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励志文章
奥运冠军邓亚萍是很励志的,那么邓亚萍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你是不是正在找邓亚萍励志文章?赶紧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为您整理的邓亚萍励志文章吧。
邓亚萍励志文章:邓亚萍的励志演讲——转型从零开始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觉得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一起能够分享我的人生的一些经历。我今天的演讲的这个题目是:转型从零开始。
有一位老者曾经问我说:“你的奖牌和奖杯都放在什么地方?”我讲:“我父母,拿出了一间屋子,专门作为一个荣誉室,把我所有得过的奖牌、奖杯、奖状全部放在这个屋子里头。”他跟我讲:“你应该把它收起来,因为这些已经统统成为了过去。”
从那一刻开始,我一直在想这句话。因为作为一个运动员的转型,是很困难的。快要退役的时候,就在考虑我退役以后怎么办呢?是继续当教练呢?还是像你们一样,走向社会?我如果说不当教练的话,我会做什么?我能跟你们去竞争吗?我认为我竞争不过你们。所以从那时候决定要去读书,要更好去完善自己,选择了去读清华大学。
刚刚进清华的时候,可以说还是很自卑的。当我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跟我的老师也很坦率地讲:“我在清华没有办法上来就跟大课,没有这样的水平,尤其英语的课程。”清华老师问我,他说:“你的英文什么水平?”我说“是零。”他说:“那你,二十六个字母先试试吧!”我能想起来的二十六个字母,大小写一块混着写——也没写全二十六个字母。这就是我清华的第一堂课。那么老师也明白我是什么水平了,是吧!
一切从头开始,我不认为说:你不会。这个问题就把你吓倒了!因为任何事情,你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会再逐渐地去感悟和提炼这个成功的规律,一定是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大把大把地掉头发。当时我自己也很纳闷说:我这个打球也不是不动脑筋,因为乒乓球不动脑筋你是赢不了球的,对吧——它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运动项目。但是为什么读了书了,学了点英文,就大把大把掉头发呢?我说这个问题,只能留给科学家去研究了。
那么,清华读了一段时间,我被中国奥委会推荐到国际奥委会,由萨马兰奇主席任命,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一个成员。第一次去开会,让我极其地受刺激!因为所有的委员,都是可以讲英文、法文,唯独我一个带着翻译去。别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翻译总是慢半拍,对吧。等到下边开完会以后,在大家交流的过程当中,你总隔一个人。别人想跟你交流的时候,也觉得很困难。这个极大地刺激了我:我无论如何也应该把英语先拿下!
我第一次去英国留学的时候,是在98年。因为国际奥委会要在葡萄牙开一次会,当时由中国奥委会建议说:一定要在上面有一个发言,帮助写了一篇很简短的稿子,也就一页纸。这一页纸当时对我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根本不认识。怎么办呢?当时就在英国,请了一个私人老师。我请这个老师把它录下来——他讲话,然后录下来。然后我完全按照他讲的,完全地模仿、学习。然后把这个内容,用字典全部翻译出来、标上音标,然后就跟着老师讲的录音带,一遍遍地学。就这一篇纸的讲话,也不超过五分钟,大家猜猜我学了多长时间?多少?三天啊?你太高估我了!一个月?谁说的?没错!我真的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学习这篇讲话。最后到了里斯本开会的时候,正好是老萨(萨马兰奇)主持会议,他以为会是翻译上,结果我开口就开始用英文讲。我一开口讲英文,老萨(萨马兰奇)就笑了,然后一直笑到我最后把这篇讲话讲完。最后呢,他说:“邓,才学了三个月的英文,能够有今天这样的一个发言,我们大家应该给她祝贺鼓掌!”
所以好多人问我:“转型你害怕吗?”我说:“有什么好怕的呢?因为从一开始生下来,你就不会,你不是通过一点点地学习吗?”所以等于说:今天的成功,不等于明天的成功。但明天的失败,也不等于你后天不可以成功!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经历过程当中,虽然很艰辛,也很困难。但是,好像还有一点点信心,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地笨。笨也是笨,刚才同学讲三天一篇五分钟的讲稿。没错,你们能三天,我就得用一个月。我想以勤补拙、笨鸟先飞。这个事儿,大家是公平的,对吧?你聪明,我多干点,咱俩可能也能扯平。但是到了最后的时候:是不是你真的比我聪明?那倒不一定了!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
因为清华拿完学士学位,英文是我的专业。随后又到了诺丁汉大学,攻读了一个硕士学位。信心来了,当时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够到剑桥,去读一个博士学位。但刚有这个想法以后,我周边的所有人: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老师,包括老萨(萨马兰奇),统统说别去读。为什么?他们觉得太难了,说:“你名气这么大,你万一读不成,这多难看啊!”我觉得,这都是在为我考虑。但是我觉得:我这辈子机会来了,我干吗要等下辈子?所以,我仍然非常地坚持去读剑桥。
我就读的这个系是Land economy,翻译过来叫土地与经济系。在中国,可以这样讲,在申办奥运会。当时03年,正开始我们要去筹措大量的资金——就是要做大量地市场开发,能够减轻我们这个国家的负担,利用更多的市场资源,能够帮助我们办好奥运会。
所以,我就积极地参与了这个部分的工作。走访了大量跨国的一些CEO(首席执行官),包括他们的一些主导做市场开发的Marketing(市场营销)。这方面的这些人,以及让我最后的博士论文定位在了什么呢——《奥林匹克品牌的商业价值研究》。
为什么要研究奥林匹克的品牌商业价值?大家知道,奥运会讲的是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但是,是什么一个无形的手,在推动着奥林匹克运动这么蓬勃发展?是商业的模式。因为在奥林匹克运动当中,大家不要简单地看作这是一个体育的比赛。其实,奥委会对每一次奥运会的各个项目,都会进行严格地评估,通过多个参数、多个指标,来评估和排序这二十八个项目。哪些项目是最不受欢迎的,那么就要淘汰这个最不受欢迎的项目。而是应该引进现在年轻人,最喜欢的项目进入到奥运会。因为他们知道:抓住年轻人,是抓住了未来!抓住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更好地蓬勃发展!所以,不要讲一个奥运会,它都是以用户为导向,那更不要说今天的互联网。
在我没进入这个行当之前,我拜访了多位这个行业的专家、学者、老师,还有我们业界的大牛。包括李开复、张朝阳、马云、曹国伟,可以说没有一个我没有拜访到的。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确确实实给了非常多的建议和意见,以及也泼了非常多的冷水。因为我们毕竟还很年轻,我进入这个行当时间也不长,可以说就是一个学生,要向老师,要向大牛们去学习。因为我相信:你只要肯低头,找到老师、找对人,他一定会教给你他最宝贵的经验!
