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网络传播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传播毕业设计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网络传播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篇一
《 网络传播下的大学生心理反应研究 》
摘要:当前网络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网络传播模式及其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反应模式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与网络传播的关系,为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基础。
关键词:网络传播模式;大学生;心理反应;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世界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价值,也重新构建了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和网络传播模式。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重要群体,其网络行为的自由度和复杂性,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因素之一。当代高校如何引导大学生抵御网络诱惑,摒弃消极反动的网络思想,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传播环境,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因此,了解网络传播模式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反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的前提和关键。大学生是网络传播的广泛参与者,既是“传者”,也是“受众”,两者相互融合,交叉作用。这样的交融性决定了大学生行为和心理的不确定性,也就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的界限,形成了新型的网络传播模式和大学生心理反应模式。
一、放大模式与闲窃心理
网络如同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每一个人认定为一个代码与网络联系着,当某一个被大众广泛关注的代码与你的代码有联系时,你就会在网络上被放大。这一传播模式的载体是当今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大学生也是这张巨网中的成员,在校园网络乃至整个网络世界中,都有可能因为某个事件而被关注和放大。放大模式的作用类似于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使得大学生的言行无处躲藏,不管大学生是否愿意卷入网络中。心理学认为,当人们较长期地受到一种新的社会情境刺激的时候,往往会导致新的行为和心理内容的出现。大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工具与其他大学生畅快地进行交流,这是一种双向的、个性化的人机系统。由于大学生在交流时面对的是一台机器,交流载体是计算机的仿真技术,不会面对面的四目相对,所以大学生可以用任何面目去应对交流,特别是那些平时比较孤僻的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尽情释放自我,而不会招来其他同学的眼光。这种闲窃的心理就是大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时,常用一种放松、管闲事、窃喜的心理来参与其中,比如在校园“人肉搜索”过程中,大学生会积极地帮助寻求某个人,并且期待着结果出现,这在无形中放大了原来的信息范围,大学生自己也参与到这个放大的过程中。闲窃心理是中国社会群体中特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民族劣根性的心理表现。
二、反沉默的螺旋模式与叛逆心理
反沉默的螺旋又称树状结构,即大学生产生的个人意见往往不再附和主流观念,而是无意或者故意形成不同的个性意见,这也是九零后大学生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反沉默的螺旋模式使信息在网络传播中不再是大规模的主流思想,而是分割成不同的、越来越多的细小分支观念,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意识世界。在规范较少的网络上,大学生就像到了一个无政府主义世界中,不仅信息可以自由传播,大学生的情感也可以随心所欲的抒发。同时独处的网络环境容易使人形成一定的叛逆心理,把现实生活中看不惯而又无法释放的情绪在网络上忠于本我的发泄出来。但是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很难掌控言行中的那个“度”。若是在主流思想或言论环境下语出惊人、独树一帜,这可以称作网络个性,但是大学生如果越过那个“度”,叛逆过头,就会造成心理扭曲,以至于出现大学生黑客这样的特殊群体。大学生黑客是挑战校园网络安全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制造病毒的过程中所伴随的心理模式就是典型的叛逆心理,表现为搞恶作剧、骚扰他人、入侵学校管理系统等。由于网络法规的不健全,以及校园网络监管的不到位,使网络行为的约束力有所下降,网络独处让大学生可以赤裸裸地表达,释放了人性中不道德的能量部分。
三、水渠模式与选择心理
