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院校会计毕业论文

2017-02-10

作为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必须从注重内部的短期效益型转为兼顾内外的长期战略型,即由传统的管理会计扩展到战略管理会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专院校会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专院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一:小微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应用

[提要]人力资源就是指可以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助力作用的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会计则属于会计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学科,指借鉴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从事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的组织行为学原理,再与人力资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专业会计学科。人力资源会计是企业对于其内部人力资源的一个汇总与评估的最佳渠道。本文对人力资源会计在小微企业的应用进行浅析,并阐明观点,以促进人力资源会计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小微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健全法规

相比于传统会计行业,人力资源会计优势更加凸显,其能够对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做一个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估。人力资源会计既保留了传统会计领域中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又独辟蹊径,打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式会计体系,在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里,人力资源会计更加无法替代,故而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分析与研究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人力资源会计在小微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一)小微企业对于人力资源会计重视不足。目前,我国的小微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会计较多的停留在理论概念层次,真正加以尝试运行的则少之又少。一些小微企业利用人力资源会计的新式理论对自己内部人力资源状况加以评估与总结,但是如果上升到一部能够作为行业规范、指导手册来使用的体系法则,就显得有些勉为其难了,这就是目前国内人力资源会计在小微企业中应用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首先,从大的环境来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从欧美引进的先进理论、体系在这里并没有适合生存的环境和空间,加之中国有着近世界上1/5的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注定了全民素质教育的短板。近年来就业压力陡然增大,许多入职的员工学历不高,参加工作也只是迫于生计,没有过高的工作热情与主观能动性,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精神上沟通及对内涵的深刻理解,这都不利于人力资源会计在小微企业的展开;其次,小微企业相较于大型的企业更重视自己利润的得失,对于入职的员工尤其是具有潜力素质的青年骨干型员工漠视,不能做到人尽其才,致使许多本应成为小微企业中流砥柱的青年才干大量流失,这也从侧面影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效率;再次,许多小微企业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还停留在20世纪老国企时代“人事科”的概念上,还有些小微企业只是在季度、年度的财税总结时才会使用人力资源会计,完全将其作为传统会计对待,无法发挥其实际的作用;最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目前处于瓶颈阶段,许多专业人士对这一舶来理论的基础分析、实际应用观点相左,这种分歧的出现也不利于人力资源会计对小微企业的指导与帮助,影响了其在现实中的功效。

(二)人力资源会计在小微企业中计量应用的困境。在小微企业的实际应用中,人力资源会计也面临诸多困境:首先,人力资源是为企业员工服务的,员工作为个体存在,有别于企业传统的固定资产与隐形资产。员工的流动性大、主观性较强,虽然能为企业服务和创造利润,但也仅限于此,企业并不能充分地对员工加以使用,更无法对其全方位操控。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各自特点有着很大的差别,如一些员工的天分较高、学习动力与对知识吸收能力较强,反之也有天赋、学习能力较弱的员工,这就导致了企业内部员工水平参差不齐,不确定性较大,这是人力资源会计难以用计量核算的方式去统计的;其次,对人力资源会计而言,其计量与核算的方法、方式很多,无论选择哪一种计量核算的方式,人力资源会计都要面临着大量而繁琐的计算流程以及推导演算顺序。庞大复杂的计算流程就意味着出现错误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大,由于人力资源会计尚属新兴学科,许多刚入职的新员工仅在学校阶段学习过浅显的理论,或许可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但是短时间内难以将其成熟驾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力资源会计难以在小微企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

(三)人力资源会计在小微企业中资产权益应用上的困境。如上所述,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在理论阶段遭遇瓶颈,在专家学者之间产生较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源是小微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到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当中;而另一种观点则依旧坚持老国企“人事科”编制的传统观念:认为人力资源既不属于小微企业的固定财产,但同时也不便于将其归纳到企业的隐形资产当中来,只能算是一个传统企业所设立的传统部门,由于这种资产的不确定性与归属上的空白,人力资源会计无法顺利的为企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对于一个小微企业而言,必须具备对资源掌握的所有权和使用资源获取利润的经营权,这二者彼此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难以将其分隔。所以,就企业权益投资人的剩余权益收益而言,人力资源会计也难以对这种剩余收益进行计算。

