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初中生科技论文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3000字初中生科技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3000字初中生科技论文篇一
HCI,敲开未来科技的门
当人机互动技术遭遇云计算、遭遇移动互联网,或许还有新材料、新能源时,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精彩呢?
据悉,在微软的“未来之家”的体验屋里有一个特殊的角落:看似普通的厨房墙面,可以变成电脑屏幕,上面有天气预报、日程提醒等重要事项。当房屋的主人收到别人的派对邀请函时,他可以很简单地选择接受或者拒绝,他的朋友可以从这个“墙面”上接到回复,同时,日程表也会自动生成,如果主人开口问,例如,今天我需要做什么?会有一个发声动听的机器人随时回答他的各种问题。
而微软2010年底推出的Kinect也开创了游戏的新模式。借助Kinect,玩家不需要使用任何手柄、摇杆、鼠标或者其他遥控器,即可用身体直接控制游戏。比如在玩体育游戏的时候,你只需要接通电源,不管是乒乓球的挥拍还是保龄球的击打,你只需要像现实中那样摆出动作即可指挥屏幕里的游戏。
不难理解Kinect推出的两个月就破了销售800万台的纪录的奇迹。它也被赋予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意义:第三次人机交互革命的原点。
人机交互(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是一个跨学科的技术领域,从广义上理解就是用户体验,在直观意义上理解是指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方式。
眼下,在人逐渐适应计算机再到计算机不断适应人的互动过程中,人机交互技术已不再局限于键盘输入、手柄操作,而是以更加新奇的方式出现:手指的微小动作、声波在空气中的振动、眼珠和舌头的转动,都可以实现信息传递,完成人与机器之间的“对话”。而随着技术的精进,“有机用户界面”(organic user interface)也开始悄然兴起——生物识别传感器、皮肤显示器,乃至大脑与计算机的直接对接,无疑都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灵云”推出为哪般?
和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的HCI技术主要应用在语言文字领域。但不管怎么说,HCI“中国军团”也在行动。2011年12月8日,北京捷通华声语音技术有限公司在2011中国手机产业发展大会上宣布:在全球范围内首个推出全方位、个性化的人机交互感知云—灵云。该公司董事长张连毅称,灵云是一种可以用语音、手写、拍照,手势,将来甚至可使用脑波识别等智能手段来操作、感知手机、计算机等数字设备的网络云服务,让人机交互象人与人沟通一样的简单自然。
据称,灵云可通过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等网络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的云服务,目前可提供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手写识别、扫描识别、即时翻译等多种HCI应用服务。灵云,简单的说就是让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在与人的交互过程中,实现能说会听、能写能识,感知并完成人们过去通过键盘、鼠标发出的操作要求,从而使机器设备具有全方位、多样的人机交互能力,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变得更轻松、简单、自然,更回归人性,促进人与机器之间的和谐互动。
现在,捷通公司以hcicloud为域名的灵云平台已经上线。在上面,人们可以体验语音合成、手写识别、文字识别等人机交互技术应用。同时,2012年1月16日,捷通华声宣布推出名为“小唐龙”的软件——这是一款基于手机(或者PAD)的智能助手,为手机主人“提供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交友等各个方面的助理服务。”
显然这家已在人机交互技术领域耕耘、积累多年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产业变革的气息以及国内外HCI行业的激烈竞争态势,正试图以一种综合和集成性服务占领产业优势地位。
在国内,除捷通华声外,人机交互技术产品供应商中还有汉王、科大讯飞等实力强劲的上市企业。其中汉王以手写技术闻名,科大讯飞在语音技术方面发展势头迅猛,而捷通华声在HCI的各个技术方面的发展相对较为均衡,由于一直没有上市,而且客户以行业用户居多,市场占有率不小却大众知名度不大。然而,这个企业最近却动作频频,曝光率颇高。张连毅告诉本刊记者,继不久前引入华软战略投资之后,捷
通也将在产品升级和品牌运作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挺进个人用户市场。
激动人心的行业变革
显然捷通在加紧HCI整合的努力。其背景正是HCI技术展现出广阔前景:国内外企业的人际交互技术已经成熟起来了,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到来,它呈加速度方式走向每一个人。这个市场实在是太大太诱人了。而且,正如捷通所意识到的,HCI加上云计算,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音合成、手写识别这样简单的 应用。
过去的两年,毫无疑问,众多HCI产品的革新令人叹为观止。神话般的苹果CEO乔布斯仙去后,苹果发布的第一款重量级产品IPHONE4S让许多消费者失望,但同时发布的语音助理Siri软件却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Siri 能做的,听起来相当不一般,使用者可透过声控、文字输入的方式,来搜寻餐厅、电影院等生活信息,同时也可以直接收看各项相关评论,甚至是直接订位、订票;另外其适地性(location based)服务的能力也相当强悍,能够依据用户默认的居家地址或是所在位置来判断、过滤搜寻的结果。
