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胀怎么回事

2017-02-15

耳胀是耳朵疾病症状之一。当出现这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又应该怎么治疗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一一介绍一下。让你更加全面地认识这症状的特征和如何去预防及治疗,感兴趣的朋友就来看一下吧。

一.耳胀简介

耳胀,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由风邪侵袭而致。有“风聋”之称。如《诸病源侯论·卷二十九》;“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听力明显下降,由邪毒滞留耳窍。清窍闭塞而致,有“气闭耳聋”之称。如《医林绳墨·卷七》:“耳团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闭也。”本病冬春季多发,是小儿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小儿腺样体肥大、成人肥厚性鼻炎是导致该病的内在原因,而感冒又是其常见诱因。耳胀、耳闭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耳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二.耳胀的病因

耳胀为病之初起,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邪毒滞留而致,与脏腑失调有关。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

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气失宣。则耳窍经气痞塞而为病。

2.肝胆湿热,上蒸耳窍

外感邪热,内传肝胆;或肝气郁结,气机不调,内生湿热,上蒸耳窍而为病。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

久病伤脾,脾失健运,湿浊不化,内困于耳窍而为病。

4.邪毒滞留,气血淤阻

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不愈,邪毒滞留于耳窍,气血瘀阻脉络而致耳闭。

三.耳胀常见的症状

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耳胀者,患耳胀闷堵塞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辩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如物阻隔。

四.耳胀的诊断

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呈橘红色),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显示液平面(呈随头位移动的毛状线),积液多可见鼓膜外凸。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或见灰白色斑块,或牯连内陷(呈伞样改变)。听力检查均为传导性聋。

(1)耵聍或畀物阻塞:耳胀痛不适。检查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或其他异物堵塞耳道。

(2)脓耳早期:耳痛渐进性加重,检查可见鼓膜重度充血(呈鲜红色),或有搏动性溢脓(见星星样闪光点)。

五.耳胀的治疗方法

本病初期多为实证,治以祛邪为主;病久则多为虚实夹杂证。治多虚实兼顾。在辩证治疗的基础上,应注意通窍法的应用。此外,配合适当的外治法,及时通畅咽鼓管、排除中耳积液、恢复中耳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药物治疗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

证候:耳内作胀、不适或傲痛,耳鸣如闻风声。听力减退,但自听增强,鼓膜微红、内陷或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积液,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浮。本证以耳胀不适,鼓室积液及外感表证之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处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或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风寒偏重者,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外袭者,选用银翘散加减。耳胀堵塞甚者,加石菖蒲以散邪通窍;中耳积液多者,加车前子、术通以利水通窍。

(2)肝胆湿热,上蒸耳窍

证候:耳内胀闷堵塞感、微痛.耳鸣如机器声,听力减退明显,鼓膜内陷或外凸、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黏稠的液体,伴有炳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本证以耳内胀闷堵塞,鼓室积液及肝胆湿热之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处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耳堵塞憋闷甚者,可加苍耳子、石菖蒲。

(3)脾虚先远,湿浊困耳

证候: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渐降。耳鸣声嘈杂,鼓膜内陷、浑浊,鼓膜穿刺可抽出积液,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本证以耳胀闷日久,鼓膜内陷、浑浊及脾虚湿困之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健脾利湿。化浊通窍。

处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耳窍积液黏稠量多者,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积液清稀而量多者,加泽泻、桂枝以温化水湿;耳窍闭阻甚者,加柴胡、香附以理气通窍。

(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证侯: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明显减退,如物阻隔,耳鸣如蝉,鼓膜内陷、粘连,或鼓膜增厚、有灰白色斑,听力检查呈传导性或混合性聋,舌质淡暗,或边有瘀点,脉细涩。本证以耳内闭塞,鼓膜内陷、粘连,或鼓膜增厚、白斑及舌脉表现为辩证要点。

治法:行气活血,通窍开闭。

处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瘀滞兼脾虚者,加补中益气汤;瘀滞兼肝肾阴虚者,加耳聋左慈丸;兼肾阳虚者,加肾气丸;鼓膜白斑明显者,加龙骨、牡蛎、石菖蒲以化痰开窍。

2.针灸治疗

(1)体针

基本处方:听宫 听会 耳门 翳风

方中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均为手、足少阳经脉在耳周的穴位,具有疏利少阳,行气通窍之功效。

加减运用:耳胀属风寒外袭者。加风池、风门、肺俞,以祛风散寒;风热外犯者,加大椎、曲池、尺泽,以疏散风热;肝胆湿热上蒸者,加太冲、侠溪、阳陵泉,以清利肝胆湿热;耳胀属脾虚湿困者,加太白、脾俞、胃俞,以健脾利湿;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者,加美元、膈俞、三阴交,以补虚扶正、活血化瘀。

操作方法:耳周腧穴针刺注意针尖的角度和方向,防止刺伤耳膜;刺翳风要选较细的针,只捻转,不提插,避免刺伤面神经;余穴采用常规剌法,按虚实补泻。

(2)耳针

取肝、胆、三焦、内耳、外耳、颞、皮质下。每次选2—3穴,毫针浅刺,留针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其他治疗

(1)滴鼻:可用1%麻黄碱液滴鼻,以保持咽鼓管通畅,改善中耳引流。

(2)请除中耳积液:酌情采用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或鼓室置管术。

(3)咽鼓管吹张:可用咽鼓管捏鼻鼓气吹张法,也可用咽鼓管导管进行通气吹张。

(4)鼓膜按摩:用鼓气耳镜放入外耳道内,反复挤压、放松橡皮球,引起鼓膜运动。

(5)理疗:超短波理疗,氦一氖激光照射均有助于中耳积液的吸收。

小编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以上的文章能对你们有所帮助,你们有没有学习到东西呢?耳胀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快乐生活。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