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道德学术论文发表期刊

2017-06-17

道德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顶级道德学术论文发表期刊,希望你们喜欢。

顶级道德学术论文发表期刊篇一

转型期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浅析

【摘 要】道德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角度阐述了对道德问题的理解。道德随着现代性的崛起逐渐走向困境,其中以商品经济对其影响最大,因此道德问题走出困境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重构社会分工新秩序。

【关键词】社会转型;道德;社会分工

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全年突破5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经济增速(GDP)比上年增长7.8%。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面貌越来越光鲜亮丽,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却失去了道德的底线,引发了难以回避的公众焦虑。牛奶中出现致癌物,地沟油上餐桌;撞人后逃逸,甚至明知肇事后反复碾压受害者,扶老人过马路被讹;医生推销高价药品等等,这些现象无不映射出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一、原因分析

(一)转型期的阵痛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中认为道德规范的作用范围和性质在任何社会中都不是完全一致的,在同一社会的历史发展中道德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德规范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联系,并随着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正处在剧烈变革的转型期,不但经济体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也在随之变化。这就要求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蕴育新的道德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与之相适应。但是,道德规范的变迁总是落后于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变革的速度,因此在这一转型期,必然要付出惨痛代价,这是转型期国家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市场经济崇尚的是市场逻辑,它在本质上推行的是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一方的获得必须是以另一方的损失为前提,人与人之间陷入恶性竞争之中。人与人的信任关系不能稳定,道德不能给我们期待的即刻利益,因此,道德不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道德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主流价值观,而成为市场经济的附庸,在谈论道德的时候关注的是道德能够给自己的实际利益,道德成了市场中的工具。成伯清认为,道德被视为是增进信任、忠诚和团结的手段,是由于目前“社会资本”存量急剧减少而被人们关注起来,却忽视了从道德作为目的角度阐发道德对人的意义。

(二)集体意识的削弱

涂尔干十分强调社会共识对社会整合的重要性,并引出“集体意识”一词。涂尔干对集体意识这样定义: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它是一种外在于个体自身的东西,不依赖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人,但每个人又都参与其中。是这样的一种集体意识,从而构成社会分工存在的精神基础,呈现出社会的面貌。一个社会中集体意识的强弱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的认同程度。

改革开放前,中国处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集体意识深入到大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中;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正经历着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过度的时期,经济飞速发展,集体意识大大降低,个人意识占上风,社会分工剧烈,由分工引起的以经济为纽带的现象更加明显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功利化,这种现象更明显地体现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私营企业盛行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在人口密度相当大的中国,生存竞争十分激烈,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些极端现象,比如犯罪,甚至战争等冲突形式。这些冲突形式直接破坏了维系社会团结的基本道德规范,使社会整体有蜕变为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状态的危险,也就是社会解组。

尽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之内陆发达,社会分工看似更加具体,但涂尔干认为,并非任何形式的社会分工都具有加强或更新社会团结的功能。如果社会分工在破坏计划经济传统时的机械团结的同时,没有能及时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方式,处在一个断裂带上,就会引起社会动荡。由此可以推断,尽管东部沿海地区社会分工比较发达,但可能存在着反常分工的现象。

(三)信仰的缺失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分配的公平性,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是,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无释放之地,社会主流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中国自古以来,自上而下都独尊儒术,改革开放后,中国不但在经济上向全世界打开了大门,同时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在新时代信仰的重建。儒家文化被全盘否定,非理性地全部照搬西方文化,无论是从教育还是社会舆论的角度,都在建立一套混乱的价值体系。在大是大非面前,无信仰的人们无从选择,麻木不仁。

(四)遵守道德成本提高

无论是肇事逃逸,还是遇到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网络论战背后,都折射出这样一个现象:社会中种种制度安排无形中使遵守道德的行为往往比不遵守道德付出的代价大,这样,就加大了人们不遵守社会道德的可能性。

二、道德滑坡现象可能的出路

道德的缺失问题归根到底是制度安排问题,因此解决道德问题最终需要完善社会制度,重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建设要体现社会公平,否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也没有安全性可言,可以用法律等硬性机制强制规定道德规范,比如,保护并鼓励遵守道德规范的人,降低遵守道德规范的成本。比硬性机制更有力的是文化的力量,是信仰的力量,这些软性的机制,虽然无形,但其神圣性不可侵犯,一旦建立,更具稳固性。

参考文献

[1]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2] 龚长宇,郑杭生.道德社会学的缘起管窥[J].学术界, 2008,4.

[3] 龚长宇等.道德行为事实: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4] 孙立平.道德滑坡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改革,2001,7.

