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励志哲理美文

2017-05-26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关于创业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需要多少励志的支撑,又学习多少的付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创业励志哲理美文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创业励志哲理美文篇1:德国工匠:我们不相信物美价廉!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开始搞工业化的,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

但是如今,在这个只有 80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 2300 多个世界名牌。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

1、『德国制造』曾经是带有侮辱性的符号

德国人进入工业化后也经过“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

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

德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初,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与生产领域完全脱节的。尽管那时“世界科学中心”在德国,但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在德国拿到学位回国后,不是一味地跑到大专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进入到市场里去办企业。

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跑到美国一看,发现美国工业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这才明确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并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由于德国有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半个世纪时间里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的队伍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

此后,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德国最有名的公司,几乎都是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它们直到今天都维持着世界性的声誉。

2、珍视“身后名” 不贪“眼前利”

德意志不是个“喜新厌旧”的民族,德国人喜欢有经历的东西,有历史记忆的东西,有文化记忆的东西。

我认识一位德国教授,他家里现在还有上个世纪60年代生产的木头箱子一样大的电子管收音机,由于质量好,照样在用。我问他,“你还用这么老的东西?”他说,“是呵,我一看到它,就想起我幼年时发生在这收音机旁的故事,对我来说,这可是比什么都要珍贵的啊!”

德国人生产的圆珠笔摔在地上10多次,捡起来依然可以用。德国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会倒,就是被战火摧毁了,德国人也一定要按原样将其重建起来。

有一张关于德国建筑物的照片,名叫“不变的德国”,展现的是二战以后德国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纪式晚期巴洛克时代和洛可可时代的风格。为什么?二战结束后,德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废墟,那些古老的房子基本上都被战火摧毁,德国人非常心疼,因为德国人就是喜欢自己的文化。怎么办?德国人死活也要把当年的照片找出来,把当年的设计图找出来,一定要按原样一座座地重修起来。今天你跑到德国去看,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什么现代建筑,几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时代的风格。

德国有座王家歌剧院在二战中被美国飞机全部炸毁,德国人心疼得不得了,那座歌剧院是过去建了200年才建好的,结果毁于一旦。怎么办?

二战后德国人就把这片废墟圈起来,搞了一批科学家、文化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师、技术工人,大约上百号人,花了35年时间,把这堆破砖烂瓦又重新装回去了,你现在再看这座王家歌剧院,怎么也看不出来是炸弹炸烂了以后又重新装回来的,这座建筑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说,“这个行动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德国热爱、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变的德国”。

由于德国的经济发展不靠房地产市场,所以一位德国建筑师很难拿到一个建筑项目,好不容易中了标,就一定会精心设计,一定要把它搞成一个艺术精品,一定要让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国,你永远也看不到有两座建筑物会是一样的。

因此人们说,德国建筑师重视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后名”。

3、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

这位西门子公司的总裁是这样回答他的:“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

当时那位记者反问他:“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

西门子总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说到“天职”上去了,“天职”是什么意思?就是“上帝要你干的事”。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

它们大多是拥有百年以上经历、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称之为“隐形冠军”。

德国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战中很偶然留下来的,很幸运没被美国飞机炸到。德国的马牌轮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现在我国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国的阿迪达斯公司是1920年创办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历史了。你可以看到,德国这类企业都是有年头的。

德国的产品不打价格战,不与同行竞争,一是由于有行业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一切,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德国企业是要追求利润,但是只要能保证基本利润,有钱可赚,德国人并不是那么贪得无厌、无休止地追求利润的,而是要考虑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德国人宁愿“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

我曾在柏林与一家菲仕乐锅具店的经理聊过天,我说:“你们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口,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锅,用20年就到头了,顾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细想一想,你们划得来吗?你们为什么要把东西搞得那么结实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你们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

这位经理这样回答我:“哪里的话,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忙都忙不过来呢!我们这家厨具厂,是二战后从过去的兵工厂转产过来的,前后也不过几十年时间,就卖出1亿多口锅了,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口吗?快80亿了,还有7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

你看,德国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营销战略的路数也与众不同,一笔生意,在你身上一辈子就做一次,让你说他的东西好,这就会感染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再去做他的顾客,然后再感染第三个人,人家干的是这个事。

4、探求本质,考虑长远

今天德国只有三座城市,即柏林、汉堡、法兰克福,被定为“国际化城市”,以后打起仗来也宣布为“不设防城市”,其他城市都是中小城市。

绝大多数的德国人都生活在5万人、10万人、15万人、20万人的城市里,连50万人口的城市,德国人都觉得太大了。

德国城市的风光几乎都有这个特点:城市天际线最高的地方一定是教堂的尖顶,任何建筑物都不能超过它。

我曾与一位德国教授谈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能做到守时?

