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学术论文
实施科普教育、开展科技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中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科技的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科技的学术论文篇一
科技生态园
【摘 要】实施科普教育、开展科技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中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学校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以其多彩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项目,在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心设计、全面发动、创建优质的科普教育阵地,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参与到科普教育中来,充分发挥小阵地、大天地的作用,让丰富的感知和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地去观察、体验、感悟,在过程中不断积累,使他们的观察认知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足够的上升空间,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地提升科学素养,激发探索潜能。形成浓厚的科技探索氛围,这正是学校科普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科普教育 阵地 有效 青少年
活动是青少年科技素养形成的必要途径,因此,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技素养,必须创设专门的教育活动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地尝试、探究,使之获得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探究态度、动手能力以及相应的知识技能等。基于上述思考,我们以学校“科技生态园”为阵地,将“创建优质科普教育阵地,有效激发青少年探索创造潜能”作为研究课题,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创建科技生态园,有效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与探究愿望
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用“沉睡在儿童大脑里的狮子”形象地描述了青少年潜在的观察需要和创造力,教育就是创造条件把这种潜在的创造力调动起来,让它苏醒过来、成长起来、活跃起来。我们通过创建科技生态园,让学生完全的与自然接触,自发的形成创造动机,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激发青少年的探究欲望和观察的兴趣。
在选择有效的科普教育阵地时,我们考虑到作为在城市生长的青少年,对于都市文化已是司空见惯,他们缺少的恰恰是来自乡间的种植体验和收获乐趣,植物生长的奥秘和实践积累更是成为许多城市孩子难以弥补的课程空白。这里面蕴含的科普内容正是“沉睡在儿童大脑里的狮子”。为此,学校为学生开辟了二百余平方米的科技探索生态园区,以此作为科普教育实验课题的阵地,作为“唤醒沉睡中狮子”的刺激物,为学生提供观察探索与创造实践的机会,充分挖掘兴趣的源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能动性。在这个生态园区中,各种蔬菜、花卉依着时令顺次生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亲手种下黄瓜、西红柿、茄子等蔬菜和草莓、甜瓜、西瓜等水果以及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每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学生们还自制蘑菇包,定期观察菌类植物的生长变化。学校特别印制了图文并茂的“植物的一生”观察记录手册,将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评选与展示。在这里,学生奇特的灵感、巧妙的构思、创造的臆想、动手的欲望得到有效的融合,最大限度的培养了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二、依托科技生态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主体在感知的基础上对客观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心理过程。因此,我们以科技生态园为依托,引导学生积极、认真、仔细观察身边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坚持动手、实践体验、调查研究、养成科学的问题意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创建科技生态园并不仅仅是为青少年提供开拓眼界的空间,而是以高质量的观察并结合听觉、触觉、嗅觉乃至手感等其他手段为进一步的创新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还要领悟蕴涵其中的科学精神, “求实、探索、理性、合作、民主”这些精神理念都可以有效依托科技生态园来实现。