当大学生面对比传统媒介强百倍的信息洪流时,不再简单的选择性接触,而是对有些自己不关心的信息根本不接触,直接把自己需要的信息引流入自己的水渠中。在水渠模式的这个选择过程中,大学生成为网络传播中的“第一把关人”,建立自我需求网,主动鉴别自己需要和不需要的信息,而这种“第一把关人”作用是在社会控制弱化和削减的过程中强化出来的。人的注意具有“指向”和“集中”两个特征。注意的指向特点是人的认知活动所具有的选择性反应,也就是水渠的闸门所在。注意的集中特点,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够离开那些相对无关的信息流,而且还能够抑制相对无关的信息流,这就是选择与排斥的整个过程。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进行许多不同的角色体验,即使这些角色也是虚拟的,但是它仍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不能满足大学生角色扮演的各种心理需求。这就是大学生在网络传播中选择性理解和记忆的更深一层心理需求模式。网络环境的超时空性和匿名性,令大学生儿童时期被压制的自我意识渐渐苏醒,角色扮演的随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自由的转换。这种角色扮演在网络空间中典型的例子有很多,如平时懦弱、网上勇敢,平时沉默寡言而网上滔滔不绝。也就是说,在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中,不会受到别人过多的评价,即大学生选择了一个能够得到自我认同的安全环境。大学生主动选择“水渠”的自主性使人们获得了充分的控制感。长期以来心理学家认为控制感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内在动机,心理学通过多个实验说明了控制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类应对环境的重要心理资源,增加了控制感反过来说即是减少了无助感。
四、飓风模式与主动心理
飓风模式是指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自主发动信息生产、搜集、展示的一种传播方式,大学生成为主动的“议题设置”者,这种模式是网络传播中传者与受众群体重叠与交叉的突出表现。网络世界每天都会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信息飓风,有的攻势会形成气候,广泛影响其他大学生,大部分小气压都被淹没了。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活动平台,比如现行的许多代理软件,图片、视频编辑软件等,都为大学生自行制作语言、图像和视频信息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几年火热的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虚拟空间为大学生制作的信息飓风提供了发布平台。这种主动参与网络活动、发动网络飓风的例子有很多:网络造谣者秦火火利用网络散播谣言,引起众多网民的评论,然而众多事件的背后却是谎言,是秦火火利用网络进行的欺骗,这在社会中引起人们对网络真实的又一次思考。
五、网络虚拟团体与群体心理
由于网络的独处环境瓦解了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和层级概念,把权力分散到每个节点中,这样平等的网络地位更容易互相采取联合行动,建立种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虚拟团体。“这些虚拟的网络社区从功能上来讲,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系列需要,这些需要包括:归属与被接受的需求、通过反馈过程而被证明为正确的需要、同他人一起分享共同体验的需要、同他人一起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机会”。这样的虚拟网络社区在当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QQ群、明星贴吧、驴友俱乐部、黑客组织、微信圈、电影交流社区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网络社区。大学生可以带着五花八门的共同兴趣赶来,在这里趣味相投的大学生进行平等、畅快的交流,而不需要遵守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规范。网络虚拟社区形成的心理动机是大学生特有的群体心理。“所谓群体心理就是人们结成群体时所伴随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如暗示、模仿、从众、心理气氛、感染、谣言、风气、社会偏见、集体牢骚、风俗、传统等,都属于该范畴。”在网络社区的虚拟特性下,大学生之间的信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虚拟的网络团体最需要的就是成员之间的真诚、信任,这关系到信息共享程度和合作程度,只有充分的信任才会与在外部的市场资源和别的功能上形成互补关系的虚拟企业进行合作。虚拟网络社区的命运并不是稳定的,而且有可能仍以在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前提下向现实社团发展。比如大学生开的微店就是这样一个以网络上交易为基础的网络社区,而交易实现的过程还是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实施。一般这样与现实有密切关系的网络社区发展就是比较成熟的。
六、结语
在网络世界中,由于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大学生以不同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网络活动中,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传播又会刺激到大学生的机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反应模式。以上五种网络传播模式与心理反应模式,能够对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产生的网络行为有一个更明确的自我认知,帮助其认识到某些极端的网络行为是由于不健康的网络心理造成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消减其他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才能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同时,对政府和高校来说,在网络犯罪和网络沉迷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不仅要制定强制性的网络法律,还要从道德、文化、心理的层面上来努力。对于网络成瘾者而言,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调适不良心理,进行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灌输,尤其是为德育理论的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积极引导正确的网络观,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网络环境透明起来。
参考文献:
[1]程乐华.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2]王小章.中国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6).
