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政治论文

2017-03-27

伴随着我国对初中教育的深化改革,初中政治教育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小编整理了初中教师政治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初中教师政治论文篇一

政治教师的定位思考

摘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引发了我们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一、我是谁?二、怎么办?三、为人师!1、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者。2、学生学习方法获得的引导者。3、学生学习内容突破的点拨者。4、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5、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

关键词:促进者;引导者;点拨者;组织者;激发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19-01

政治教师的定位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0条指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引发了我们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学政治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我认为,明确的角色意识和正确的角色定位,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是实施新的课改理念、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我是谁?模糊的角色意识,已是思想政治课改革和发展的瓶颈

我就曾听到有的政治教师发出这样的疑问:我是谁?一线教师的困惑,的确发人深省。在教育系统内部以至社会上,不少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是谁都可以教的。就课程内容而言,教龄稍长者便觉得,教材内容太不稳定,有“三年一大变,一年一小变”之说,而且对于世局的发展要非常敏感,对于政策的变化要非常熟悉,并随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来。所以,当新一轮课改的春风扑面而来的时候,确实有不少的老师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究竟是一个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准班主任,还是一个学生的心理辅导员?是一个纯粹的德育工作者,还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老师们这种自感说不清、道不白的身份观念――角色意识,就成了我们这门课程改革和发展最大的障碍和瓶颈。因此,没有广大政治教师的参与,或者参与者没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工作方向,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园地就必然是“一潭死水”。

二、怎么办?觉醒的角色意识,正是思想政治课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面对新一轮课改大潮涌来,当时老师们几乎是奔走相告,议论纷纷。于是,不少政治教师开始发问了:我们做什么?我们怎么办?似乎“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政治学科没事。正是这一点,恰好表明了我们广大政治教师的觉醒――本职、责任和使命的觉醒。这种觉醒了的角色意识,正是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发展的动力。这种觉醒和随之而产生的探索,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更是思想政治课改革和发展的希望。

三、为人师!正确的角色意识,才是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发展的前提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政治教师是为师之人。为谁师?为人――学生师!也许这才是正确的角色定位。这样定位,我们才不会平添一些莫名的疑惑。当然,韩愈先生经典性的概括已很不容易做到,而到今天,“为人师” 又有了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政治教师今天的角色定位应该是。

1、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者。思想政治课的终极价值的体现,就是学生德性的养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政治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通过以知识和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来陶冶和提升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这种品德,是一种个体做人做事的好的习惯和倾向。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正需要每一个公民具有这种最起码的道德水平。于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为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四有”的好公民。政治教师作为实施这门课程的主体,必然首先是一个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将本人经年的道德积淀、向上的进取意识,通过平时和课堂教学中的师表作用,外化为促进学生品德形成的人格魅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2、学生学习方法获得的引导者。笛卡尔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其实,方法获得的过程便是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也许正是建立在这种重要性之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能力”目标摆在了第二个层面,且全部六条内容本质上都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这种能力和方法是将学生的知性化为德性的中介。一般来说,同成年人一样,学生的能力或方法形成于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与情境之中。对于这种过程的监控和情境的创设,便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即引导。

3、学生学习内容突破的点拨者。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为基础和依托,所以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主要是来自课本给予的信息。当然,也还有很多是教师提供的,以及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产生的新信息。那么,学生怎样才能突破或者把握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呢?一般来说,这往往需要借助外因的作用,即教师的点拨。教师作为点拨者,其作用表现在:第一,揭示联系,即揭示学科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简化联系,即将学习内容中看似比较复杂的联系简单化;第三,建立联系,即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也就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有了对于学习内容中关于主干知识的“联系”的把握,就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再生或创新。

4、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而自主学习,在本质上应该是主动的,也是探索性、研究性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凭借于一定的时问和空间,依赖于特定的材料(内容)和设施,加之学生个性心理品质中诸多不成熟、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学习活动完全需要一个组织者。组织者的作用在于使学生不至于迷失方向和自我,使各种成长因素良性互动,从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5、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完整人格中不可或缺,因而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智力因素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直接影响个体作为社会角色存在的价值和贡献。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然而在传统、应试型的课堂教学中,不少的教师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学生的学习动机怎样,学习兴趣如何,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习惯是否良好,情感是否投入,意志是否坚强,教师根本就没有太多的理会,或者采取有效的手段给予激发和培养。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这也就要求,在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应当实现与学生的经历、兴趣的统一。如果我们教师组织的课堂里,学生感到苦闷、枯燥、压抑,我们就是一个蹩脚的政治教师,一个失败的教育者。因此,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初,我们就应该庄严承诺――还学生一个灿烂的青春年华!

初中教师政治论文篇二

浅谈政治教师必备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任何教师都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才能和素养。而思想政治课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泛,同现实生活的联系又十分紧密,更要求政治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和灵活快速的应变能力,即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教育机智。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往往重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给学生“一杯水”。可是,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有些教师满腹经纶,但课堂教学却不知所云,学生连“半杯水”也得不到;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知识体系的罗列,结果学生不愿学,教师也感到“政治课难教”;有的教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缺乏果断灵活的处理,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信任度下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能说这样的教师知识贫乏吗?恐怕不能简单给予“是”或“否”的回答。实际上,他们缺乏的只是教育才能和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师能随机应变、灵活自如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机智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具有较高的教学技巧。具体到思想政治课,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教育机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 有的放矢 俗话说:“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堂政治课若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就好比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症结所在,只能是空洞说教。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的放矢,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例如:我带的班上有几位同学,学习总是打不起精神,干什么都是敷衍了事。经过调查,我发现这几位同学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因而他们总认为自己将来有出路,学习上缺乏动力和压力。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全班同学讲了一个“青蛙实验”的故事: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实验人员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一口煮沸的锅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这只青蛙用尽全力,跳出了那口势必将它吞没的大锅。过了几分钟,实验人员换上温水,又把这只惊魂未定的青蛙放进锅里。然后,在锅底悄悄加温,这只青蛙在温暖舒适的水中游着,丝毫未料到危险逐渐逼近,等它醒悟到水温已高得必须跳出才能保全性命时,它却四肢无力,再也跳不动了,只好束手待毙。讲完故事,我问同学们这则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在优裕的环境里舒服惯了,将来是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的,等到他们醒悟时,却往往为时已晚。所以,在宽松的环境中要自我加压,居安思危,否则,便会像那只青蛙一样在关键的时刻力不从心。这则故事对全班尤其是那几位同学震动很大,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如果当时我不善于发现症结,只是不着边际地一味批评学生不求上进,就会抓不住实质和要害,导致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依然我行我素。

2. 因势利导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同现实紧密联系的课程,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从而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的作风”时,观察到学生有厌烦情绪:“都什么时代了,还讲这个?”显然,如果不把这个“疙瘩”解开,教学就难以收到成效。为此,我想到了学生普遍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