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成长故事

2017-01-09

从没路的地方走出的路,才是新路。敢于向荆棘丛生处迈出第一步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人,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功人士成长故事。

成功人士成长故事1:“长跑者”罗康瑞

罗康瑞将资产押宝内地并非一时兴起,他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到内地调研,并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马拉松赛跑。他见证了中国地产业疯狂的增长,也结识不少一夜暴富的地产商,却依旧坚持不赚快钱的理念。

罗康瑞,1948年4月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普宁。1969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1969年返港后,先在其家族鹰君集团公司工作,于1971年创立瑞安公司。80年代后积极投资内地,在上海投巨资兴建瑞安广场、瑞虹新城、新天地等大型项目。1998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金紫荆星章。2001年获香港商业奖之“商业成就奖”。2002年获香港董事学会颁发“2002年度杰出董事奖——上市公司执行董事”。此后,又荣膺安永企业家奖“2009中国大奖”及“2009中国房地产业企业家奖”等殊荣。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瑞安集团主席,香港工商专业联会永远名誉会长,长江开发促进会理事长,曾出任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1999年1月,罗康瑞不顾董事会反对,开始了对上海老弄堂进行改造的冒险投资之举。瑞安集团上上下下都说“老板疯了”,谁也不知这位将一半资产赌在上海的香港商人的心思。

然而,2001年竣工的上海新天地表明了旧城改造的另一种可能:文化、历史和商业可以很好地结合。有人评价说,“它不是纯粹地去旧建新的商业主义,也不是单纯地牺牲商业的保护主义。”

最终,新天地成为与外滩、徐家汇齐名的上海地标,也让罗康瑞一战成名。

尽管瑞安集团在香港地产界只能算是后起之辈,但据说像李嘉诚和郭炳湘这样的地产大亨见到罗康瑞,也会拍拍他肩膀,称他“有眼光”。

罗康瑞将资产押宝内地并非一时兴起,他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到内地调研,并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马拉松赛跑。他见证了中国地产业的疯狂增长,也结识不少一夜暴富的地产商,却依旧坚持不赚快钱的理念。

而这一切又拜赐于早年的经历。创业初期,罗康瑞曾连续四年依赖安眠药才能入睡。“因为自己经验不够,所以很紧张,睡不着。这些经历虽然很痛苦,但是真的很宝贵,我知道做事情是怎么样的过程。”他向记者讲述,“要是没有经历过那一段,今天哪会那么容易去管理一个大的集团,或者做这些判断?”

长跑企业

1948年出生的罗康瑞,是香港地产大亨罗鹰石的9个子女之一,排行第四。他虽出身富贵,但自幼被父亲严加管教。每逢周日,罗鹰石便会带上家里所有的孩子,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视察建筑工地。

在15岁那年,罗康瑞这位富家子弟便被父亲送往澳大利亚求学。为了锻炼其吃苦精神,父亲罗鹰石甚至要求他乘船13天赶赴澳大利亚。在澳洲求学的6年里,父亲没给过他一分钱,他的一切花销全靠自己打工挣来。

回国后,几经折腾,罗康瑞从父亲手上获得有息贷款10 万港元,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旅。然而,他的雄心在这个商业极度发达的都市似乎没有用武之地,毕竟要超越那些实力雄厚的地产大鳄实在太难。直到1984年,罗康瑞才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在一些香港商人纷纷筹备移民计划时,他则决定北上考察内地市场。

这早期的接触,不仅让罗康瑞对内地的广阔市场萌生了兴趣,亦让他开始编织在大陆的“关系网”。 从1994年开始,瑞安建业向中国西南部的水泥厂大举投资,同时还通过瑞安房地产,建造了自己的旗舰开发项目——上海新天地。

那时,罗康瑞决不是唯一在中国内地房地产领域大举投资的人,但他把自己这么多财富投在中国内地,却非同寻常。从长远来看,他当年的这一决策无疑是十分明智的,让如今那些觊觎内地市场的港资房企们望尘莫及。