[4]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5,(5).
[5]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网络传播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篇二
《 网络传播对电视新闻的影响分析 》
摘要:随着我国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网络新闻传播时代逐步到来,新闻的传播不断实现全球化、网络化,在网络传播时代背景下,网络新闻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新闻媒介。网络新闻有着传统新闻没有的特点,比如说复合性、广泛性以及互动性等,但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缺点,比如可信度低、原创性低等。因此,在网络传播时代背景下,如何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是新闻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篇文章主要围绕网络传播时代下的电视新闻展开,深入探讨电视新闻如何才能抓住机会更好立足。
关键词:网络传播时代;电视新闻;影响;多媒体
电视这种传统的媒介可以实现大量的信息传递活动,为广大受众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给电视这一传统媒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网络传播时代中出现的网络新闻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发布并且传播新闻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当今社会有着广泛的发展,是我国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网络新闻的传播因其多样化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受众的喜爱,给电视新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本文主要介绍网络传播时代对电视新闻带来的影响以及电视新闻在这样社会背景下应如何获得生存的应对措施。
一、网络传播时代背景
(一)网络新闻的优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得到了很大进步,它和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网络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庞大的新闻内容数据库做支撑,受众可以自行选择新闻内容,满足受众的需求;网络新闻的实效性更强,由于计算机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网络新闻信息的制定和传播更加方便,凸显新闻的实效性;网络新闻还体现出互动性,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后还可以对新闻事件作出自己的评价,发布到一些平台之上,受众之间还可以进行互相交流等;网络新闻的出现也有着更强的实用性,受众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寻找一些受众需要的信息内容,大大地提高了新闻的实用性。
(二)网络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区别
网络新闻和电视新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信息的传播过程。就网络新闻来说,其传播过程更加大众化,很多网友就是网络新闻的发布者,比如说在微博、微信这些社交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但是这样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虚假信息误传的现象。而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则需要受到严格的监管,新闻信息内容要经过审核等。从信息传播过程来看,网络信息的发布速度快、大众性强,但是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更高。从受众角度来看,网络新闻有着极其广泛的覆盖领域,可以全天候发布新闻信息,受众也可以在任何时间浏览新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的出现,网络新闻受众数量越来越多,但经调查表明,网络新闻受众量还是不及电视媒体的受众量,因为网络新闻受众主要集中于年轻人,而电视媒体的受众则不限制年龄。
二、网络传播时代对电视新闻的影响以及具体建议
(一)网络传播时代对电视新闻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步对电视新闻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电视新闻不再是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网络新闻的实效性以及大众性,改变了传统新闻信息传播速度慢的问题,这对电视新闻的影响主要有:电视新闻不再有明显的优势,由于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范围较广,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喜爱,这就导致电视新闻以往的优势大大削弱,电视新闻信息的影响力受到打击。网络新闻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媒介的出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网友在网络信息中可以进行互动,更加彰显出网络新闻的优势,而大大降低了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二)对电视新闻发展的建议
由于网络新闻的发展对我国电视新闻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压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电视新闻事业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1.重视对新闻的深度报道。网络传播时代带给受众的是巨大的新闻信息量,信息呈现出片面化、简单化的特点,这样的新闻信息不能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因此电视媒体要抓住这一特点,深入挖掘新闻信息的内涵,对新闻信息作出更加有深度的报道,满足受众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
2.电视新闻报道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网络新闻传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得到很多受众喜欢,因此电视新闻要取其长处,改变传统单一的新闻传播方法,在和网络新闻的竞争中丰富自身新闻报道形式。多样化的电视新闻形式可以带给受众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得到更多受众的喜爱,提高自身竞争力。