他讲道:“城市小,就容易守时。为了守时,也必须得把城市设计得小一点。你要想在‘汽车大众化时代’做到城市不堵车,需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任何楼房不要超过五层,在德国,你要想建造六层以上的高楼,必须经过议会投票通过才行。第二个条件是任何城市必须有一半的空间是马路。只要你同时做到了这两条,城市就不会堵车。”

今天德国人一般只在柏林、汉堡、法兰克福建高楼,那也是世界级的大高楼,但有一个条件,这种高楼从任何方向倒下来时,不能压到另一栋楼。所以越高的楼房,周边留有的空地就越大。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质,确定长期的战略”。德国人建房子时,是一定要考虑到当它倒下来时会发生什么事情的。

5、德国不相信物美价廉

“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价格上,连德国人自己都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

你跟日本人可以谈价格,但你跟德国人谈价格,一刀都砍不下来。

德国人甚至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

“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它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它优秀的售后服务。德国企业发展的一般产品都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别国一时无法制造出来的产品。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

德国所有供3岁以下儿童食用的产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剂,必须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为药品监管;所有母婴产品只允许在药店出售,不允许在超市出售;所有巧克力都被规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为原料加工生产;所有保健护肤品牌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实验室和植物种植园,以保证取材于天然有机品质。

德国人生产的非工业用途的化学产品,例如清洁剂、洗手液、洗洁精,除了有清洁杀菌的功效以外,绝大多数采用了生物降解技术,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学成份,来将化学对人体的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德国人生产的滤水壶,既能过滤无机有害物,也能过滤有机有害物,并富含镁元素。经过德国滤水壶过滤后的水,是微微带甜味的。

德国锅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温性质,既能节能环保,导热效果又极佳,以至人们说,“使用这种德国锅具,一根蜡烛就能弄一顿美味佳肴。”德国人生产的一口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国人用的都是奶奶传下来的锅。

对德国人来说,任何一样厨具,一辈子只需要买一次,不需要买第二次,因为你一辈子也用不坏它。

德国人生产的煨汤用的锅,完全是钢铁铸造的,沉重得连男人都有点端不动,那锅盖内侧有奇特的花纹,我问一位德国的销售商:“搞这些花纹干嘛?”他说:“它盖上去后,水蒸气就能上下自然循环,不易烧干,这是一种技术。”德国的锅具,盖上去个个严丝合缝,说三分钟开锅就三分钟开锅,能为你省下不少煤气费。

我也曾问过一位德国的企业家,为什么德国的产品动不动就“能用100年”呢?

他这样回答道:“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我们德国没有资源,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都是靠国外进口来的,所以必须物尽其用,尽量延长使用期,这才是对原材料最大的节约。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德国人认为,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是否‘经久耐用’上。”

创业励志哲理美文篇2:成功,先要弯下腰

台商罗田安30岁时,就已经成为了十几家企业的董事长。

八十年代初,罗田安靠倒卖牛仔裤,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2年,罗田安意气风发,在台湾和大陆,一口气开了十几家公司,涉及服装、餐饮、学校、建筑、证券、运输、食品、煤矿等七八个行业,可谓是“遍地开花,全面出击”。上海的克莉丝汀蛋糕店,是他当时诸多投资中,最小的一笔。

那个时候,被称作“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整个大的经济环境正处于腾飞时期。有幸踏着这个腾飞的浪潮和节拍,罗田安的财富和事业也演绎着加速度的膨胀和“腾飞”。他的资产迅速飙升到几个亿。“我三十几岁就开凯迪拉克,有很多的助理、秘书。数不清的朋友围着我转,每天都有接不完的应酬,吃饭喝酒,一掷千金……”罗田安一如皇帝般风光奢华,呼风唤雨,不可一世。只要听说某个东西赚钱,就潇洒地一昂头、一挥手:投!

“风光”使得罗田安有些飘飘然,自我感觉颇为良好,骄傲张狂、自信大胆。可是,由于投资过于分散,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罗田安的资金链断裂,几乎所有的投资都打了水漂。一夜之间,罗田安被“打回原形”。全家每月开支不足几百元,沦落到在贫困线上挣扎。那些昔日的“朋友”们,像躲瘟疫那样躲着罗田安。

从事业的高峰一下跌入人生的谷底,怎一个“痛”字了得?罗田安心情灰暗至极。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反省。1999年,穷困潦倒的他,向母亲借了路费,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准备重新打理所有投资中,硕果仅存的“克莉丝汀”。

然而,他刚进入生产车间,和他合伙的股东就嚷嚷着要退出,愤怒的工人更是将这个小个子老板团团围住。他们坚定地认为,这个张狂自大的“败家子”,肯定是来清算资产、关闭工厂的,自己的工作就要丢了。于是怀着强烈的抵触和敌意,聚到他的办公室闹事。罗田安一改往日的趾高气扬,诚恳地说服工人,自己将会一心一意,从头再来,用心经营这家企业……将信将疑的工人,这才同意他当日可以离开工厂。