不过Siri最大的特色,则是人机互动方面产生了突破,不仅有十分生动的对话接口,其针对用户询问所给予的回答,非但不至于答非所问,有时候还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使用者如果在说出、输入的内容包括了“drunk”、“home”这些词(甚至不需要符合语法,相当人性化),Siri 会判断为喝醉酒了、要回家,并自动建议是否要帮忙叫出租车。
Siri展示出的是在准确语音识别的基础之上,进行语义的智能分析判断,并且实现系统功能和后代数据(包括个人偏好和历史记录)的调用,实现所答即所问与服务即所想——真正实现助理的功能,从识别,执行,再到互动之间的飞跃,这就是Siri的革命性所在。捷通推出“小唐龙|,显然是受到了Siri的启发。而Siri目前对中文语音尚无能为力,这就给了中国厂商以很大的机会。
而2010年11月4日正式发布的微软kinect体感游戏设备,也在人机互动的市场化应用领域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一设备中,玩家可以不通过任何控制器,单凭自己的动作和手势就能指挥电脑中的游戏。这个游戏系统也辨识人脸,让玩家自动连上游戏。它还可辨认声音和接受命令。在游戏示范中,玩家们可以用脚踢仅存在于屏幕中的足球,并可用伸手设法拦阻进球。在驾驶游戏中,玩家可以转动想像中的方向盘来操控电视游戏中的赛车。这种神奇的效果也属于HCI的一项应用,里面用到了动作感应、语音识别等,这些技术使人和机器之间更加亲密无间了。
Kinect确实成了微软征战家庭娱乐市场的一把利器,但微软的目的显然并不想仅仅借此赢得“电子游戏的未来”。Kinect的真正潜力,将在电脑、手机乃至军队和医疗卫生事业上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从而创造更为可观的 经济利益和 社会效 应。微软Kinect技术总监Alex Kipman曾强调说:“人们不喜欢手里总是握着个东西,比如鼠标和键盘。而Kinect还只是旅程的起点。” 果然,2012年1月10日,有消息传出,微软的体感游戏控制系统Kinect将在数周后登录Windows PC,而且其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游戏。
中国的奋斗者们
以中国的HCI军团的整体实力而言,目前尚未能推出像Siri和Kinect这样的重量级产品,暂时也很难充当HCI创新潮流的领头羊。但是,国内的企业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基于中国本土文字、 语言的特性,中国企业可以在汉语的语音和文字识别等HCI应用方面做得更好。甚至,在此基础上,在一些项目上进行突破,获得世界性的“单项奖”。 2010年10月28日,“科大讯飞‘语音云’发布会暨移动互联网语音创新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隆重举行。科大讯飞董事长兼总裁刘庆峰介绍了“讯飞语音云”的总体框架和主要构成,及其作为语音服务平台的特性,并现场演示了手机语音搜索、短信随意说等基于“讯飞语音云”的典型 应用。此外,刘庆峰也介绍了科大讯飞公司的语音合成技术、发音模拟技术、口语评测技术,有些技术在世界性的比赛中获得领先的名次。
据悉,“讯飞语音云”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基础,为各类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和创新性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语音合成及语音识别服务,合作伙伴可以像使用水、电那样“即开即有、按需取用”,在很短时间内构建出支持自然语音交互功能的特色移动互联网应用。
眼下,讯飞旗下的讯飞语音输入法软件正在智能手机用户中传播。该输入法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识别率相当高。科大讯飞副总裁江涛表示,讯飞语音输入法的识别率已经接近90%。记者尝试了这个软件,感觉其确已具备应用价值。
其实在以前,IBM 也推出过ViaVoice等语音识别产品,但那时的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不高,很难替代键盘输入。现在,借助于云计算等手段,在智能手机上用语音输入代替键盘输入,已经有了应用的可能。据专家称,新旧两代语音识别技术之所以差别巨大,在于其不同的 工作方式。语音识别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基于 统计模型的人工识别问题,数据对于语音识别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是算法,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软件大鳄腾讯也出手了。2011年9月,腾讯研究院人机交互中心研究员刘海龙透露,云手写和云语音识别将登陆QQ,云手写对工整字符的识别率将达到99%以上,云语音更将挑战“发音习惯,用词习惯”等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技术难点,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极简的沟通体验。、人机交互中心模式识别组项目负责人陈波表示,基于云计算的移动通讯,在通话、短信这两大主流功能的主要部件中,将实现单独部件的“全能化”。如:用户对麦克风应用使用需求将全面覆盖至语音登陆、语音认证、语音识别、语音搜索、听歌搜歌、哼唱搜歌、制作歌曲、音乐类游戏等功能,在功能覆盖最大化的同时,必须简化用户在切换操作中的时间和过程。又如:在短信使用时,被云计算覆盖的手写识别、手势应用、语音输入,将为用户带来最为便利的输入体验。
