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读后感,读咬文嚼字有感
咬文嚼字要恰到好处,才会有好处。学了咬文嚼字,大家悟出了什么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咬文嚼字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咬文嚼字读后感篇一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美学的领城是非常广阔的,形象之美、音韵之美、气质之美……时时有美,处处有美。语言艺术中的美,美学大师自然不会错过。作家在字句的锤炼中奉献出一篇篇佳作,而美学家则在这其间探寻到美的内筑,于是也有了这篇凸现朱先生深厚“内力”的《咬文嚼字》。
许多文学家和美学家都把遣词造句作为行文极为重要甚至是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这涉及到许多文学创作最根本的问题。文学不是外交辞令,并不是要求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每个字都精雕细刻过的文章,往往失去了文学在总体上的许多美妙的、感性的东西。
很多东西都讲究一个“度”。这是非常具有辨证色彩的,这个“度”掌握得好不好关系到整个事情的成败。武则天曾设立类似现代的举报箱的东西,收集下面的举报。她的本意是好的,望以此让那些贪官污吏被揭发出来。确实,这个“直通上天”的举报箱让不少鱼肉自姓的家伙人头落地,但武则天没有把握好 “度”,使得不少卑鄙醒凝的小人利用它大搞打击报复,弄得人人自危,朝野震动。“过犹不及”的古训,在这个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到《咬文嚼字》,我们可以发现朱先生对“度”的把握是很有水平的。他所举的例子,都浅显易懂,用词好与坏在具体例子中有天壤之别。这样的“炼字”,才能真正激起读者的共鸣。
怎样把握“度”?这不是光有理论书籍就能解决的何题。一个有心在文字运用上提高水平的读者,应该阅读一些文笔精炼的作品,同时联系自己的创作,在对比中领悟“度”。而作为一个仅仅想从书中获取科学知识、把握文章精神的读者,他所要做的仅仅是“观其大略”,而不是“细察入微”,对“炼字”的要求就大大地降低了。“过犹不及”的原则,在文字的运用和思考中是长久适用的。
咬文嚼字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篇散文,很普通很平常的散文,但它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首先,我们讲一讲关于名字的事。现在人的名字,为了摆脱男女不平等的条列,女性的名字越来越使人接受不了。尤其是美国,什么“思黛儿”“阿娇儿”……越来越变得庸俗。
其次再讲一讲关于词牌的事。北京的词牌名,高雅而又悦耳。可谁了解它的原名呢?像“贵人关”,如此高雅的名字,原名竟是摄取人魂魄的“鬼门关”!
而化学元素的“锡”原名竟是“错”!这又作何解释?不是我们笨,而是我们不懂得使用词语。难道,现在所有的词语,只是为了高雅吗?难道不会出现一些含义深刻的吗?什么“阔佬儿”“美眉”……这有什么好?而又好在哪?
这在批判什么?中国文字?中国文字的寓意?还是中国人的智慧?这都不是!这是在说我们的用字方法!虽然词牌名变了,可意思依然如此。那还有何说法?其实,大家都明白,写作时的技巧,可谁又记牢了呢?譬如用词,这是一个很现成的例子,竟然在写作时,一个同学描写小的句子竟然是“含笑九泉”!
朋友,这是多磨显示我们攀比心的词!难道,生活再是上就是为了攀比?这太使人感到羞耻了。
咬咬文,嚼嚼字,这比什么都好。往往笑到最后的人,都是不比攀比的人。这至少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就因为“字”“词”而失败。
朋友们,三思后再下笔吧。
咬文嚼字读后感篇三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觉得这个刊名怪怪的,读者有点“麻辣汤”风味的文章,我顿时有想见恨晚之感。
人们一说到“咬文嚼字”,就会认为是无聊文人的玩弄的雕虫小技,烦锁无聊,但一读文章,果然铜牙铁齿,名不虚传。从此便深深喜欢上了这“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可以说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它是随时代发展应远而生的产儿,它远应满足了在国家独立和民族发展中人们重视爱护语言的心愿和渴求。其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内容和风格多样。
“咬文嚼字”采取平等待人的态度,让人感到亲切,愿意相互交流;它的说理既让我增长了知识,又明白了道理,还学会了一些做人处事的方法。
“苔痕是阶绿,草色入帘青。”〈〈咬文嚼字〉〉依旧是一棵小草,在阳光下摇 ,在春风中歌唱。让我们以自己的生命的绿色,装点语文规范化的春天的园地。
让我们一起咀嚼。回味它的过去,品尝,期待它的未来!
咬文嚼字读后感相关文章:
1.张爱玲散文读后感--散文集《流言》
2.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4篇
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篇
4.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5.关于母亲读后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