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相关话题
今年安徽历史中考答案有哪些呢?别着急,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2016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2016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1.《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A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2.法国上尉巴特雷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他们的行径”是B
A.发动鸦片战争 B.火烧圆明园 C.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对华倾销商品
3.图1漫画反映了我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
该事件
是B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4.表们走进了会场,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C
A.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1978群众签字画押要搞联产承包。这表明BA.农村改革已全面推开 B.放
C.深圳经济特区已建立 施
6.AA.姚莹 B.C.夏燮
7.图2
是D
A.佛教 B.
C.犹太教 D.
8.的解放”。下列符合该观点的历史事件是C
A.大化改新 B.新航路开辟 C.文艺复兴 D.罗斯福新政
9.一个由曼彻斯特6000名工人组成的组织在给林肯的信中写道:“这将使你的名字亚伯拉罕·林肯流芳后世。请接收我们维护这一自由宣言的最高敬意。”“这一自由宣言”指的是C
A.《独立宣言》 B.《宅地法》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人权宣言》
10. 1948—1952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工业生产上升35%,农业生产提高10%。此时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D
A.西欧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
C.战后世界秩序的和平稳定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马歌尔计划的扶持
11.民族英雄是国家的柱石、民族的脊梁。
(1)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
(2)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福州船政局等近代民用工业。
【×】改正:民用改为军事
(3)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张“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
【√】改正:
(4)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奉行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方针。
【×】改正:轻工业改为重工业
第2 / 5页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5.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3分)
解答: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墨子;法家:韩非
材料二
图3 1910年至1912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2
解答:私学:诗书礼乐等儒家经典;京师大学堂:既有中国传统儒学,又有西方学科,中西结合。(3)(3分)
解答: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前身。
16.尊重才能互信,合作才能共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 新外交】
材料一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图4中与中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是 B 和 C (填字母)。(4分)
【新亚洲 新非洲】
材料二 二战后到1955年初,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就达13个,使该地区独立国家总数增至近30个。但是帝国主义不甘心完全退出已占据的地盘,殖民主义者在大战结束后卷土重来,许多亚非国家依然受到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的严重威胁。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成为广大亚非国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1955年4月,亚非会议召开,这被称为“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
17.
(1)目录反映的“西方据优势地位”的原因是什么?请列举相应的史实各一例。(6分)
解答:原因:科学革命: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等)
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
政治革命:法国大革命
(2)以目录中某一国家或地区为例,说明“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对其产生的影响。(要求:史实准确,表述合理。4分)
解答:中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等侵华战争,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掀起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等;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向西
方学习,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日本:遭受美国等西方国家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主权沦丧;进行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和对外扩张道路。
(3)该目录反映了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2分) 解答:近代西方占据优势地位,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