而捷通华声公司,早在2008年就已经与金山公司合作,将手写云服务嵌入到爱词霸网站中。2011年6月28日,由捷通华声倾力打造的云手写官方网站正式上线,并开始全方位地为用户提供各种手写产品体验及技术服务。此次推出灵云平台,显然是试图超越单项的HCI技术,以综合性、一站式的HCI云服务占领行业制高点。而各项HCI单项技术如何协同成为一个整体,以及如何应用并给用户带来更要效率,则是下一步面临的挑战。
会是一场产业革命吗?
2008年7月1日,微软主席比尔·盖茨将退出微软日常 管理工作。他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召开的Tech-ed大会上 发表了最后一次在职演说。在演讲中主要谈到交互技术问题。在过去几年里,PC用户主要通过鼠标和键盘进行界面交互。未来十年的重点,将会更加强调连结人与人的关盖,人与 计算机的交互变得越来越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盖茨没有说错,不管是苹果的Siri、微软的Surface和Kinect,科大讯飞的语音云,还有捷通华声的灵云,都已经昭示了一个人机交互新的时代的到来。
在CNN预测的2012年十大科技趋势中,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比如通过触摸屏和声控等——也列在其中。
张连毅认为:在苹果的触控技术出现之前,人与机器的交互手段已走过两个阶段:50年代IBM这个蓝色巨人,把人 类 社会带进计算机时代,键盘一直成为人们操作计算机的一个非常关键性的、代表性的交互手段,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中的典型代表是鼠标。微软是这个阶段中很强大的推动者。第三个阶段是苹果所推动的触控时代。而下一个阶段,则将是一个更自然、更人性化的人机交互体系时代,即智能人机交互(HCI)技术时代。显然,在张连毅的 计划里,灵云是为了这个时代而准备的。事实上,灵云正是被设计成拥有一个完整的自学习系统,在人们通过灵云实现人机交互过程中,记录、分析每个用户的使用习惯,不断提升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不断提升更好、更确准的智能服务效果。灵云将同时提供完整的云端组合式解决策略,用户使用起来更流畅自然,在各种带宽条件下都享有良好用户体验。
智能人机交互的时代,我们将享受多少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快乐?委实引人遐想。当人机互动技术遭遇云计算、遭遇移动互联网,或许还有新材料、新能源时,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精彩呢?其实美国《未来学家》杂志早在2010年中刊登的文章,就已对当前正在研发或者已投入商用的各类人机交互技术进行了盘点。这里列举一部分:无声语音(默读)识别:通过默读识别,使用者不需要发出声音,系统就可以将喉部声带动作发出的电信号转换成语音,从而破译人想说的话;电触觉刺激:通过电刺激实现触觉再现,可以让盲人“看见”周围的世界;仿生隐形眼镜:科学家希望将电路集成在镜片上,打造出功能更强大的超级隐形眼镜,它既可以让佩戴者拥有将远处物体“拉近放大”的超级视力, 显示出全息图像和各种立体影像,甚至还可以取代电脑屏幕,让人们随时享受无线上网的乐趣。人机界面:也被称为“脑机接口”,它是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即使不通过直接的 语言和行动,大脑的所思所想也可以借由这条通路向外界传达。
好了,说到这里,类似《黑客帝国》里的科幻镜头或许都已经在实验室里酝酿里。我们得考虑未来世界的人们的安全问题了——如果我们的人机互动技术 发展到了可以用脑电波直接控制外部世界,那么我们得提防“黑客入侵大脑”事件的发生了。
不管怎么说,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正在到来。
3000字初中生科技论文篇二
电力科技领域的思想者
20多年前,当他踏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想到,在这里,他一待就是16年;他更不会想到,从此他将与电力系统科研结缘,成了他未来几十年的科研方向。这么多年来,是电力科研成就了他,让他的生命更充实,更有价值;也是他奉献于电力科研,推进了所在领域的学术发展。他就是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经济与电力市场研究所所长,陈皓勇。
谈到自己的科研方向,陈皓勇略显兴奋,声音也变得洪亮起来。长期以来,他以复杂系统(大规模、随机性、分布式、网络化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理论方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为核心学术思想,致力于电力系统规划、运行与控制,新能源并网与智能电网技术,电力技术经济与管理等方向的基础前沿研究和教学工作。
偶遇机缘,踏入电力之门
1990年9月,陈皓勇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成为当时西安交通大学通过自主命题、独立招生在全国范围内选拔的29名学生之一,当时的他仅仅15岁。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深深地喜欢上这个学校,在此学习、工作长达十几年。1992年9月,两年的少年班学习完成后,陈皓勇以优异成绩自主选择了本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从此也正式踏入了电力之门,更找到了开启人生理想的钥匙。