3.借助多媒体的融合,提高电视新闻的互动性。电视新闻节目在网络传播时代背景下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重视和受众的互动性,因此电视媒体应该借助网络与多媒体等进行融合。比如说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方式加强和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人们可以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网络新闻的出现对传统电视新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电视新闻只有不断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竞争力,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网络传播时代站稳脚跟,使电视新闻得到更多受众喜爱,电视这一传统媒体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博雅.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2(04)
2.张晓钟.当前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竞争策略[J].艺术百家,2013(z1)
3.罗促建,丘洪江.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探析———以凤凰卫视《全媒体全时空》节目为例[J].中国电视,2013(07)
4.田连友,谢商精.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网络传播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篇三
《 音乐网络传播与大众音乐观分析 》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运行及发展,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当代音乐传媒以及人们的音乐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文章将音乐网络传播以及大众的音乐观念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其观念的转变及影响进行了阐述,旨在通过问题的研究为音乐网络传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网络;信息传播;艺术类大学生;音乐观
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音乐传播逐渐呈现出时代的发展变化,现代化的音乐传播方式逐渐由CD及磁带传播,转变为网络化的传播形式。这种传播途径,逐渐扩大了人们对音乐的选择途径,使人们可以更为直观地在音乐情感分析的同时,体会到音乐潜在的艺术价值。但是在互联网络运行的过程中,网络环境下的音乐传播使大众的音乐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机遇及挑战。对于网络传播而言,其音乐形式与传统的音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在探讨音乐网络传播的同时,对大众的音乐观念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实现大众音乐观念的综合性提升,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一、音乐网络传播的特点及优势分析
(一)音乐网络传播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4年,全球的互联网新用户已经接近了30亿人,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使用者也已经超过了8亿。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同时,网络逐渐成为音乐传播中最为快速、便捷的途径,例如,2014年5月由筷子兄弟推出的单曲《小苹果》,三个月内在QQ音乐中的点击量就超过了5亿,并逐渐在全国广泛流传。这一现象的出现,意味着网络音乐平台的出现促进了音乐行业的发展。由于网络音乐传播的时效性特点,歌曲的推广时间大大缩小,新歌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传播及发展。在网络推广的过程中,移动网络终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运用,使音乐的传播打破了传统局面的限制。通过网络,人们只要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平台就可以获取想要的音乐,在最终意义上实现了音乐传播的时效性。
(二)音乐网络传播的优势
通过对网络传播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主要是以数码格式的形式将音乐数据储存网络之中,用户通过网络设备可以进行音乐数据的还原。由于网络是一个整体,在网络环境中的音乐数据可以以多种服务形态进行传播。首先,我国的网络音乐传播大多是免费的,只要用户拥有网络终端,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音乐资源的获取,听众也可以将音乐进行下载及收藏,进行反复收听,使音乐传播的范围更为广泛,促进了音乐的传播及发展。其次,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网络环境具有资源的分享形式,人们获取音乐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等限制,从而为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①再次,音乐制作人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通过对意见的分析对音乐的制作风格进行调整,从而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最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展现了音乐传播渠道的广泛性以及信息的多样性特点。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基本的创新工具,可以实现音乐内容的及时性传播,同时使人们的信息获取观念得到了转变。与此同时,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也具有虚拟性、海量性的特点,其中数字化的信息技术以及音乐内容,会为信息的产生及复制提供有效依据。
(三)音乐网络传播的特点
