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征文:个人梦与中国梦
我的家乡在一个“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湘西山村,文革前出生的我,少年时光都是在山村度过的。由于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母亲是地道的农民,在大集体年代,我们家在生产队便是有名“半边户”、“超支户”,每年生产队年终决算时,都要照顾很多“工分”。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少年时期的我,每年学校放假后,就跟着父亲下村巡诊“打牙祭”,说是“打牙祭”,其实也就是饭里不加红薯丝、玉米、萝卜丝等杂粮。记得有一次,一患者为了感激我父亲长途跋涉复诊,在我吃饭的饭碗中,放了一个煎鸡蛋,并用饭掩着,生怕被自己的小孩发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问我长大后的梦想,我毫不思考的说:“象你一样做名乡村医生,有白饭吃”。
文革时期,参军是一件非常有脸面的事情,不仅能够吃饱饭,还有军装穿,特别是家里的大门上还有一块“光荣军属”的牌匾,“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参军是许多农村适龄青年追求的梦想。看到一名又一名热血青年被我们小学生敲锣打鼓送到公社集中奔赴军营的时候,特别是看到他们寄来手握钢枪、英姿飒爽的黑白照片时,真是令人羡慕至极,于是,我也就有了当兵的梦想。可是,在那个讲阶级成分的年代,由于受家庭出身的影响,这个梦想是无法实现的。那时候,读高中、读工农兵大学也是要讲成分、讲出身的,对于我来说,同样是遥不可及的。
山区的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极其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劳作一年的我们还是生活极其困难,少年的我,“虽限山川,常怀梦想”。梦想着象父亲一样做一名乡村医生,背着药箱行医看病,走村穿户,填饱肚子;梦想着能穿上军装,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梦想着有朝一日,跳出农门,成为城市户口,当上“国家干部”,吃上“国家粮”……
东方风来满眼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们党开始拨乱反正,实施改革开放,虽然百废待兴,但各行各业已是万紫千红的局面。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我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并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吃上“皇粮”的梦想。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基层人民法院工作,经历过这么多的坎坷,我暗暗发誓: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法官。于是,我主动放弃机关工作,要求到最边远的基层法庭锻炼。在法庭工作期间,我坚持送法上门,开展巡回法庭,化解矛盾,服务“三农”,结合社情民意,集中开展了为农村信用社收贷款、打击故意伤害(自诉)等专项审判,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保一方平安做出了贡献。我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小型企业普遍经营不善,银行贷款收紧,企业难以为继,为了实现资产重组,县委决定将部分企业实施破产,县委中心组学习将集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单位主要领导要我准备一堂讲课稿,我挑灯夜战,查阅资料,反复修改,这篇讲课稿得到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我也因此被选调到县委办公室工作。此后几年,我边学习,边调研;边做秘书,边笔耕;边当参谋,边学领导艺术,成了县里小有名气的“秀才”。正是自己的这个特长,几年后,我又被省城的一所高校相中,开始追逐着立德树人的梦想。
现在,家乡也随着党的富民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都通了水泥路,大山里的湖泊、溪流、溶洞、森林等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儿时的伙伴“靠山吃山”,大都通过旅游业走上了富裕道路,有的还买了车,盖起了“农家小院”,办起了旅游公司,不再为衣、食、住、行担忧。每次回家,他们说得最多的是: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党的政策好。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没有消除阶级成分歧视,我就不会走出大山,也不会走进大学的校门;如果没有公平的用人机制,我就不会经历多个岗位的历练,也不会来到省城工作,更不会成长为一名中层干部。大河涨水小河满,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都是国家梦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中国梦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个人的梦想只有与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结合在一起,才能梦想成真,才能体现价值。就像“小巨人”姚明说的那句话一样,“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我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 他引用了三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如今,我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我又有了新的梦想:在努力工作的同时,锻炼好身体,要亲眼见证我们国家“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