对于陈皓勇来说,1994年看起来和往年一样平凡,却是改变他人生的一年。因为正是在这一年,通过班主任老师的介绍,他结识了刚从日本归国的著名电力系统学者、IEEE Fellow、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锡凡,从此跟随王锡凡院士学习、工作长达12年。他时常被王院士那严谨治学、低调为人的精神所深深感染着,王锡凡院士不仅是他的学术导师,更是他的人生导师,正是在王锡凡院士的引领之下,才跨入了电力科学的大门。1995年,陈皓勇以优异成绩保送为王锡凡院士的研究生,并硕博连读,从事电力系统优化调度、优化规划和电力市场等领域的研究,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也奠定了日后科研工作的基础。在2000年6月博士毕业后,由于陈皓勇在学生时代的优秀表现和王锡凡院士的鼓励,他顺利留校任教,开始了教学科研的生涯。在西安交通大学从教期间,他除了担任专业主干课《电力系统分析》等的教学工作外,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王锡凡院士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一系列国家重点项目,并且自己也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参编了《电力市场基础》新教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6年12月,陈皓勇带着出去闯一闯的想法,作为“百人计划”杰出青年教师受聘到华南理工大学。也正是在这里,他得到了又一次地腾飞。在这里,他除了继续前沿理论研究外,更找到了科研成果的良好应用平台;在这里,他开始完全独立工作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在这里,他能够与港澳的大学密切合作并进一步放眼海外。不仅这些,陈皓勇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获得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承担了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多个合作项目,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陈皓勇又成为华南理工大学新增的4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之一。
众所周知,广东省既是能源消费大省,也是能源技术产业大省,其能源产业在我国能源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东省的能源消耗量位居全国前列,但能源资源贫乏,对外依存度高,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能源安全与有效利用已成为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立足于这种现实,陈皓勇拓展学科领域,融合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和能源相关学科的优势,先后参与了“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等的筹建。
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陈皓勇却从来没有忘记过母校,他和西安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保持着长期和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近年来,两校联合申请了国家重大项目,并和王锡凡院士等因“电力系统运行与规划的最优决策模型及方法研究”共同获得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一等奖,还即将进一步拓展海上风电等领域的科研合作。
千锤百炼,终显学术锋芒
在为电力领域教学和科研事业奋斗的将近20年里,陈皓勇始终刻苦钻研,默默奉献。在课堂上,他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激情澎湃;在实验室,他是一个勤奋的科研工作者,编程序,做仿真,认真耐心。人们看得见的是他的荣誉和成果,但看不见的是他背后付出的辛勤和汗水。他忘记了,有多少个周末在实验室里度过,有多少个节假日没有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有多少次科研走入困境时焦虑不堪地冥思苦想。但天道酬勤,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除完成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外,陈皓勇近年来发表SCI、Ei论文近100篇,所发表论文被国内外电力系统、人工智能、经济管理和量子物理等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引用1500余次。他的英文专著Power System Optimization:Microeconomics-inspired Approaches近期将由国际权威出版社John wiley&Sons-IEEE Press出版。他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电力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除了学校的工作,他还兼任了很多社会职务。他是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英
联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职称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还担任着在香港召开的IEEE亚太电力与能源工程国际会议(IEEEAPPEEC)技术委员会主席。
