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隔代教育的相关论文

2017-02-27

隔代教育在中国是普遍现象,它与亲子教育共同组成当今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隔代教育的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隔代教育的相关论文范文一:隔代教育子女心理问题分析

摘要:农村地区应加大经济发展力度,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和工作岗位,使那些在外打工的父母有机会回到家乡就近、就地就业,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可以让父母也留在孩子身边,进而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命运。

关键词:隔代教育;心理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外出打工等原因,将自己孩子的生活起居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责任转交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好友,这种主要由祖辈承担孙辈抚养和教育责任的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多。毋庸讳言,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性格孤僻、行为失控等心理问题,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以韩××同学为例,谈谈隔代教育的隐忧及对策。

二、韩××的身心偏差及原因分析

韩××,女,7岁,连云港市东海县某农村地区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外出6年,均在浙江宁波打工。其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一个小学毕业,另一个初中没有念完,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爷爷奶奶均50多岁,爷爷初中文化程度,奶奶文盲。这样的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导致其身心出现了一些偏差:

1.逃避作业、惯于说谎。她经常少写、漏写家庭作业,有时干脆不做,非书面作业从来没有好好完成过。在校实习期间,笔者布置学生回家预习《东方明珠》这篇课文,要求找出课后的生字词并会辨认,可第二天检查时,发现她的书干干净净,一点痕迹都没留下,问怎么没完成,她一直默不作声,最终吞吞吐吐说忘记了,一连几次都这样。对于作业中的错题,她从不订正。很多时候,家庭作业不会写或不想写,她就说没有作业,家长信以为真。三番五次之后,她形成了不写作业、说假话等不良习惯。

2.内向自闭、消极被动。韩××多次不写作业引人注目,笔者开始留意后发现,坐在班级倒数第二排的她,上课从不乱讲小话,也不积极举手发言,是一个不爱交流也不善交流的学生,每当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她常常会感到恐慌和紧张,在家时,对于爷爷的批评,她大多保持沉默,爷爷拿她没办法,有时气得直跺脚。

3.不讲卫生、习惯较差。笔者家访得知,韩××有起床不梳洗就去上学、晚上不洗澡就直接上床睡觉的坏习惯,她脸上总挂着鼻涕,小手一天到晚脏兮兮的,干净的衣服也穿得不成样子。

上述身心偏差的出现,主要与孩子特殊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当然,学校、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素养的缺失是导致孩子身心偏差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忙于生计,无暇辅导孙子的学习。爷爷一年四季忙于农活,奶奶在家伺候年幼的弟弟,加上二老文化程度低,根本无暇也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二是长期远离父母的怀抱,孩子缺乏生活关爱和情感慰藉。父母一年难得回家一次,孩子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渠道主要是屈指可数的电话联系,在电话里,父母大多数只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怎样、有没有调皮之类的表层问题,而对学习困难、个人心事这样的深层次问题则基本不涉及。心事无处诉说,烦恼无法排遣,久而久之,压抑、自闭等现象应运而生。三是临时监护人缺乏教育素养,对孩子的监管无法到位。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同时,作为临时监护人,他们自身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素养,加之身体状况较差,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教育孩子。

第二,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职是孩子身心偏差未能有效缓解的重要外部因素。受制于学生成绩排名等因素,学校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老师与孩子的监护人也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这导致学校教育未能有效补偿家庭教育的缺失。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户籍歧视等社会因素制约了孩子身心偏差的积极矫正。韩××的家长也想把孩子留在身边,但由于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户籍歧视,使得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把孩子留在家中。

三、因势利导,培养隔代教育子女的阳光心态

对于隔代教育的孩子,努力培养其积极、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孩子只有抬起头来,才能注视远方。这需要家长、学校、社会担当起相应的责任:

1.就家庭而言,重在各司其责、加强配合,形成家庭教育的有效合力。一是父母采用增加沟通频率和充实交流内容等方法换取关爱孩子的空间和时间。父母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打开心扉。建议韩XX的爸妈:通话的频率由以前的一星期一次提升到每周两次,并确保一次视频通话;通话的内容不再只是简单的嘘寒问暖,而是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充分、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或成功之处,及时给予激励和奖赏(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让孩子意识到知识的力量,主动增强学习动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告诫孩子多与老师和爷爷奶奶交流,主动融入到班集体中;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每学期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2~3次,以便把握孩子的在校表现。二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竭尽所能当好教育“配角”,切实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卫生习惯。建议孩子的爷爷奶奶:多与孩子父母交流孩子的现实表现,出现了问题及时反映,并配合孩子的父母开展教育活动;加强对孩子学习习惯的监督检查,定时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养成复习、预习习惯;密切关注孩子的卫生状况,要求孩子早晨起床后刷牙洗脸,饭前便后勤洗手,保持衣服干净、整洁,随时携带卫生纸,及时擦掉鼻涕等;每周与孩子的父母保持电话联系,对孩子的在家表现及老师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与孩子的父母沟通交流,共商对策。

2.就学校来说,应积极开展心理补偿教育,切实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作为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教师上课时不时地提问她一下,如果有进步了,就及时表扬;对于孩子出现的小问题,及时提示,督促改正;鼓励孩子大胆融入集体之中,主动与人交往、交流。另一方面,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她在遇到不懂的学习问题或生活方面的困难时,勇于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鼓励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逐步培养她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多组织课外活动,让孩子单调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培养她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大力充实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

3.对于社会来讲,要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平等、和谐的成长氛围。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户籍歧视,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表现。由此看来,农村地区应加大经济发展力度,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和工作岗位,使那些在外打工的父母有机会回到家乡就近、就地就业,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可以让父母也留在孩子身边,进而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命运。

参考文献:

[1]黄耀仪.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以湖南省武冈市晏日乡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2008,(6):35-37.

