水平自我评价,共有9题;

四是当前英语教学对社会需求的适用度,包括岗位英语需求和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两个子类,共7题。为便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问卷完全按照5级量表的形式设计。

(四)研究过程

本次教学实验在受试者的第二个学年开展。希望通过前一个学年单纯的基础英语学习,学生对行业背景的专业词汇可以有更好的感知和认识,从而更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在教学实验期初,首先对本校前两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信息进行了梳理,将细化的相关行业归并整合,划分出行业大类。

对典型的行业类别中1至2名具有代表性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以确定行业典型的工作过程和基本内容。另外,我们还对受试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其学习能力差距、学习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

在实验实施阶段,我们根据需求分析的成果对实验班的教学模块进行了重新整合,围绕行业典型的工作情境所需具备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设计语言学习任务,突出行业技能与语言知识的有机融合。而在控制班,我们则采取以传授语言基础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个学年的课程结束后,我们对两个不同教学模式的班级进行了效果对比,目的是检验两组样本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表现的差异性以及差异是否显著。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测试结果讨论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对实验班(A班)和控制班(B班)的学生的笔试成绩与口试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笔试和口试两个方面的平均分均高于控制班的学生,而标准差则低于控制班,两样本间的无差别概率P值也均未达到P≤0.05的显著水平。因此,我们可以拒绝无关系的零假设,两班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两方面成绩普遍高于控制班学生,且成绩分布较控制班更集中。这说明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型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第二次问卷调查

鉴于受试者在测试之后均需参加学校规定的顶岗实习任务,我们又向两个班的学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了调查问卷,以进一步了解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就业和工作的影响。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76份,有效回收率为95%。

对问卷的三个维度进行信度分析(见表3),可以看出,4个子类的Alpha值介于.626~.82之间,三个大类的alpha值分别为.865、.871和.781。由此可见,本问卷信度较高,各个部分均达到统计要求,且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见表4)。在评价工作中英语的使用情况方面,两个班的学生都认可了工作中英语技能的重要性,并且认为目前的英语水平对薪资收入、职位升迁及未来发展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差异不明显。然而,两个班级学生在英语水平自我评价这个维度上却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0)。相对于B班,A班大多数学生对当前自己的英语水平更有自信,对自己英语各项技能的总体满意度也更高。

同样,在当前英语教学的评价方面,A班和B班的反馈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0)。A班学生认为,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渗透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对他们的就业和工作都有较大帮助。而B班的学生对学校的英语教学评价则表现出消极态度,他们普遍反映学校学到的英语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为了进一步研究两个班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和当前英语教学二个维度评价的差异性,本研究再次使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5、表6和表7)。

表5结果表明,A班较B班的学生对自己工作中的英语表现具有更高的满意度。涉及具体技能方面,A班学生对听、说、读、语音、词汇这几项技能的自我评价与B班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2、.001、.001、.006、.000)。这主要是因为通过一定范围内的需求分析,A班的英语教学更加关注岗位目标情景需求。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突出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写作、翻译和文化背景知识方面,A班和B班的自我评价差异却不显著(P值分别为.069、.121、.092)。尤其是文化背景知识,两个班学生的自我评价都普遍较低(均值分别为2.875、 2.5),且不具有差异性(P=.092)。北方课题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对外语技能的满意度,他们希望毕业生是“外语+宽厚知识型”。此次调研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情况与这一发现基本吻合。由此可见,高职英语教学不但应关注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还需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涉猎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从英语教学对社会需求适用度这一维度所包含的两个子类目(见表6和表7)回答情况来看,A班和B班学生对“当前英语教学质量”中所包含的四个项目的反馈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8、.002、.000、.001)。B班学生普遍认为,当前英语教学的内容与岗位应聘时的英语需求有偏差,且难以满足他们在工作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需求。同时,由于缺乏职业英语能力的训练和专业词汇的学习,学生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的英语日常交流,很难用外语从事工作。

另外,尽管两个班的学生调查中都表示岗位英语培训有必要,但B班的需求明显大于A班,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余樟亚调查中也发现员工对于大学期间没能很好地习得相关英语技能感到遗憾,希望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相应培训与提高。

五、研究结果对教学的启示

调查发现,英语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阅读相关专业的英文资料,进行商务洽谈、涉外接待或浏览英文网站等。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很难满足高职学生的行业英语能力需求。因此,在设置外语课程时很有必要进行需求分析。忽视需求分析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犹如闭门造车,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一方面应充分了解英语在工作中的真实使用情况,对行业岗位英语能力的需求展开分析;另一方面,还应该诊断出学习者具体的语言技能需求,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唯有如此,方能选择与当前英语教学条件、学习者认知水平及其学习动机等因素相符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从研究数据分析看,一直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的B班学生,对自己岗位英语技能的满意度较低,且认为当前的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尚有一定差距。然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倘若直接进行行业英语学习,难免会对英语课程产生枯涩艰深的印象,在强调行业英语教学的同时,仍应兼顾基础英语教学。基础英语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还能为行业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职业需求,适当渗透一些行业专业词汇,或设置一些专业情境,将语言的结构、功能及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感知、理解运用语言材料。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证明了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了高职英语教学实用性特征。本次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虽然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了需求分析,但此次需求分析主要立足于企业和学生的角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待于对课程相关的多方面因素进行需求分析,以提升研究的效度。

另外,本研究在调查两种不同英语教学模式对社会需求适用度时只是聚焦学生自我评价,今后的研究可同时面向用人单位及行业专家采集数据,这样对课程与社会适应性的判断会更加准确、客观。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