与其他港商相比,罗康瑞突破了家族企业的管理理念,他要打造“长跑企业”。

去年,罗康瑞觉得必须改变自己在公司事必躬亲的习惯,决定辞去瑞安房地产行政总裁的职位,仅在集团担任主席职务。对于接班人的培养,他向记者表示,虽然也希望子继父业,但他会尊重子女们的选择。“如果勉强来做,对公司、对他们都不公平。”

“个人色彩颇浓”,这是业内人士对罗康瑞旗下瑞安系的一致评价。然而,他最希望的是,褪去个人色彩以后,公司还能更好地平稳发展。“变化调整是必然发生的,但是我现在希望有一天我自己不主政的时候,公司做得比我在位的时候更好,(这样)我是非常开心的。”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范博宏曾研究了1987年到2005年间发生在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的217个家族继承案例。他发现,在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代际变更的前5年和后1年,公司股价会平均下跌56%。

也许正是由于自己出身于富商家庭,对家族企业的种种弊端早有领悟,罗康瑞在面临接班人这一问题时,才得以如此坦然。而最近新鸿基郭氏兄弟在争夺家族财产时的剑拔弩张,也多少让人感慨家族企业的潜在风险。

这些都不可能不触动到罗康瑞的内心。

时至今日,罗康瑞每天仍工作10小时以上。他似乎很享受工作的乐趣。“我的目标是能够做像新天地这样的项目。能够做这些项目,我觉得非常有满足感。”

与万科、恒大等内地龙头房企快速周转、现金为王的策略不同,多年来,罗康瑞一直秉持不赚快钱的理念。他内心里更渴望做像新天地这样的产品,因为“长期来说,这些项目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缺乏爆发力

如今,出现在公众场合的罗康瑞喜欢穿一身改良的中山装,戴着眼镜,花白头发,笑容可掬。相由心生,他并不是一位个性张扬的企业家。

也正是由于这种平和而谨慎的个性,让他从未试图赚快钱。但另一方面,也让他所领导的企业似乎缺乏一些狼性和爆发力。

从1996年以来,瑞安房地产开始进行回报周期漫长的大地块商业地产开发。虽然土地价格低廉,且长时间的培养为公司带来了超预期的回报,但其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前期投入大,周转比较慢,资金回流速度慢。

成功人士成长故事2:从搬运工到“鸟巢”首席电工

但是我想告诉和自己一样的朋友,即便榜上无名,只要肯吃苦、善动脑、脚放正,同样能趟出一条星光大道来!

2009年3月,一部名为《暴雨将至》的电影大片在“鸟巢”拉开了拍摄大幕,这也是自“鸟巢”建设以来,第一次接受剧组在此实地拍摄。这部电影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竟能让“鸟巢”为它“敞开胸怀”?带着疑问,我走访了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了解到其中的奥秘:原来,这部电影正是以“鸟巢”的杰出建设者——谭双剑的奋斗历程为故事原型的。

在剧中,谭双剑担任主演,演绎自己的精彩历程:年轻的他一没学历二没背景,却在人才济济的北京站稳了脚跟,组建了自己的施工团队,甚至一举承揽下为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安装“神经系统”的重大工程……

农家少年两闯大都市

1980年,谭双剑出生在河北省馆陶县路桥乡宋尔庄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他在家里排行老大。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让弟弟、妹妹安心上学,谭双剑初一没读完,便含泪放下课本,拿起锄头。农闲时,他还走街串巷卖糖葫芦,也曾在镇上的馒头房给别人蒸馒头、送馒头。

17岁那年,电视里播放《都市放牛》,讲一个山里娃到大都市寻求发展的故事。不甘心土里刨食的谭双剑动了心,不顾家人的劝阻,从没出过远门的他独自登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早一天找到工作,就意味着早挣一天的钱。谭双剑每天天不亮便在桥洞里“起床”,开始寻找工作。三天后,谭双剑终于发现了一条刚贴上去还未过期的招工信息。按照上面的地址,他一路小跑到了这家电子厂。当时站在他前面的有上百人。排了几个小时以后,终于轮到他面试了。“学历?”“上过一年初中。”对方白了他一眼,“上完初中再来吧!”谭双剑立即被后面的人推搡开了。此后,谭双剑又到多家工厂应聘,结果均因学历低被挡在了门外。谭双剑感到有些惶恐:像自己这样没念过多少书的农村娃,难道在城市里就没有立足之地了?这时,一位好心的招聘负责人向他建议:“我们这里的活儿不适合你,不妨到上海滩码头去试试。”