(四)人力资源会计在法律、规章及社会应用上的困境。由于传统会计行业在我国企业的地位根深蒂固,也有着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相关的职业准则加以保护。传统会计的应用时间较长,对企业而言已经是轻车熟路;而作为新兴产物的人力资源会计,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政府相关部门也暂时无法对其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与保护,如果企业尤其是资产较少的小微企业引进新型的人力资源会计则会造成“弊大于利、失大于得”的尴尬处境,为此付出的巨大成本也不是小微企业所能承受得了的,加之人力资源会计的生存空间不大,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当中往往受到传统会计行业的挤压,难以健全有效的发展。而出于保守机密的战略层面考虑,小微企业对于自己内部的人力资源信息往往是不公开、不透明的。这样固然可以避免因泄密带来的巨大损失,但相应的也无法使有意于参股的投资方了解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这种矛盾而又无奈的做法也制约着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另外如前文所说,目前国内社会压力较大、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待业的人员,劳动力如此过剩,使得小微企业往往只重视利润的大小,而不能重视人才培养,这一做法直接忽视了大量可以培养的后备人才,造成了大批青年骨干人才的流失,这一眼光上的短见也使得人力资源会计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二、人力资源会计困境应对方案

(一)转变传统落后思想及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准则。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与前景是空前的,这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中便可得到佐证。如果仅将其视为传统的会计行业,只能造成对这一新兴学科的资源浪费。所以,就国内而言,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具备战略上的远见,从思想上提升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视程度,并把它与传统的会计行业加以区分,推动保护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给人力资源会计一个适合的生存土壤,只有这样才能为其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而对小微企业而言,也要尽快出台一个恰当的行业准则,建立健全的人才培育与测评机制,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面对人才、选拔人才,增强入职青年员工的大局忧患意识和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只有这样企业员工才能更好地被人力资源会计所统计、吸收,也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二)转变小微企业中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式与剩余权益的充分认识。目前,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式尚难以概括一个中小企业的前景发展与需要,所以转变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式势在必行。在这一方面,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则成为不错的学习准则。采用欧美国家小微企业的资产划分方式,将企业资源划分为货币型或非货币型,这样可以充分地对人力资源作用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估。另外,对于人力资源会计剩余权益如何进行分配的这一问题上,则可通过出台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主体所拥有的合法权益以及需要付出的条件,使得各个责任主体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这样可以使人力资源会计对于剩余权益的计量透明起来。

(三)合理公开公示小微企业人力资源会计信息。除必须保守机密的企业核心信息之外,小微企业可以适当公开人力资源会计的非核心信息,一方面便于给予外界投资者一个客观的参考与了解,可以有效地吸引投资;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摸索中吸收经验、逐步创新,不断地完善小微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会计领域,增添二者之间的磨合与适应。具体做法:可以出台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表,将一些基本的信息如固定资产的状况、流动资产的使用情况、企业效益净值的波动曲线等纳入其中,这种图表格式浏览起来一目了然,也更加有利于投资方了解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招揽外资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总的来说,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学科,许多方面有待商榷,只有政府与小微企业的不断重视,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并逐步的将其完善,才能让人力资源会计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服务,创造经济效益以及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嘉元.浅谈人力资源会计[J].中外企业家,2013.5.

[2]曹光宇.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现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

[3]周玲.浅谈发展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J].现代商业,2012.4.

大专院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二:会计电算化应用问题分析

[提要]本文首先对我国目前应用会计电算化在实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最后展望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未来。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内部控制

一、会计电算化在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是财务、业务和人事等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一个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过程,由于企业自身原因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使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分析如下: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对内部控制的挑战。使用会计电算化之后,内部控制的目的没变,某些手工内部控制行之有效的组织措施和规章制度在沿用。但是,会计业务统一由计算机完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差错的可能性,但这种集中处理数据的方式不但使数据处理的手段、数据存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带来许多风险,使内部控制制度失效。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

1、不适当的系统设计。我国目前许多电算化系统是由用户单位财会人员与协作单位计算机技术人员合作开发的,双方的交流存在问题。一方面是计算机人员对财会业务不熟悉,可能在没有全部弄懂用户要求前就开始设计;另一方面用户可能缺乏必要的电脑知识,因而难以清楚表达其需求。这样,设计出的系统,就很难真正符合用户要求。在试运行后,才发现系统不适用。

2、错误的连续性、数据和存储介质的局限性。手工会计作业由于从凭证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均由不同人员计算登录,并定期核对,所以几个人同时出错的可能性较小。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所有数据由于都源于凭证,只要一次输入原始数据,系统就会自动进行多项处理,故一旦出错,将引发登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直至报表输出等一系列错误。与手工存储数据主要是纸质材料不同,电算系统中数据文件的存储介质大多是磁性材料,如磁盘、磁带等。存储在上面的数据文件只有经过相应的设备方可阅读,其直观性较差,并且修改、擦除和拷贝,均不会留下痕迹;此外,磁性介质在受热、受潮、弯曲或强电磁场等的影响下都会损坏。由此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丢失,这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又一风险。

