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要求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优秀的拳种之一,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促使了太极拳众多流派的产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要求。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要求
陈式小架拳的每一招式,须成立体形态,方能做到八面支撑、内外相合。
都要做到丹田内气充实,转换顺遂不丢劲,身体松柔,能感觉到每一片肌肉都是活的,肌肉和骨骼就像是互相分离又是互相辅助的,每一举动内劲畅达四梢,虚灵劲的奇妙感觉始终伴随着。
小架的每一招,都是用到技击,都有用法。如云手,走交叉步。很多人不知那是干什么用,那都是摔的动作,大背摔。云手不但能格挡化劲,还能打,能摔。
手上的缠丝劲,脚上的缠丝劲。若将云手练好,推手实战都可以用到,反过来说,你可以将太极的诸要领秘诀都应用在云手这一个招式上练习,功夫依然上身。练拳多年,学会用腰裆劲和脊柱劲。
云手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技法,学习的时候需把握当中的特点,同时还要加以实践才能提高。
小架的膝盖不能呈“∞”型转来转去,谁转谁膝盖疼。你用劲法不对,运动的原理也违背了膝盖的生理功能,不疼才怪。这是很多人练太极拳留下的病因,特别练大架尤为注意。
小架的膝盖是定位的,棚者劲,但不能太往内扣,扣多,膝盖眼会像针刺那种酸痛。
双重
小架拳要转换轻灵,避免双重。双重是病,其表现为:盘架时迈步迟重,起落不稳,老像重生,难以自控;推手时,攻哪守哪,顶抗有余,不明化取。虽练拳多年,仍处处受制,皆因双重所致。
要明阴阳之理,划清自身虚实,迈步轻灵如猫行。虚实的变换主要靠两肾两胯来完成。正确地变换虚实,肾应能够自然出入,肾的出入在推手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太极拳对于我们的身体还具有一定的调养功能,可以促进我们的健康。
比如说,骑自行车时,一脚松沉下蹬,下蹬之腿一边的肾胯随之下降为实;另一脚沾粘吸提,胯肾随之上升为虚;如果双脚齐蹬则滞,犯了双重之病。
那么在习拳过程中,向前迈左步时,左肾左胯升起为虚;同时,右肾右胯下降为实,左右反之。概括讲,凡是虚腿的一边肾胯升起;凡是实腿的一边肾胯下降。无论盘架子和推手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就能实现拳论所说"出肾入肾是真诀"之要求。
呼吸
小架拳的呼吸应以自然为宜,太极拳之呼吸是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一件大事,而一些书刊杂志又各说不一,使得练拳者无所适从。
首先要弄清三大呼吸系统,即胎吸、身体呼吸、及口鼻呼吸。这三大呼吸系统,不管你意识到或没意识到,都在完成与大自然交换气的任务。
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要影响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口鼻呼吸入肺,只有胎吸,气才能下达气海,才是真正的深长呼吸。呼吸深长,一般说来,身体健康,寿命长;呼吸越浅,健康越差,寿命越短。
通常所说的腹式呼吸或叫丹田呼吸都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叫胎吸。方法是用神阙穴进行呼吸,吸时神阙穴(脐轮)带动肚皮往命门贴,呼时还是用神阙穴带动肚皮回原处。这样一收一放,周而复始,任其自然。呼吸时注意
小架拳为了使身体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必须做好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以搂膝拗步为例,左脚开步,右肩与左胯合住,右肘与左膝合住,右手与左足合住,右脚在前相反之。
外三合就好象木工在竖门窗时,为了不变形,首先打个"X"来固定框架一样。有的在胸前想象一个十字,当然,我们习拳者的外三合,主要是靠意念来实现了。太极拳的中正,并不是绝对保持身体中心与地面垂直,而是保持身体平衡。
最后
松柔, 松柔并不难,难的是“好钢”能不能恰巧使在刀刃上,运动是否能刚柔相济。现在社会上练太极拳松柔者比比皆是,到处都人云亦云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不知其松实则是懈,究其原因,则因失之真正对抗实战。
松不是懈。什么是松、什么是懈?松,关节是开的。懈,关节是闭合的。懈是人之自然本能,即从上到下堆为一滩。脖颈懈则垂头,腕懈则垂手,肩懈则垂臂,脊椎懈则弓背,腰懈则身瘫,胯懈则身不正,膝懈则立不稳,脚腕懈则无力。
如何能松而不懈是练松功的关键,太极拳走架,出手时用指端把手臂领出去,而不是用胳臂把手推出去;出腿时用脚趾端把腿领出去。
初学拳入门阶段可说是打磨拙劲以入柔,松是此时的关键,是训练的核心,运动的灵魂。
