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

2016-11-30

导语:青铜文明是在两河流域文明兴起后,经过刀耕火种,石器时代后,通过粗浅冶炼得到铜器的第二次人类文明大发展时期。下面是小编给您分享的《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希望通过这些文字的阅读你能够收获新的知识。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体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本课是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的,我依照教学经验,首先得出一般初一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由浅入深的引导可以推动部分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所升华,但是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出现胆怯心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这一点,各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夏商周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的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对之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乃中华民族之骄傲,今天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之一脉相承; 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炎黄子孙更要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

青铜文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解决策略:以形象的说明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令学生从中自行总结出工艺高超的表现,既实现了认知目标,又进行了能力训练。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

解决策略: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教学设计:

1.简要回顾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使曾用的工具,如:木器、石器、玉器等,各有什么弊端?

2.引入青铜器的出现:原始社会末期以铜混合少量锡、铅熔铸的青铜器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第一种金属便是青铜,它更坚固、更轻便,开始出现在生产生活中。人类由此跨入青铜时代。

3.青铜相关知识的讲解。

1.青铜器制造业

1) 提问:片中介绍了什么青铜器,它有什么用处,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如?

影片展示“司母戊鼎”的发掘过程和鼎的介绍,补充说明司母戊鼎重约832公斤,是两百多个奴隶在奴隶主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合作完成的。

2) 展示四羊方尊图片,提问:此器与刚才的鼎,同属商朝遗物,在造型风格上有何不同?

补充说明四羊方尊暗喻“普天之下,莫为王土”,象征帝王的权力。小结:这两件青铜器珍品均出自商朝,是商代青铜器制造的代表器物。

青铜器制造业发展至商朝,工艺高超、造型多变,充分说明商朝是青铜器制造业最灿烂的时期。

3) 除以上两件青铜器外,人们还发现了众多青铜珍品。多媒体展示众多青铜器图片,学生看图推测这些青铜器均有何用处?

小结: 这些青铜器涉及了古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青铜器种类多、且使用较为普遍。

4) 刚才我们看到的青铜期多发掘于商朝统治区内,是不是青铜制作技术只掌握在中原地区的工匠手中呢?

5) 根据地图提问:80年代考古学者发掘的广汉三星堆文化在今天什么地区?学生回答后,简介神树、立人像及面具,并观看影片提问三星堆文化青铜器制作的水平。

4.瓷器和玉器制造业的延伸

1) 夏商西周决不是仅有青铜器这一种手工业,中国古老的手工业还有那些?

2) 提示学生河姆渡文化时期便出现的制陶技术和玉器制作技术到这时有何发展,或者先看图片再展示玉器、瓷器图片,提问:这些物件是什么材质所制?制作水平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补充说明:玉器制作开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发展至夏商周雕刻工艺已经相当高。瓷器源自中国的,china一词正说明了这一点。

小结:

回顾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认识到灿烂的青铜文明包含了发达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等,这一切主要由奴隶的大规模集体劳动来创造。

课后活动:“青铜文明”我导游

要求:向游客介绍青铜文明的历史、代表器物同时还要宣传文物保护思想等。

学生活动:分四组,分别介绍青铜文明、奴隶制度及文物保护。

通过向游人介绍青铜文明等知识,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民族情感和文物保护意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