翌日早上6点,罗田安来到公司,主动脱掉西装,换上工作服,带领生产部的同事清洗厕所,清洗工具,清洁环境……和店员一起吆喝广告、招揽生意,亲自去商场、超市推销产品……大家都用狐疑的眼光看着他。罗田安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弯下腰,和同事们平起平坐,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一年后,克莉丝汀从亏本到盈利,知名度一天比一天高。员工们和罗田安之间有了一种信任,结成一股同心的士气和凝聚力,大家手拉手,心连心,没有怀疑,没有距离,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克莉丝汀做好。不久,罗田安用赚来的钱,从已有去意的几个股东那里买下所有股份,进行了持续的增资,并将自己的家从台湾搬到了上海,将事业的重心和全部精力,转移到这个投资最小的项目上。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罗田安遇到了时任宜川购物中心总经理的朱秀萍。多年的商场经验,让罗田安觉得这个人是他事业中的“孔明”。于是,罗田安放下董事长的身份和男人的尊严,三顾茅庐,挖来朱秀萍担任克莉丝汀总经理。两人8年的亲密合作,终于使克莉丝汀转危为安,步入新的发展轨迹。

在朱秀萍的策划下,与开店同时进行的是工厂的收购和扩建。为了满足连锁店的需求,克莉丝汀先后扩建和收购了6个生产基地,获得一个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一跃成为《福布斯》提名表扬的知名品牌和企业。

媒体采访时,罗田安屡屡表示,自己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年有了资金和一些社会资源的时候,张狂骄傲,不可一世,让自己迷失了方向。他的人生曾有过遗憾,但他抓住了又一个机会,凭借着小小的蛋糕,缔造出了一个西点王国,再次演绎了人生舞台上的高潮。

1999年克莉斯汀还只有19家门面,而且大多经营状况不佳。现在克莉丝汀在长三角地区,已经拥有560多家门店,其中上海就有400多家。最高峰时,曾有过一天开5家门店的纪录。这家企业稳稳地坐上了长三角西点连锁企业的头把交椅,世界上最大的4家风险投资商开始关注它,不少500强企业希望和它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也许,正因为有过去的张狂骄横,才有今天的内心再造,才懂得把自己的腰弯下来,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

创业励志哲理美文篇3:你适合打工还是创业?

——一位有十年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分享的创业体会

作为一个创业10年以上,最近却在考虑上班的同学,感觉自己有点发言权,先占个位。

创业绝对不是逃避现状的出路

首先,创业与上班殊途同归,强调的都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和体现后获得的回报。但是上班和创业对人的要求还是有区别的,表现如下:

创业要求有极强的抗压能力和自控能力。

当你的积蓄已经无法支撑下月工资的时候;当你拼命到尿血业务却没有丝毫进展;当你辛苦工作的时候员工却在偷懒;你确信你能抗的住?

创业意味着自己当老板,意味着没有人要求你去工作。

在这种状态下,个人的自控能力就尤其重要了。如何在想看电影的时候克制住自己去工作;如何在需要陪孩子玩的时候还要想着下一步工作怎么办;如何在疲惫期还能保持旺盛的斗志,你能做到吗?

创业还需要很强的领袖气质。

是不是能够将事业的蓝图规划的宏伟且可行;是不是能够拥有一帮吃糠咽菜还能同甘共苦的兄弟;是否能发掘每个人的长处并加以发挥;是否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一句话就给小伙伴们无穷力量。

创业还要求你是个多面手,什么CEO、CTO、CIO、COO、BD、PR,要有思想准备自己一肩挑,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扮得了霸道总裁当得起开心大娘;抓得起业务搞得了思想。亲,感觉如何?

有的小伙伴又会说,我们有合伙人啊,我们有共同的理想与追求,我们三观一致,决心一起奋斗一辈子。

泼盆冷水,恰恰好多创业公司都是死在了共同创业上了。可以一起吃糠咽菜却不能共享富贵,没死在战壕里却死在了温暖的床上,你以为你是乔老爷?开掉合伙人都不带眨眼的?

在这点上一定要提醒各位准备合伙创业的小伙伴,在开始做之前先把所有有关商业的事情说清楚,拟合同、签字、按手印,不要怕没面子、坏感情,会避免很多很多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至于有些小伙伴因为上班受约束太多、办公室政治、各种不自由、领导瞎指挥等理由选择创业,我只能送你一句“呵呵”了。

创业比上班艰辛得多,创业绝不是替代上班的好选择。

创业强调的是直面人生,绝不是逃避现状的出路!

重三已出,请认真思考。

认清自己是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没有之一!

在创业之前分析清楚,做到冷静的头脑+激情的行动,比单纯满腔热血,自我说服,闭门造车要有效率得多,成功的机会也会大得多。

关于创业的书籍、培训、政策非常多,在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自我,所谓“不忘初心”强调的是保持自我对事物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跟风上道。

一旦决定了,请坚持,事真不可为,请及时止损。这两点看似矛盾,其实也是出于自我对事物的判断。如果问心无愧,已经感觉努力到了极致结果却并不美好,请一定停下来好好反思,不要留恋,不要不舍。创业只是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只知道蒙眼拉磨的驴儿永远改变不了自己的“人生”。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