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的政治论文题目

2017-06-12

创新是指创造新事物、新理论、新方式,超越旧事物、旧理论、旧方式。小编整理了关于创新的政治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关于创新的政治论文

001 企业产品结构演化机制及优化调整

002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003 企业集团经营战略研究 —“一汽”集团经营实际分忻

004 企业集群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005 企业危机及其管理策略研究

006 基于核心业务的上市公司和 存续企业的关系研究

007 企业信息化初论

008 论培育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009 学习型企业创建途径研究

010 企业集团的形成机理与并购的实证研究

011 中国企业绿色管理问题研究

012 企业知识积累:从概念到策略

013 基于委托一代理关系的经理行为激励与约柬机制研究——以国有企业经理为例的博弈分析

014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在构建企业MIS中的应用研究

015 基于生命后期理论的家族企业“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016 后发优势与企业发展

017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组织模式 —网络组织结构与协调机制研究

018 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拓展机理

019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管理研究

020 风险企业的技术评价与技术管理研究

021 现代企业信息资源战略研究

022 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

023 创业企业的风险管理

024 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的评价研究

关于创新的政治论文题目

哲学视野下的创新

摘要:旨在阐述创新的概念和内涵的同时,认识的创新是创新过程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对创造精神的高度肯定,而且在创造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解放思想,激发创造精神,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方式的统摄作用,从前瞻性、开放性、创新性等方面培养。

关键词:哲学;创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是指创造新事物、新理论、新方式,超越旧事物、旧理论、旧方式。“创新”一词起源于西方文化,创新是指人的生命主体在与其生存状态、生命历程的互动中所激发出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层面把握主客体两种尺度及其统一,追求真、善、美,并自觉地将之运用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的活动中。

一、创新的内涵

创新最早出现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论著中,他认为创新就是“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人经济系统的过程”。创新的本质是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状态的深刻揭示。《哲学大辞典》中对创新的解释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创新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

创新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创,始造之也”顾名思义,创新具有“始创”、“修旧”之意。二是突破性。凡是创新,必然对原有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等。“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三是创新理由的充分性。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根据之上的,具备充足的理由,绝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胡思乱想。思维的自由是创新之母。思维的自由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旦它获得相对独立,就有能动性,表现为自由——为认识活动、思维活动提供空间和活动范围[1]。想象是创造的深化。事实上,人类的一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不可能仅仅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世界中周旋,而是需要丰富的想象活动的参与的。所有伟大的思想家们,历来都强调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康德指出,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着联想和生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在努力达到最伟大东西里追逐着理性的前奏——在完全性里来具体化,这些东西在自然里是找不到范例的。”[2]因而,认识过程中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求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独特连接方式;创新的成果,就是寻求这两个世界的独一无二的连接点。而这种创新必然依赖想象,与此同时,辩证法作为想象活动的规律,始终在默默地支配着它。所以,想象是创新得以深化与实现的关键。

二、古今的哲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包罗万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思维、艺术、产品等等。它们的生命的活力,就在于创新,乃至现代竞争,创新也是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或曰强势)的活水。本文从狭义的意义上讲中国哲学的创新。

(一)创新与自由

创新只有不再是政治奴婢和经典奴婢的情境下,才有可能,创新需要自由,需要一片任鸟飞的天空,需要一种无拘无束交流对话的气氛,这样才能激活思想的创新灵感,撞起思维的创新火花。哲学是爱智慧之学,智慧在自由土壤中生长、开花、结果。智慧之果一年年成熟掉落,又一年年生成变熟,看似循环往复,实乃不断变异。爱智慧之学亦不断变化,日新而日日新。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历史长河和中国哲学的历史长河。综观历史,无论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是后者否定前者,不断的否定而构成哲学历史的长河,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某个时代精神的体现。东西哲学史上的哲学家都没有把他们哲学的价值系统落实到一个最普遍性的基础上,给每个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根基和终极关怀的价值目标,不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现代人最普遍、最关注、最切身利益相关联的是和合学价值系统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最底层的“垒土”和根基,也就是和合学“画龙点睛”的那个“睛”[3]。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科技高速发展的情境下,人们普遍地追求自身及与自身相关的一切领域的优化,这就是哲学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根本性、超越性反思的基点和根基,这也是和合学“三界”最底层的“垒土”。

(二)创新与机遇

机遇是指人的生命主体在其生存状态和生命历程中一种境遇或际遇。机遇往往把人的生命主体放置在成败利害、吉凶祸福、贫富贵贱、喜怒哀乐的生存状态或生命历程之中,在此相对相关、相斥相辅、相反相成之中,磨炼生命,改造生存状态,完善生命历程,而涌现创新动力,付诸创新活动。中国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状态所做的根本性的反思;中国哲学的创新就是对于不同时空条件下人的生存状态所做的不同的、独创的根本性的反思[4]。历史的机遇对于理论思维的创新是公正的;凡是有价值的哲学思想的创新,历史机遇都会给他一定合理的地位,即使一时被种种误导所蔽,也一定会解其蔽,复其位;凡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终究会被历史机遇所接纳和发扬;凡是对人的生存状态所做的根本性反思,总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创新是艺术,是真善美的融和。创新在处理好上述这些关系以后,就需要抓住知识创新的机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价值导向,开放创新评价机制,宽松创新多元氛围,鼓励创新竞争,凝练创新目标,强化创新转化。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其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类创造精神的高度肯定。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高度肯定了人类的创造精神,而且在培养、塑造、提升创造精神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5]。

(一)解放思想、激发创造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但不把理论当教条。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启创造精神,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之一。因为,创造精神总是与思想上的解放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要开拓创新,就必须从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的羁绊下解放出来。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武器,也是激发创造精神的思想武器。

(二)为创造精神的合理发挥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难题,特别是科学地解决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关系问题,不仅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也为人类创造活动的合理有效发挥提供科学的指导。

人类的创造精神体现在各个活动领域,其成果有物质形态的,有精神形态的,也有二者兼具的。当代社会实践的一大特点,是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观念创造往往成为实践创造的先导,创造活动的自觉性日益凸现。在物质生产领域,“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5]观念创造,看起来似乎有着更大的自由度,但也要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活动舞台,并受精神生产规律的支配。人类作为自觉的创造主体所表明的只是:他不再盲目地受规律的驱使,而能够正确地认识和驾驭规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即人的内在尺度与对象尺度的统一。这种统一既是人作为自觉主体的确证,也是人类创造活动合理性所在。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现代社会生成演化的重要条件。哲学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也将人类的思维引向更为宽广的创造性领域,显示了强大的时代价值。

1.前瞻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现在—未来构成一条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时间链。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把握其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提供了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造就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培养自觉确立前瞻性思维。不仅要观照过去,立足于现在,更要放眼于未来,面向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建构,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自觉创造之路。

2.开放性。与机械论和还原论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现实世界不能简单归结为自在自然的运动,而是一个由人参与的不断生成开放的生生不息的过程。现实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由此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可能性空间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激发创造性思维,就要引导教育着眼于可能性世界,开拓思维空间,善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并善于根据物的外在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进行科学的认识。

3.创新性。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思维上的创新;而创新的思维作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又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教育广大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原则,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和更新主观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梁银怀.论辩证思维与创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霍甫安,毕凯鸣.关于创新的理论思考[J].理论探索,200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