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理健康的论文

2016-12-20

科学地讲,健康的含义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因此,保持心理健康,营造良好心境对健康防病大有裨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保持心理健康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保持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一:如何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对大学生非常重要。所以探讨如何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

对每个人来说,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现在的大学生正面临着比以前更多的心理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心理健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压力很大,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者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

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怎样才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想提高综合素质,必须先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内容。

要不断优化良好的校园环境。这是“硬件”条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氛围,我们学校正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在进行紧张的建设之中。应该说高品位的、愉悦宽松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如充足宽敞的教学大楼、设备齐全的实验室、资料丰富的图书馆、居住舒适的学生公寓以及优美的校园等,为陶冶大学生情操,培育高尚的人格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认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这属于“软件”条件。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有丰富的主观世界,而它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大学生人群中有一种观点,大学不逃课不叫上大学,公开主张逃课,考试作弊不以为然,泡网吧、穿奇装异服是有个性,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生价值观,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所学校,但由于个人的理想追求期望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我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跟就业设计和专业规划指导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制定出明确的、分阶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奋斗目标,从而使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培养起良好的心态。

提高抗挫折能力,掌握克服挫折的方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经受失败和挫折是经常的事,但是人们对失败、挫折的感受不同,实质上是人们的心理反应不同。例如,一个人上街被偷了丢了钱包,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人们对丢钱包这个事的感受却可能不一样,可能对此漠然处之,也可能感到惊天动地。心理挫折实际上是一种感受,不是客观存在,人们可以通过心理的调整加以解决。 消除挫折给大学生带来痛苦的方法:

自我安慰法,伊索寓言有个故事:“有只狐狸原来想找一些可口的食物,但无奈总是找不着,最后只找到了一只酸柠檬。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情,但狐狸却说:„哎呀,这种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这就是自我安慰法。当自己的欲求实在无法得到满足时,不要再想它有什么好处,而是强化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好处,借此来减轻消除内心痛苦失望情绪。

自我宣泄法,所谓自我宣泄是指挫折所产生的能量通过自身一些活动,及时地发泄出来,促使心理得到平衡,情绪得到稳定的方法。当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适应不良,遇到矛盾冲突,遭受挫折时,会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得不到及时的发泄,便会危害身体,消磨意志情绪升华法,这是较高水平的情绪宣泄,也就是把情绪激起的能量引导到对自己发展进步有利的方面去。例如,法国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曾为自己的身材矮小和家庭贫困而自卑,立志在军事上获得辉煌成就;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4岁家败,9岁辍学谋生,11岁亡父,不甘命运摆布成为他一生奋斗的动力。他们成功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为眼前的挫折所羁绊,通过情感升华,最后发展成为社会活动能力卓越、在事业上十分坚强有力的人物。

心理丰富法,现在大学生中存在不少心理贫困的人。其实,人的知识重要,但智力更重要,知识是死的,智力是活的。人的智力重要,但素质更重要,你的智力再好,素质不好也不行。人的素质重要,但态度更重要,你有素质,但没有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同样不行。所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态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工作非常重要,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年轻的大学生应该热情奔放、朝气蓬勃,但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性格孤僻,将心理封闭起来,遭遇到挫折、误解、冷落就可能引发个人的迷茫、抑郁甚至暴戾等。于是有人选择自杀,因为丧失了生活信心;也有人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伤害他人,因为刹那间的爆发使之丧失了冷静与理智。面对日益显现的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犯罪的现象,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如何引导大学生心理走向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吴建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训练》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清华大学出版社

保持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二: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摘要:本论文主要注重介绍心里健康标准的基本定义,心理健康的基本认识,什么是异常心理,对于出现异常心理时该进行何种治疗,以及对于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相关意见。通过相关的基本介绍让大家对心理健康有所了解,以及引起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关键字: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认识,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健康标准的定义: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的基本认识: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 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但是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自我评价标准: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测验标准: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外部评价标准: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

社会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相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

1 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 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 狭隘 表现为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 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成长中七种不健康心理

4 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 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 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成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 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心里异常的治疗:

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中有着众多的流派,其中最常见的有“精神分析治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现实疗法”、“行为疗法”、“交互疗法”、“格式塔疗法”及“理性情绪疗法”等。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于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处于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

目前健康的内涵拓展到关注个体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影响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有三方面:变化、贫困和老化。今天,三分之二的疾病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一般在综合医院中,三分之二的疾病发生也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因此,健康的心理对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增进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来看,健康应该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只有当这三个层面同时处于完好状态时,才可以说是健康的。相反,疾病是指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或社会功能方面出现的各种障碍或异常。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遇到病人时,不仅要考虑病人的身体是否有病,同时还要注意病人的心理及其社会功能是否也同时受到了损害。例如脑卒中后,病人在身体上出现了偏瘫,同时在心理上还可能同时存在记忆力下降、情感脆弱、焦虑、抑郁、易激惹、人格改变等,这些又会导致病人生活、工作能力的下降,使之无法胜任原来的工作,无法承担照顾家人的义务,病人可能因此认为自己成了“废人”,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这就要求医生一方面要积极治疗病人的躯体疾病,同时也注意帮助病人恢复其心理和社会功能,而且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对躯体疾病的康复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如果个体在身体上没有疾病,这只能说他具备了身体健康;如果个体在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处于完好状态,则可称为心理健康。实际上,在疾病过程中,病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这三个层面受到损害的程度经常是不均等的,而且是以某个层面的损害为主,或者某个层面的损害是原发性的,进而影响了其它层面,使其它层面也出现异常,最终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异常。如果疾病以身体损害为主,则一般称之为躯体疾病;如果疾病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理或社会功能的方面,导致个体出现心理和社会功能出现异常,则称为心理障碍或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处于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

目前健康的内涵拓展到关注个体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影响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有三方面:变化、贫困和老化。今天,三分之二的疾病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一般在综合医院中,三分之二的疾病发生也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因此,健康的心理对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增进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来看,健康应该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只有当这三个层面同时处于完好状态时,才可以说是健康的。相反,疾病是指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或社会功能方面出现的各种障碍或异常。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遇到病人时,不仅要考虑病人的身体是否有病,同时还要注意病人的心理及其社会功能是否也同时受到了损害。例如脑卒中后,病人在身体上出现了偏瘫,同时在心理上还可能同时存在记忆力下降、情感脆弱、焦虑、抑郁、易激惹、人格改变等,这些又会导致病人生活、工作能力的下降,使之无法胜任原来的工作,无法承担照顾家人的义务,病人可能因此认为自己成了“废人”,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这就要求医生一方面要积极治疗病人的躯体疾病,同时也注意帮助病人恢复其心理和社会功能,而且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对躯体疾病的康复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如果个体在身体上没有疾病,这只能说他具备了身体健康;如果个体在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处于完好状态,则可称为心理健康。实际上,在疾病过程中,病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这三个层面受到损害的程度经常是不均等的,而且是以某个层面的损害为主,或者某个层面的损害是原发性的,进而影响了其它层面,使其它层面也出现异常,最终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异常。如果疾病以身体损害为主,则一般称之为躯体疾病;如果疾病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理或社会功能的方面,导致个体出现心理和社会功能出现异常,则称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与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既不保守,也不冒失……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满意的心境: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以及谦虚、开朗的性格。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