3、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使用电算化后,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使数据的共享程度更高。如果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电脑指令游览所有文件,某些数据可能被不法分子很方便的拷贝,甚至非法篡改或损毁,而不留下任何痕迹。除了数据高度集中会带来以上风险外,电算化的另一威胁来自责任的高度集中;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原始数据提交给电脑后,全部责任将集中于电脑系统处理,再没有经手人负责。因此,一旦处理过程中出现纰漏,将无法追查责任人员。

4、会计电算化舞弊。会计电算化舞弊主要表现在未经授权的软件调用或修改,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篡改输入是最常用的手法,该方法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加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来达到个人目的;篡改文件是指通过维护程序来修改或直接通过终端来修改文件中的数据;篡改程序是指通过对程序做非法改动,以达到不法的目的;违法操作是指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或不经允许上机操作;篡改输出是通过非法修改、销毁输出报表、将输出报表送给公司竞争对手、利用终端窃取输出的机密信息等手段来达到作案的目的。系统的操作与维护是严格按文档说明进行,而数据的处理是按设计好的程序运行。如果系统缺乏有效的控制,未经授权的人可能非法调用系统,甚至篡改程序,以达到他们犯罪的目的。

(二)会计电算化应用给审计带来的风险。会计电算化应用技术和范围的不断扩展,给独立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而给审计带来的风险有以下几方面:

1、电算化系统控制风险。在手工记账条件下,对内部财务的控制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监督和控制实现的,而采用会计电算化后,这种监督和控制主要表现为人和机器的互相控制,但以对机器的控制为主。由于审计对象和内容的改变,审计人员的审计难度大大增加,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计算机系统知识,一旦测试不出会计软件内部控制的缺陷将会给后面的审计工作造成很大的误导,使审计效果大打折扣,审计结果的偏差性也大大提高,从而也增加了些审计风险。

2、系统程序风险和人员操作风险。随着新的编程工具的出现以及会计软件的进一步成熟和深化,一些会计软件在不断升级,而会计软件不能跟上形势。因此,审计软件采取的相应升级措施相对滞后,有可能对历史数据的提取出现差错,使审计过程中的实质性测试只能依靠历史文档记录,不但降低了审计效率,也增大了审计风险。另外,审计软件的不完善导致数据存储故障,使审计数据出现异常错误成为可能。还有由于审计人员对开发工具的了解少和技术人员对审计的不热悉,也会造成审计软件升级节奏跟不上电算化的更新节奏。从而会使开发的审计软件功能具有局限性,带来审计风险。

(三)会计电算化自身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管理方法等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目前没有一套相应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管理,来保证硬件、软件的安全运行。单位各级领导和会计人员没有把电算化管理制度完善并落实到会计电算化工作上,也没有使电算化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没有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管理制度,没有健全的软、硬件系统管理制度以及会计电算化工作下的档案管理制度。

二、解决措施与对策

(一)电算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建议。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可是由于某些原因,现代会计的反映职能发挥得比较好,一般处于“讲的不多,做的更少”的状态。以网络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控制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1、内部控制应具有集成性。首先,用户单位财会人员与协作单位计算机技术人员合作开发的,双方的交流一定要充分,确保软件开发没有问题。其次,会计信息化后,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相联结,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趋势。与之相对应,内部控制也要求采用集成化的思路,例如以前管理软件都是针对部门级的应用而设计的,系统与系统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流通不畅。流程控制型企业管理软件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强调财务系统、制造系统、购销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的整体应用,这些系统之间采用整合式设计,数据共享,从而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统一。此时的内部控制设计也要有集成性的特点,例如软件控制、硬件和数据控制、岗位控制、档案管理控制、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等需要相互结合。

2、内部控制应将安全性放在优先地位。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信息系统的网络化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安全问题。首先,互联网所依托的体系是开放式的,要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其次,网络经济的最新发展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涉及到许多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等,也是很容易受到不法攻击的地方,要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实行多级备份;再次,会计信息化必将使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实现一体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企业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管理监控,一旦网络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最后,建立进入网络环境的权限制,加强数据的保密和保护。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对策。随着电算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应用电算化进行业务管理和财务处理。要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保证审计的质量,审计人员要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正确评审被审计单位的电算化系统

(1)对电算化系统的风险进行分析。审计人员要确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对相关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如是否需要聘请IT审计专家参加审计,IT系统对被审计单位以及每一会计领域风险评估的影响;是否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以支持审计,访问和分析业务数据使用何种工具最合适;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信赖程度等。审计人员应当将这些内容在编制审计计划中予以考虑。