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引领下,学生们在生态园里以求实的态度解决了探索中的诸多疑问。同学们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有土和无土栽培试验、根毛试验等活动,并将“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为研究课题,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理性的思考积累收集了大量的鲜活资料。在此过程中,他们每天记观察日记、写心得体会、制作标本、制作美术作品、办手抄报、电子报、拍照片资料、拍摄DV,而后将所有这些资料整理起来建立一个生态网站,供全校师生共同关注讨论。 “植物之家” “观察日记”“生物论坛” “经验交流”等几个专栏展现了青少年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这正是学生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后所形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就为日后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三、优化科技生态园。形成浓厚的科技探索氛围
为使学校科技生态园真正发挥“小阵地、大天地”的教育辐射功能,形成全校浓厚的科技探索氛围,学校实施了“名师带动走出去、专家传授请进来”的多方参与制度。学校的科技辅导员每学年都要接受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参与科技课题的研究,了解最新科技成果的进展与动向。辅导教师除接受必要的生物学、种植科技知识培训以外,还经常赴农科院、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进行实践方面的提升,同时学校还在“山东省科技馆校外活动基地”、“济南园林苗圃活动基地”等校外科普活动基地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校还大力开发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聘请家长队伍中从事农学、植物学研究的专家和拥有直接经验的务农工作者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参与学生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以“小手拉大手”的参与合作形式,形成浓厚的科技探索氛围,弥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空白。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学校力图完善主体多元、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学生评价体系,加大科学素养的评价比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得到更大的发展。除采用实践活动、书面测试、竞赛成绩、创新作品、个人成长记录等方法外,还大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在学生中树立“科技之星”“农学小专家” “园艺小能手”等榜样形象,营造“学科学、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舆论氛围,使学生在科普教育阵地中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最大程度地优化科普教育阵地的功能,让广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提升科学素养,有效激发其探索创造的潜能。
总之,有效激发青少年的探索创造潜能,既是一个积累过程,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在此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全面发动、创建优质的科普教育阵地,利用科普教育阵地自身具有的吸引青少年的功能,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普教育中来,通过切身感受和领悟,提高他们的观察认知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通过丰富的感知和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并在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浓厚的科技探索氛围中有效地提升其科学素养,激发其探索创造潜能。
科技的学术论文篇二
科技在隐没
未来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最懂你的人或许不是你自己,而是谷歌。
我们再也不用时不时地看看手机,相反,这些可穿戴设备会回望着我们。
在日期几经改变之后,2012年度谷歌I/O大会最终在6月底举行,并且会议天数也从以往的两天延长为三天。这一切似乎暗示着此次会议的非同寻常。而谷歌也确实没有让人们失望,从软件到硬件,谷歌一连送上五份大礼:Android 4.1、Google Now、Nexus 7、Nexus Q和GoodeGlass。其中,最具革命气质的产品,当属Goolge Now与Google Glass。GoogIe Now——信息主动找人
在I/O大会上,被视为苹果Siri最大竞争对手的Google Now获得了9分钟的展示时间,虽然它并不是当日最亮眼的主角,但仍然是“果冻豆”(Android 4,1的代号)的重头戏之一。而对于搜索技术来说,Google Now更可谓是一场革命。
