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针对建筑行业政策
相关话题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总结2016年的建筑业,最恰当的莫过于“变”,2017年行业改革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针对建筑行业政策,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7针对建筑行业政策如下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建筑业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总结2016年的建筑业,最恰当的莫过于“变”。行业内部来看,“变”突出表现在从国家政策、行业需求结构变化带来的建设模式、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改变,由此形成的行业新生态,要求建筑业企业从思维模式到行为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从行业外部来看,“变”表现为政府加快转变职能、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主动之“变”;部分企业难以摆脱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在改革大潮中疲态尽显的被动之“变”;不少企业抓住改革“红利”,顺应行业发展形势,积极主动抢占先机的应势之“变”。
伴随行业变革而来的,是行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变”+“机遇”=“势”。2017年已经来临,梳理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规律、探寻行业转型的新机遇,对于企业在“十三五”期间更好地把握改革大势、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质改革有序推进 行业秩序逐步规范
2016年,建筑业资质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被业内称为“惊天之变”。
一方面,以“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为改革方向、以“轻审批重监管”为管理理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6年连续发布了《关于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关于启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的通知》、《“对取消8个工程设计专项资质征求意见”的函》,并在浙江、甘肃和安徽三省开展建筑业企业和工程监理企业资质“智慧”审批改革试点。从这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建筑资质审批将逐步强化“人”的作用、强化“业绩”的作用,对行业的管理,也将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逐步转变。
另一方面,资质改革给建筑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让传统挂靠模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业内人士都知道,传统建筑企业的扩张,往往建立在资质挂靠模式的基础之上,被挂靠企业长期以收取“管理费”的形式生存,不仅造成了项目管理的混乱,给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而且被挂靠企业本身管理能力逐步蜕化,核心竞争力随之丧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资质改革强调以市场化为导向,追求规范化发展,为行业企业长远发展净化了生存的土壤。
从建筑业企业的角度来看,资质改革带来的最大利好,是行业发展秩序进一步规范,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建筑业企业品牌化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在“十三五”期间,把握好这一大趋势,积极顺应改革潮流、加快转型步伐,企业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胜出。
行业分化加剧 转型有待深化
2016年,建筑业加速分化,行业企业普遍高速发展的景象难以再现。
建筑业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市场的分化,二是企业的分化。
2016年,房屋建筑市场总体出现下滑态势,以房建施工为主业的建筑施工企业业务进一步萎缩,面临生存困境。2016年,公路、铁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创新,为少数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新签合同额,在2016年年末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要求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努力促进“城市病”治理,2017年新开工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加快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抓好120个国家和省级试点。这意味着,2017年,公路、铁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据统计,2017年,PPP项目将迎来落地高峰期,预计落地规模约3.8万亿元。
因此,可以说,建筑市场分化的大趋势已经十分清晰。而以是否有能力以PPP模式参与公路、铁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分界,建筑业企业已出现明显分化。央企、国企由于自身融资能力较强、资源整合能力较强,加之与地方政府长期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合作关系,业已成为PPP项目的主力军。不少实力强劲的民营企业也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但多数中小企业因为融资能力较弱、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已然落后。
目前,建筑业正由关系竞争时代迈向能力竞争时代。在新形势下,企业在市场上的成功,必定是企业发展理念、文化诉求、资源整合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等各方面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企业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针对市场需求,在改革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完善自我。
兼并重组浪潮初现 国企占先发优势
2016年,建筑企业兼并重组掀起新浪潮。
2016年7月18日,中国建筑发布公告,称其香港上市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拟有条件收购中信股份目标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及中信股东贷款,买卖双方初始交易对价为310亿元,被称为2016年度建筑业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并购案。2016年7月29日,中国中铁与中铁二局拟实施重大资产置换及以资产认购中铁二局非公开发行股份事项获得证监会无条件通过。2016年12月1日,安徽水利发行股份吸收合并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获得中国证监会无条件通过。经评估,此次吸收合并标的资产预估值约为31.36亿元。此外,还有宁波建工12.6亿元收购中经云、绿地集团9.6亿元收购江苏省建等,均引起了业内不小的震动。
仔细研究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其收购与被收购的主体均是国有企业,而且其收购成功的基础均是“优势互补”,以利于进入优势领域。这一点,在2016年的特级资质申请方面也已经表现无遗。数据显示,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核准发布的十三批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资格名单中,申请获批特级资质增项的国企数目远超民企,而且建筑业仅有的几个“三特级”企业也都是国企。这意味着,在行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刻,国企凭借着对政策的敏感,已经开始通过简单有效的方式——强强联合、延伸产业链,来增加市场竞争的筹码。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2016年年初,业内人士一直担心,随着行业净利润率不断下滑,因资金链断裂、管理不善或难以承接到工程等原因,中小建筑企业破产数量或将激增,大型建筑企业收购中小型企业的风潮也将出现,但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一方面说明,在新形势下,多数企业已经看到了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并在积极通过转型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行业需求结构尚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之前,企业普遍的应对策略仍将偏保守,2017年行业改革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