果然,谭双剑在码头很快找到了一份扛大包的工作。一上肩就是近百斤,这份超负荷的体力活儿对一个年仅17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沉重了,不到两天他的后颈便磨起了血泡,甩甩胳臂像脱臼了似的。同宿的几位中年汉子都劝他另谋出路,不要拿命换钱。坚持了两个多月,领了两百多元工资后,第一次出远门的谭双剑有些想父母了,便辞工回了老家。

在老家,谭双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同时也感受到:在这个一贫如洗的山坳里,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出路,只有走出去,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1996年4月,不服输的谭双剑决定再次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这次,他将目标锁定在北京,怀揣着100多元钱,扛着行李卷就出发了。

刚到北京,谭双剑的遭遇与初到上海时完全一样,接连奔走了十多天也没有找到一份活儿。这天,他路过西城区一家废品回收站,见有不少人拿着废品前来交货,谭双剑眼前一亮:捡废品不是什么难事,自己不如一边捡废品一边找工作,如此也可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在询问过废品回收价格后,谭双剑高兴地离开了。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就连捡废品这样卑微而简单的活儿,居然也会遭到排挤——原来捡废品也分地盘,结果他因不懂“行规”被人打了。这时,他想起了在上海的生存经验,市区混不下去,何不到郊区试试运气?

艰辛人生迎来转机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他用身上仅有的五毛钱乘公交车前往郊区香山途中,路过镶红旗站时,谭双剑透过车窗看到路边有几处正在修建的楼房,赶紧下车,直奔工地而去。当包工头王老板得知谭双剑来自河北,看在老乡的份上,将他当做一名小工留在了工地上。

谭双剑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十分珍惜。别人叫苦,而他觉得,只要自己吃得消便无所谓,有时看到工友有活儿没完成,他都会乐呵呵地上前帮忙,因此人缘很好。一次在顶楼干活,谭双剑注意到几位电工正在楼顶上安装一根粗大的天线杆,感到十分好奇,工友告诉他:“这叫避雷针,是用来避雷的,城市里每幢楼房都有。”谭双剑暗自揣摩起来:建筑工地上不只有纯粹的体力活,如果自己能掌握一点技术,至少比当小工有前途啊!

避雷针很快便安装完了,没等谭双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电工们又开始忙于电路安装。于是,谭双剑开始有意识地留意起这门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有时候电工中午赶活儿,谭双剑顾不上吃午饭,戴上安全帽就跑去看人家是怎么操作的,遇到电工梯上的电工准备下来拿地上的某样材料时,谭双剑赶紧上前,帮着将材料递上去。虽然谭双剑饿了很多顿肚子,但一来二去与电工们混成了朋友,并不时从他们那儿得到一些指点:火线、地线、零线、总闸、电门、电路安装原理……

到了年底,许多工人都回老家过年去了。眼见电工尤为紧缺,已经初步掌握电工技术的谭双剑主动请缨。王老板见他信心十足,便答应了他的请求。经过短短几天的实践,谭双剑便能独立操作了,工资也比原来高出两倍。

忙了两个多月,镶红旗这个工地的活儿便干完了。而这时,王老板尚未包到新的工程,于是他将谭双剑推荐到了朋友刘老板的工地上当电工。刘老板承接的是一家工厂基地的建设,在电路安装方面对电工有着更高的技术要求。一次,在操作PLC控制的三相异步电动机降压启动控制时,谭双剑反复尝试都无法达到规定的效果。无奈之下,他只好请教带班组长。结果组长上来稍微进行了换位处理,便达到了理想的效果。这件事让谭双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意识到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重要性。第二天,他便从组长手里借来了电工进修专业教材,利用下班后的空余时间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