Google Now的宣传片说:我们总会提前一步,在对的时间推送对的信息。也就是说,信息会主动找人。我们经历了第一代目录式搜索(如Yahoo)、第二代关键词搜索(以Google、百度为代表),再到第三代社区搜索(如Facebook、百度知道等),搜索行为在这三个阶段的表现均为人作为主动一方、搜索引擎被动执行指令,即“人找信息”。直到GoogleNow的出现,搜索引擎变得如此智能化,开始主动为用户推送信息,带来高度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如同谷歌移动产品开发总监雨果,巴拉在大会上所演示的那样,你既不用发出任何声音,也不用输入任何文字,GoogleNow就能知晓你的偏好,提醒你最爱的棒球队的比赛何时播出。因为这一切你已经在从前提交的搜索请求中告诉了Google。此外,Business Insider刊登的评论文章称,相比Siri,无论是在反应时间以及搜索结果相关性上,Google Now都更胜一筹。
当然,Google Now还有比Siri更厉害的本领——懂你并为你打点一切。在使用界面上,谷歌称之为“卡片(cards)”。它会根据时间、行事历、地理位置和搜寻记录自动预测使用者想要的信息。举例来说,当Google Now在上班时间多次捕捉到你的往返于某些地点的信息后,就会在该时段自动向你推荐公交和地铁信息。
这个功能同样适用于天气、体育比赛、航班信息、翻译等,这些“卡片”会同时自动出现在Google Now和用户要求的通知区域中。这便是Google Now的预测能力:当你出发上班时,Google Now会自动帮你查找你平日所走路线的交通状况;当你在地铁站时,它会告诉你下一班列车何时到达、开往何处;当你走进一家餐厅时,它已为你准备好了推荐菜式。
谷歌到底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建立了庞大数据王国的谷歌,可以搜集用户的搜索和访问记录,并进行分析。若再借助浏览器Chrome的帮助,谷歌便几乎可以了解你的一切,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届时,这个世界上最懂你的人或许不是你自己,而是谷歌。你或许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与你最为心心相印的人是谁,但是谷歌知道。
不过,你是否会介意一台知道你个人生活所有细节,而且能为你预计下一步的机器?是否愿意被如此追踪和记忆?美国科技博客Gizmodo撰稿人山姆·比德尔说,谷歌将知道有关我们生活的所有事情——我们在哪儿吃饭,住在哪里,在什么公司工作,不间断地追踪我们的行动和口味,目的是在我们需要时提供复杂的答案。这听起来有点让人毛骨悚然,当人们的隐私在谷歌面前无所遁形时,该如何规范它?或许,这也恰好是谷歌的口号:不作恶(Don''t be evil)。
Google Glass——所见即所得
请看这样一张照片:一双父亲的手拉着孩子在空中旋转,孩子张大嘴巴欢笑的表情迎面而来。从孩子笑靥如花的面庞,你似乎可以感觉到脚下的绿草是如此的柔软,因为相片所呈现的画面便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最真实的视角。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说,“用智能手机或者相机,我根本无法拍出这样的一张照片。”是的,这张照片出自Google Glass之手。
Google Glass出身“高贵”——那个孕育了机器人汽车、直到去年11月才曝光的Google X实验室。从今年2月到5月间,Google Glass不间断地保持着“出镜率”,概念视频的发布、布林戴着眼镜出席活动等新闻使得Google Glass成为人们喜爱讨论的话题。作为10大会压轴出场的它,被工程师们戴着从空中进入会场,如同落入凡间的天使,赚足了风头。
Google Glass的构造很特别,只有一块置于脸部右上方的透明显示器,仅有普通印章大小,这或许也是它为何不叫“Google Glasses”的原因。据谷歌ProjectGlass团队主管巴巴卡,帕韦兹和产品经理史蒂夫·李描述,Google Glass由处理器、内存、触摸板、麦克风、摄像头、喇叭、指南针、陀螺仪传感器等数十个元件组成,眼镜侧面配有二维触控板以及拍照按钮,可以对系统进行操作。当然,Google Glass的处理器十分强大,还可以存储许多视频和照片,电池续航能力也长达6小时。
然而,作为一款开创性的硬件来说,Google Glass的造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将长时间地待在人们的脸上。事实就是如此。当科技界还没来得及欢呼个够,来自设计界和时尚界的Co.Design网站便已呼吁,Google Glass应当与Gucci、Prada等奢侈品牌合作。这也并非不可能,谷歌发布的一组图片中,就有嵌入墨镜款的Google Glass。或许将来人们会说,噢,我买了副Google Glass,Prada的。至于Google Glass的预订价格——1500美元,则是大多数人始料未及的。不过,巴巴卡,帕韦兹和史蒂夫,李也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大幅降低消费者版的价格,“但不可能是49.99美元,我们视Google Glass为一款高端产品”。
如同iPhone4的发布,Google Glass获得了无数叫好声,其中也夹杂着质疑:Google Glass会一直待在用户的脸上,变成人们面孔的一部分,从而把人变成一个会吓坏婴儿的“半机械人”。对此,Google Glass的项目组如此回应:“真正有吸引力的是那些不会在用户与现实世界之间产生隔阂的技术。戴着Google Glass,你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而一旦你需要使用它,便可立刻调用。”
“媒介是人的延伸”,Goolge Glass就像人们的眼睛,所见即所得,这也正是Goolge Glass所宣扬的“第一人称视角”。凯文,凯利将科技比作“第七种生物”,有着自己的逻辑和欲望。一路走来,科技已经拖拽着人类改变了太多。下一步它会将我们带向何方?《纽约时报》记者尼克,比尔顿在博客中这样评论GoogleGlass:“科技技术已经开始隐没在生活中了。当技术开始隐身时,我们将不再受技术的限制。可穿戴电脑技术可以让我们不再从4英寸屏幕中去窥探生活。我们再也不用时不时地看看手机,相反,这些可穿戴设备会回望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