[2]罗宗祺.愿关爱留在每个孩子身边――来自江西省全南县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J].理论导报,2005,(5).

[3]于月萍,李潮海.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

隔代教育的相关论文范文二:隔代教育现状的利弊分析

摘 要: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优势和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儿童期作为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分析利弊,改进方式方法,发挥优势,促使祖辈与家长良性互动,发挥隔代教育的最大功效。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家庭教育 幼儿教育 良性互动

现实社会中,很多年轻父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之中,于是隔代教育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教育形态。亲代的教养角色被隔代所代替。儿童正处于人生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接受怎样的教育,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儿童入园,甚至一生的发展。但是,在我国,更多孩子的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甚至是成年早期,都是跟祖父母一起度过的,祖父母成为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一、隔代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一般有两种,直接由父母抚养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随着社会家庭教育结构的改变,“421”式的家庭结构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家庭教育的投入也随之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各行各业改革高速发展,年轻人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他们既要加倍投入到工作之中,争取事业的成功,又要兼顾家庭的幸福美满。倾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只能将孩子交给父母照顾。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隔代教育大有增长的趋势。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王极盛的研究,将隔代教育归结为三种类型:一是过分关注型。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增加许多经验,增强能力。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而代之,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二是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对孩子做任何事都不放心。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时,祖辈会因为嫌孩子碍手碍脚或担心孩子受累等原因而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制止。这样,无形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愿意去尝试。

三是民主、温暖和理解型。有的家长会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但这样的方式确实能使孩子的能力得到最好发展。

二、隔代教育利弊因素

1.不利的因素

(1)过分的溺爱和保护。溺爱是祖辈带孩子的主要问题。老年人出于对孙辈的过度疼爱,常常对孩子百依百顺,关怀呵护,所以由老人带大的孩子一般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2)部分祖辈观念的相对落后。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A.哈里森等人曾根据大脑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指出,在童年时期由父母或相当于父母的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祖辈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做法对正处于习惯形成阶段的儿童的负面影响。许多爷爷奶奶,特别是农村祖辈,观念相对落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

2.有利因素

(1)祖辈比父辈在情感和时间上都占有优势。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本能地对孩子产生慈爱之心,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能够更全面地注意。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般地说,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2)有利于幼儿学习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瑰宝,成功的隔代教育,会使孩子对此有所了解,并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风气变得日渐浮华,成年人不免会沾染上诸如急功近利、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孩子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勤劳、朴实、节俭、诚信、孝顺等现代社会并不过分强调的传统美德会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孙辈,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受益终生。

三、对于优化隔代教育的建议

家庭教育专家李洪曾说,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要改变目前隔代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年轻父母和祖辈们要共同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扬长避短,克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发扬其中的优势。

1.端正对早期教育的认识

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中,既强调儿童基本素质的塑造,又强调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充分体现完整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是儿童教育的核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为个体以后的全面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基础与可能,而不能成为儿童以后教育的绊脚石。对儿童来说,文化知识的传授只是早期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而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对此年龄段的儿童发展更为重要。

2.提高祖辈家长的育儿素质

积极协同幼儿园、社区,开办家长学校,编辑适合老年家长阅读的早教普及性读本,传授一些早期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介绍一些生活化的,便于家庭操作的婴儿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裴斯泰洛奇指出,儿童心理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现象,存在程度的差异。教育者要考虑儿童年龄阶段问题。早期教育的宗旨之一就是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早期教育观念、知识、方法的培训,使祖辈家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3.积极打造混合型家庭教育模式

祖父辈充分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沟通,促使混合型家庭早期教育类型的形成。首先,各自定位。父母对孩子具有直接的抚养和教育责任。而老人除了尽到抚养照料的职责之外,也要做亲子之爱的润滑剂。两代人要多沟通,尽量多为孩子着想,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教育不仅关乎家庭,更关乎社会。不仅需要家庭成员内部父辈、祖辈、孙辈的协调,更需要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持,为隔代教育提供更好的环境,促进其长久正面地发展。为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努力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通过积极引导,开展大量的、鲜活的、校本的隔代教育应用性课题,促使更多的祖辈家长们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家长,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通过学校、社会与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浅谈隔代教育的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隔代教育的论文

2.关于隔代教育的论文

3.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与路径研究论文

4.隔代教育成功案例

5.怎样解决隔代教育的问题

6.有关家庭教育优秀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