在国际上,陈皓勇首次提出电力系统机组组合的协同进化算法等人工智能算法,并将其推广于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和电力市场决策等多个领域。协同进化算法借鉴自然界中的协同进化机制,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多个物种相互作用,共同进化,从而使整个系统不断演进。将工程应用领域待求解的问题映射为生态系统,以生态系统的进化来达到优化问题求解的目的。协同进化算法为电力系统优化提供了新途径,也为解决一般复杂工程系统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基础算法。他将“协同进化算法”拓展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无功优化问题,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将协同进化算法应用于寡头垄断电力市场的模拟和分析,开辟了基于协同进化计算的电力市场建模的新方向,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系列论文。陈皓勇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上电力系统、人工智能、经济管理等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的广泛引用,直接跟进研究的包括: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约旦科技大学、雅典国家技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伊朗德黑兰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国内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
陈皓勇十分重视交叉学科研究,他系统地研究了博弈论方法在电力市场和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问题,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一经济系统,从经济的角度,陈皓勇在基于博弈理论的电力市场建模、分析与仿真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从工程的角度,国际上首次将微分博弈理论应用于电力系统频率/电压协调控制领域,开拓了基于博弈论的电力系统协同控制新方向。在现阶段不断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中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规划和运行决策中通常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传统的统一优化模型难以适用。作为一类先进的数学工具,博弈论通过建立电力系统中多方优化决策模型并求解均衡策略,使得各方均能获得最佳收益。在这个背景下,陈皓勇长期从事基于博弈理论的电力市场建模、分析与仿真研究:提出了运用多项式方程系统求解电力市场均衡的方法,首次形成了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电力市场博弈分析系统理论和方法,首次结合基于协同进化计算的智能模拟和实验经济学方法研究了电力市场主体的交易策略和市场均衡问题。这些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被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大学和美国惠普实验室的多个权威学者所引用。另一方面,从工程角度来看,电力系统包含大量分布式控制器,在智能电网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新型控制器将被引入。这些控制器作用于不同层面,控制目标相互独立,甚至存在冲突。制定控制策略时若不进行协调,则可能导致各方相互牵制、抵消,背离控制目标。基于这种考虑,陈皓勇首次提出基于博弈理论的电力系统协同控制思想。在国际上首次将微分博弈理论应用于电力系统频率/电压协调控制,以解决多个控制器动态协调的难题,基于微分博弈理论的电力系统最优协调电压控制研究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除此之外,陈皓勇还系统地研究了基于大系统随机与离散优化理论的电力系统规划、运行的模型及算法并在电力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电力系统作为典型的分布式大系统,其规划和运行中的很多优化问题都是大规模、离散、非线性和随机的,用常规的方法很难求解,需要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在电力系统规划方面,他提出了基于改进Lagrangian松弛法和随机生产模拟的电源规划模型和算法,发展了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算法的输/配电网规划;在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方面,除提出机组组合问题的协同进化算法外,在国际上较早地开展了基于鲁棒优化思想的含风电的电力系统安全约束机组组合问题,研究了基于退火选择遗传算法和内点法的含整数变量最优潮流,建立了基于协同进化计算的配电网重构算法;在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方面,提出了基于退火选择遗传算法的大电网无功优化,研究了基于退火选择遗传算法的配电网多时段无功/电压控制等问题。特别他在国内率先研究了多风电场并网条件下的电力系统安全约束机组组合问题,提出了描述间歇性能源功率不确定性的极限场景法,在保证预测场景最优的情况下,也能保证误差场景下调度方案的可行,奠定了鲁棒调度的基础。作为国际上鲁棒调度思想的首先提出者之一,陈皓勇在2012年IEEEPower&Energy Society年会上宣读了相关论文,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长期以来,这些研究相继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重大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大胆创新,探路未来发展