如能达到松而不散,整而不僵,沉而不滞,周身一家的程度,表明拙力基本已化,入门以松到底的阶段已经完成,应向深度进发,即盘调内劲,用意念贯劲,积柔成刚,但外形上还不失松柔的表象,以至达到刚柔相济。
紧接着再结合推手向听劲、懂劲方面追求。所谓听劲是知彼劲之真假虚实,所谓懂劲则是善于利用真假虚实。如彼欲制我一臂将我推出,我知迅速放松,彼若不进,谈何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故欲要引进落空,必须造成假象,使彼感觉已得势,即俗话说,给他一个拐棍儿,待他一拄上扶即已支撑住,则立即抽掉拐棍,使彼在得势中突然失势,栽一个大跟斗,这种假象一般多是用“掤”法来完成,拳经日:“擎起彼身,借彼力”即此也。
陈式太极拳小架与大架三个特点
一是脚根
有些大架的名师们,在讲拳时一开始起式就强调“脚尖稍外摆”。我到底不知道脚尖稍外摆有什么好,出自于哪里,有什么依据。仔细观察练大架包括新架的大师,并不都是外摆,反而很注重内扣。
小架对脚的要求是脚尖尽可能的内扣,至少也要平行,绝不允许外摆脚。脚尖内扣,大拇趾才能领起,膝盖自然外撑,自然也就合胯圆裆。
相反,脚尖外摆,从前面看两腿开得宽了,好像是圆裆了,实际上外摆脚正好为圆裆做好了一种掩饰,误认为前开裆就是圆裆。这样以来,拇趾不能领起,脚的内侧不能踏实,就谈不上扣裆合胯,出劲也就失去了前提。
前开三尺,不如后开一线!腰胯不松合者,当向脚底求之。
二是中节
讲含胸不说拔背
含胸拔背是一般太极拳论中的说法,大架教学中也常有此说,但真正的师傅带徒弟是不是这样教可不敢肯定,一般的师傅肯定要在含胸拔背之后再加上好多解释,不然让初学者费解。
小架不讲拔背,就是说讲了含胸就够明确的,含胸自然拔背,再说拔背只能让初练者耸肩架肩,也可能会造成拉紧命门。
讲踏腰不说命门后撑
说踏腰就是把腰松下来,自然放松。骨盆形成一个兜,让腰坐下来,通过两胯根的松合完成腰的运动。命门后撑表面看来身背五弓,虎背熊腰,却会造成全身紧张,又违背了太极的原理。
要知道,在行架过程中,两腹股沟始终是放松的,有任何一个顶了,那就错了。命门后撑可能会形成两胯根“双顶”,更会造成两膝盖的“双顶”,这样就离膝盖损伤不远了 。
讲松跨不能转体
大架转体的动作很多,辐度很大,但很容易形成顶胯。从外三合上说,两肩与两胯四点成面,不能扭动,歪曲,折叠,始终在一个平面。小架讲究重心的转换要靠两胯的松合完成,身法不能向两边倾斜,只能顶劲领起,中正安舒。
讲合跨不能起伏
拳打转关。在拳架的续接中不能有起伏,所谓宁低不高行平线。大架的行拳中常有起伏现象,我认为不应该。因为起伏,两胯就合不住,劲也就丢了。所谓一气呵成,就是说一套拳打下来,中间没有断劲的时候。
不停的起伏,必然形成丢顶。小架在这方面就很严格,就是做金鸡独立和朝天蹬也不能完全站立,也要分成左右两半,一边上领,一边下沉,通过合胯,上下对拉。
讲泛尾闾不说敛臀
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把这两个说法割裂开来。一说泛尾闾就撅屁股,一说敛臀就顶胯往前收,弄得无所适从。实际上这两种说法应该是统一的,尾闾轻泛和敛臀并不矛盾,尾闾外泛,臀下部自然收敛。
说泛尾闾正好和塌腰的说法上一致。单单强调敛臀,又会做得腰部紧张,膝盖前顶。塌腰泛尾闾,掌握适度,能使全身的重量通过臀部下行至脚跟,膝盖不承重,也就没有损伤之虑。
讲膝盖外撑又要内合
发现练大架的好些拧膝盖非常严重,有些大师也能把人晃得眼花。可能是以为太极都得走圆,膝盖不走圆 不是太极拳。这样一夸张,下身也就不实不稳了。左右移重心以及拳式的转换都是靠拧膝盖完成,真够难为膝盖的。
小架拳就要求膝盖对着脚尖,移重心时膝盖外领而不外转,合胯时拇趾领起膝盖内扣。外撑形成棚劲,内扣形成合劲,永远不能跪膝!跪膝了想再撑起来,不拧也没办法了。
三是界定
小架之小是有严格的规矩,相对于大架来说是书房架,看家拳,就是说小架细腻,条条道道很多。从头到脚,各有各的界。头领正,不可前后左右歪斜。手的界是左右各有各的范围,各画各的圆,各管各的半边。
往往是一手到中界, 一手到边界。脚也有脚的界,小步一肩宽,大步一腿长。手的界限要与脚的界限相应,做到上下一致,周身相随。另外,胯,膝,臀也都有自己的界限。
从方位上说,上下左右前后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圆体。莫贪莫夹,无过无不及,做到各自的度而恰到好处。
小架之美,不只在他的理论体系,非陈鑫一图说能尽言。关键是同仁在习练中感受她的真谛!互不保守,各抒己见,才能光大小架拳。此为本文拙见之意旨,共勉共勉。
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要求相关文章:
1.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学习要领
2.陈式太极拳小架的五个特点
3.陈式太极拳小架
4.如何打好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转关
5.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腰领与裆合
6.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预备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