所以,我想呢,我今天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我想最重要的,是定战略方向。其次,找到跟你同甘共苦,能够创业奋斗的一批精英,然后带领大家勇往直前。所以,我想在人生的道路当中,其实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就是要不断地归零。
我们要有归零的决心,不要抱着:我曾经在非常好的学校学习过的想法,是吧,我已经不得了了。但是你要肯放下,肯归零。要想到,我要从零开始,要保持一个勇往直前、拼搏向上的一种精神。在拼搏的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困难。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要有忍耐力!你的忍耐力有多强,你的成就就有多高。你的承受力有多大,你的成功就会有多大!
谢谢,这些就是我的演讲。
邓亚萍励志文章:邓亚萍的读书励志故事
1、邓亚萍在剑桥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2、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3、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的励志故事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唯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邓亚萍励志文章:邓亚萍的成长故事
我出生的时候,父亲邓大松40岁,母亲蔡荷珍36岁。父亲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属于意志品质特别顽强、特别有韧劲儿的那种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母亲性格外向,很要强。我的性格融合了他们两人的特点。
父亲一生酷爱乒乓球,他年轻时是河南省队的主力,拿过中南五省男子单打冠军,退役后在河南省队执教,曾任男队主教练。
从我两岁多开始,父亲常常把我放在他的自行车上,带着我到工人俱乐部看他们打球。我从小打球特别认真,就是脾气不好,不能输球,一输就急,拉住对手不放,非要和人家再打一场不可。因为这个急脾气,我小时候没少挨父亲说。每次我输了球,父亲并不怨我,但他会不停地给我讲,告诉我输在哪儿了。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他推着车,一路上不停地唠叨。有时候进了家门,坐在饭桌前,他还在说。这时候妈妈就会提意见:“有什么话吃完饭再说。”看我输了球撅着嘴,妈妈就逗我:“瞧你撅着嘴,都能挂个油瓶了。”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遇到过很多困难。因为个头矮,省队不要我,这些情况父亲都跟我说了,我明白他的意思:别人说你不行,你就要自己争口气,要加倍苦练才行,所以我从小就很乖,训练特别能吃苦。1983年我进了郑州市乒乓球队,小队员们经常去附近一家旱冰场玩,父亲一直不允许我去,怕我受伤影响训练。有一天我忍不往好奇心,和几个小队员偷偷跑去溜旱冰,父亲到宿舍找我,看我不在,就找到了旱冰场。从小到大,我从来没见父亲发过那么大的脾气。在领我回队的路上,他越说越生气,照我的屁股踢了一脚,这是好脾气的父亲唯一一次打我。
我 13岁那年获得全国冠军,第二年入选国家青年队。到北京后,经常收到父亲的来信,教育我要刻苦训练,早出成绩。等我拿了世界冠军,他又告诫我:要谦虚谨慎,从零开始……他总是这么教育我。97年我在一次国内比赛中输了球,自己没有太在意。过了很久以后,父亲见到我时竟提到了那次比赛,很认真地说:“我对你那场球不满意。”我当时挺惊讶,女儿都拿了十几个世界冠军了,父亲对一国内比赛还是那么看重。现在我才明白父亲一直用高标准要求我,不管我拿了多少冠军。
在事业上,父亲对我的影响和帮助很大,而母亲则在生活上关心我、疼爱我。虽然我14岁就离开了家,我和父母还是挺亲的。这些年比赛多、训练忙,很少有时间回郑州,每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总觉愧对父母。96年10月份,我在北京买的住房装修妥当后,就把父亲接到北京住了半年,有时间就尽量多陪陪他们。父亲身体不好,我自己开车载着他四处求医问药,为他做全面的身体检查。
现在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很多朋友都很关心我将找一个什么样的丈夫。我想,首先他要有我父亲那样的人品和脾气,然后要有一定的文化层次;最近几年要以支持我的事业为主,因为我现在既要完成清华大学的学业,还要训练比赛。但是男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我希望他将来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有所成就。我挺羡慕我父母那样的婚姻:平静、和睦、稳定。(编者注:邓亚萍已经和前国家队男乒骁将、广东队的林志刚登记结婚,并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区的龙潭湖附近。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2006年邓亚萍产下一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