创新是科研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大胆创新,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陈皓勇深切地明白这一点,因此在做研究时,他始终不怕困难,敢于超越,力求走在电力领域
发展的前端。
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低碳 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 社会的普遍共识,因此可再生能源开发浪潮席卷全球。我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要求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风力、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并网给电力系统运行带来很大的冲击,引起系统电压、频率的大幅波动,恶化了电能质量,降低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水平,使得传统的电力系统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受到挑战。而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科研也因此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当前世界各国电力系统都在朝智能电网(smart Grids)的方向发展。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平台,智能电网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 热点,被认为是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陈皓勇认为,能源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在华南理工大学,他联合电力系统,电力电子、信息通信和经济 管理等多学科的研究力量,形成了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一支强大的研究团队,目前已有基础包括风电控制与并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风电控制与并网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囊括10余名教授、副教授与近10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同时,陈皓勇的团队积极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和海南电网公司等单位紧密合作,努力攻克多类型新能源发电综合消纳的关键技术,即将于2014年在海南建成全国第一个间歇性能源渗透率不小于15%的省级示范电网,并努力将海南电网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智能电网技术集成 应用和示范展示平台。
为了时刻把握学科前沿信息,紧跟国际学术发展潮流,陈皓勇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他曾于2004年4月至2005年2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任副研究员;2007年2月至2007年5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任访问教授;2008年7月至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任访问教授;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访问教授。他还特别与美国顶级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电气工程系签有正式科研合作协议,通过教授互访、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合作 申请科研项目等方式,长期致力于智能电网的合作研究。借助广东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陈皓勇也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保持着经常性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学术国际化的理想平台。此外,陈皓勇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也保持着密切 联系。
“在化石能源日薄西山、新能源将成为未来人类能源主体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就有望引领全球经济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中国正面临着战略性抉择。”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作者、美国华盛顿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米里·里夫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的。这也是陈皓勇的梦想和希望,他说:“人们把21世纪称为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理应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我愿为之贡献毕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