作者简介:周姝(1987- ),女,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顶级道德学术论文发表期刊篇二

对当前会计职业道德滑坡的思考

[摘要] 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职业道德滑坡使社会对会计行业失去了应有的信任。找寻会计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探索重振会计职业道德的途径,在会计行业建立起以诚信为基础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 滑坡 职业道德 会计

2001年4月1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校训“不做假帐”。“不做假帐”,这对会计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却被国务院总理语重心长地题给了国家培养会计专业高级人才的学府,这反映出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滑坡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也表达了对会计人员职业操守的殷切希望。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窘境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会计人员处于各种利益的风口浪尖,地位敏感且重要。会计信息本来应该如实反映经济业务,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会计信息却发生了扭曲和变形,以适应不同人的不同需要。这种扭曲和变形就是以所谓的“技术处理”的名义进行的。“技术处理”葬送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技术处理”的要求下,会计人员丧失了职业道德的底线,违背了准则、原则、制度、规章甚至法律。在很多时候,判断会计人员业务水平高低的标准不再是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而是是否会“做假帐”。会计人员沦为“做假帐的”。这不能不说是会计人员的悲哀。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

1.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欲的膨胀

市场经济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人们可以堂堂正正地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实现个人价值。收入差距拉大,人与人的对比最直接地表现为财富拥有量的差距。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心理普遍比较浮躁,财富的拥有量的差距尤其是在目前资本积累时期大量存在的靠不正当手段攫取财富造成的一夜暴富而产生的贫富悬殊的差距,使不少人心理失去了平衡,对财富产生了无限向往。对财富的无限追求导致部分人私欲的急剧膨胀。攫取财富变得不择手段。个别会计人员为了获得财富,弄虚作假,铤而走险,置法规和职业道德于不顾,违背职业道德,表现出明显的故意性的特征。

2.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淡薄弱化了职业道德的约束力量

中国与众不同的社会转型造成了伦理道德观念的缺失。中国没有按照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由封建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由封建时代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现代中国,传统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仍大量残余,资本主义伦理道德观念未尝应用,中国社会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建立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任务。而对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认识,却还不充分。历时十年之久的文革,又使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信仰遭到了彻底的破坏。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淡薄,道德的软约束力量十分薄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会计职业道德不被重视和推崇,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力很有限。不少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表现为随波逐流式地违背职业道德。

3.法制不健全使职业道德被边缘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体系正在完善,法制不健全,法律的“空子”还比较多,国家的各种监督还存在“盲点”。在这些本来应该由法律来发挥作用的“空子”和“盲点”上,就只剩下道德在独自支撑了。会计人员就经常面临这样的局面。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判断是非的标准往往是“合理合法”,却没有包括职业道德的要求。按照推定,法律没有禁止的就是合法的。这样,很多合理合法的却不合乎职业道德规定的业务在会计人员的手中得到了处理。而“我国法律中对经济犯罪惩罚之轻、随意性之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到了怂恿违规行为的作用” 。职业道德被边缘化,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往往出于无意识的心理甚至无所谓的态度。

4.来自于单位的压力是会计职业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会计人员隶属于各自的单位。在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等各方面受制于单位的领导和方方面面。这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是巨大的压力。当单位的利益要求会计人员进行“技术处理”时,会计人员很难拒绝。为了单位小集体的利益,甚至为了单位领导个人的利益,很多会计人员违心地进行会计帐务的“技术处理”。现实中,权力的力量往往会轻易地越过职业道德的门槛,直接对法律发起冲击。在目前,对权力的监督还很苍白无力。而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甚至腐败。在强大的权力面前,会计人员显得势单力薄,无力对抗。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不是因为丧失了职业道德的良知,而是来自于权力的压力,会计人员是被迫着违背职业道德的。

三、重振会计职业道德的途径

1.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义利观,遏制私欲膨胀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以义导利”,推崇“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义是第一位的,利是第二位的。对利益的追求应该在义的引导下进行,应该不违背义的道德规范。这与市场经济诚实信用的原则是相一致的。义在现代可以解释为现代道德规范。“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应大力倡导会计职业道德,提倡诚信为本,靠诚实劳动实现个人利益,引导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遏制私欲的恶性膨胀。

2.构建社会主义新道德,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对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应进行类似于疫苗制作的“灭活”处理,去其封建的糟粕,保留我们称之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那些东西,并引进西方的先进伦理道德观念,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新道德,作为全社会都遵循的行为规范。应树立道德典型,建立遵守道德光荣,违背道德可耻的社会风尚。以先进的典型引导人,以良好的氛围影响人。加强道德的引导和约束力量,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使广大会计人员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是崇高和光荣的事情,是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良好的职业操守对于树立会计人员的行业形象,增加社会公信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法制建设,使法律与职业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应结合中国国情不断修改完善法律法规,使法律没有“空子”可钻。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体系,使会计工作有科学明确的依据。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以及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做到违法必究,保证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强化法律的约束力和威慑力,使法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使法律与职业道德共同构筑起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4.建立权力制约机制,为会计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只有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才能从根源上遏制腐败。在有效的监督下,权力的滥用才能有所收敛,对会计人员的压力才能减轻。唯有如此,才能为会计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遵守才能成为现实。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真正摆脱所服务单位的束缚,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遵守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会计人员的内因起作用,更需要社会伦理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单位小环境等外因的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人员地位的不断提高,会计行业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行业,会计人员才能充满自尊地将会计职业道德奉为与生命同样珍贵的金科玉律,会计资料才能真正做到不失真,诚信才能真正得到贯彻。

参考文献:

[1]方蓉:谈会计职业道德[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3)

[2]田志雯: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0)

[3]王淑琴: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