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大全复习资料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初中文言文怎么复习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大全复习资料,供你参考。
两小儿辩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以:认为。去:距离。
2、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热水。 4、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5、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
二、译句
1、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2、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3、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4、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
5、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口技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京口有善.
口技者 擅长 2、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 设臵:安放 4、少顷.. 少顷:一会儿 5、但闻..
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闻:听见
6、其夫呓语.. 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 “坐”同“座” 8、妇抚.儿乳. 抚:抚摸 。乳:喂奶 9、众妙毕.备 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
正坐 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 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2、虽.
人有百手 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 走:跑 15、群响毕绝..
毕:全。 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
1、归纳文章的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缘.溪行- 沿着 落英..缤纷-落花 甚异.之-诧异 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
-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怡然..- 喜悦的样子 具.
答之- 详尽
咸.
来问讯- 都 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 再 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延.
至其家- 邀请
处处志.之- 作标记 欣然..前往- 高兴的样子 无问津.者- 渡口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9、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①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狼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止有剩骨 止:通“只” 2、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 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打算。隧: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 假寐:假装睡觉。 8、意暇甚 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10、止增笑耳 止:通“只”。耳:罢了。
二、译句
1、投以骨。 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倒装句)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