(2)对电算化系统进行评审。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背景信息的评审,目的是为了弄清和收集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情况。背景信息评审主要有:被审计单位电算化业务的规模;IT硬件和联网的技术复杂性;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取得的方式;有关电算化系统的历史;计算机系统及其处理事务的敏感领域;系统开发、系统管理情况等。其次,对电算化控制环境的评审,目的是为了确定电算化系统总体控制环境中控制强弱的风险。控制环境评审主要有:对计算机部门、系统软件和IT硬件中的控制措施进行评审;物理访问和逻辑访问的控制以及操作控制;变更管理程序;外部IT服务提供商的使用;用户自行开发和运行的应用程序的控制。最后,对电算化系统应用程序的评审,其目的是为了检查存在于财务应用程序中的控制措施、内部控制以及审计风险。确定每个应用程序的审计风险水平,决定对应的审计方法。对应用程序的评审主要有:应用程序的可审计性、文档管理情况、应用程序的安全状况、输入控制、数据传输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常规数据控制等。

2、制定合理的电算化会计审计程序

(1)内部控制的初步审查和结果评价。首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一方面查阅上一期的审计底稿资料;另一方面查阅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资料并总结出被审计系统的特点。其次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可选择安排有计算机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项目负责人,组成审计小组。审计小组根据被审计企业的特点准备审计软件。

(2)符合性测试阶段、用户补偿控制的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阶段的目标是寻找证据确定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在发挥作用,以及实际存在的控制制度是否可信赖。在这一步骤审计人员基本上是用电算化辅助收集证据和验证审计计划中已提出的各项控制制度是否可依赖。符合性测试的方法有:模拟数据测试法、用计算机审计软件重新处理法、随机抽样测试法。实质性测试阶段的目标是取得充分的证据,使审计人员作出最后的判断:计算机系统在各重大方面是否偏离公允性或存在哪些弱点。审计人员指出在审计报告中系统是否在各重大方面存在不公允。所关注的问题包括:现有控制系统是否存在着某些弱点,系统已造成哪些损失或将带来什么损失,现有计算机系统是否高效率和高效益等。

(3)全面评价和编制审计报告。全面评价的目的是将审计小组的各成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和初步评价结果进行综合,筛选出重要的证据和主要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和证据作为重点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范围包括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效率性和效益性。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审计委托人的要求编制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1、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高效实施的前提。内容主要包括:(1)人员管理制度和操作管理制度。主要是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各职能组及各成员的职责、任务。有操作权限的会计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2)数据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制度。主要包括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规程;系统维护任务,系统软件硬件的维护、系统维护权限的规定、机房管理制度和软件修改的手续。

2、在会计电算化实施中,使得经济犯罪更隐蔽、审计难度和风险更大。因此,过去手工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中部分内容已不适应,但是目前我国新的程序标准和准则还没有完善,显然当务之急应尽快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使得计算机审计业务能够得到规范的开展,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时要以我国国情为基本出发点大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的电算化审计准则应逐步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呈现出滞后性,对会计电算化审计缺乏操作性。在法律上能否接受计算机的电子信息即无纸化信息作为有效的证据,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无纸化的电子信息能否作为审计和税务检查的有效证据,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电子信息的有效性进行明确的界定,使电算化审计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要不断完善原有的技术规范,统一网络技术管理规范。还要对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行为进行约束,对违规操作者进行处罚,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加大审计力度。

三、会计电算化未来趋势展望

网络财务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最终目标。由于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的运营管理工作,向管理要效益,特别是要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我们国家的软件开发厂商提出了网络财务的研发战略,使得企业可以进一步顺应时代需求。毫无疑问,网络财务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最终目标。网络财务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工作为中心,业务和财务管理工作综合化,支持网上贸易,可以完成各类远程操作,以及财务在线管理工作,并且可以处置电子单据以及开展电子货币的结算工作,它是一种新兴的财务管理方式,是网上贸易的关键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向管理综合化方面发展。会计电算化仅仅为企业电算化管理工作的一个构成部分,要求有关部门电算化的帮助,网络、信息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为向管理综合化方面发展提供了技术方面的可能性。从发展方向而言,会计电算化将逐渐转化为财务、统计、管理等综合信息数据库,综合运用会计信息数据的趋势发展。企业会计和整个行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相辅相成。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是行业主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前提,相反,行业主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将推动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的进步。我们国家已由宏观调控转为政企分离,行业主管单位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长期的努力,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进步显著。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琦,刘超宇.浅议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经济师,2015.5.

[2]王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

[3]刘晓峰.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中外企业家,2015.10.

大专院校会计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大专会计专业论文范文

2.大专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大专会计论文范文

4.大专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5.大专会计论文范文参考

6.2016年会计大专毕业论文例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