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信息内容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音乐的沟通范围,其核心意义具有一定的信息传递以及交换的特点,但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在音乐价值提升的过程中,网络环境下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可能会导致音乐的价值取向发生一定的偏离,同时也会对音乐的传播及定位造成干扰。第二,在互联网实际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很多传统网络环境中的音乐具有更接近电报等传播形式的特点,在现阶段的网络平台中,通过对音乐服务以及应用的分析,为人们的沟通及交流带来了一定的空间。而且在现阶段的网络环境下,通过对音乐互联网的概括及分析,可以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强化音乐中的听觉以及技术环境中相关内容的结合,使音乐成为一种网络环境中基础性的信息,有效改变人们对音乐的传统认知,从而使音乐文化的本身艺术得到充分性的发挥。第三,互联网具有一定人文性的特点,通过对文化性以及情感性的分析,可以使各艺术之间得到充分的融合。但是在分析互联网媒体以及娱乐等内容时,互联网产业的力量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与此同时,在艺术传播以及娱乐性能分析的过程中,在较为严肃、系统的环境下,其存在的审美活动是与情感反应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接受以及发挥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信息量阈值。因此,在音乐情感中,经典艺术的欣赏与情感本身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但是由于艺术作品以及音乐形式的差异性,在这些音乐信息认定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审美经验。②
二、音乐网络传播对大众音乐观念的影响分析
(一)对大众音乐创作观念的影响
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音乐观念不断发生改变,在音乐欣赏以及音乐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不会再局限于传统的音乐观念之中。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歌手随之出现,他们在音乐创作中不需要首先取得一定的知名度、经纪人以及固定的唱片公司,而且也不需要额外的费用就可以将音乐作品传到网络上,从而实现音乐信息的共享。在这种环境之下,人们在音乐创作时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在这种创作音乐的环境下,可以使歌曲得到综合性的评价,现代人们的音乐观念得到了全新性的改变。③
(二)对大众音乐审美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会经过不断的自我肯定以及自我否定,他们会尽全力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乐曲。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作曲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网友们的评论以及网友的互动,并在这些评论中获得乐曲创作的灵感。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技术进行音乐内容的沟通,从而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音乐文化的转变,使传统音乐的创作呈现出一定特色化的转变。因此,在现阶段音乐文化创作中,传统的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的结合可以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这种艺术形式在传统的音乐中是很难出现的。因此,在整个技术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音乐审美的创新。
(三)对大众音乐价值观念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呈现出差异性的变化,同时也包含了音乐观念的变化。但是,有些人认为网络上的音乐传播会严重影响音乐作品的质量,对于专辑的发放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网络传播对音乐的创作者而言并没有很大的优势。也有些人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主要是由于在网络传播中可以使音乐呈现出多元化的传播途径,从而使音乐价值观念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在现阶段音乐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树立健康的网络评价环节,通过客观的评价使人们形成良好的音乐价值观念,从而为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创新提供有效依据。④
(四)对音乐传播主体的影响
在音乐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通过网络传媒环境的构建,逐渐打破了电台、电视等内容的限制,听众在音乐欣赏的同时,可以有效决定音乐的传播范围。此外,随着无线网络环境的出现,智能手机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在网络环境之下,人们通过网络平台的运用,可以实现音乐传播技术的更新,也逐渐打破了单一性音乐文化的创作,实现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充分彰显了音乐传播的主体性。⑤
(五)对音乐产业中商业化发展模式的影响
随着音乐产业市场化的发展,商业音乐的出现促进了网络音乐以及个人音乐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音乐呈现出网络形式的变化。对于这一音乐形式而言,不会将盈利作为目的,只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传播。其中,网络音乐的创作者也并不具有专业音乐知识,网络音乐的制作者通常会通过翻唱或是自己填词,将已经制作好的音乐发布到网络平台之中。在创作的过程中,具有成本小、曲调通俗易懂等特点,很容易使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产生共鸣,例如,从2003年的《两只蝴蝶》到2011年的《老男孩》,都是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网络平台可以为音乐制作人以及个人演唱者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从而实现网络的多元化传播。因此,在这种虚拟化网络平台构建的过程中,音乐欣赏者同时也可以成为音乐的创作者,并为多元化的音乐传播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六)对网络音乐制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随着网络平台的构建及发展,网络化的音乐传播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音乐观念,同时也转变了人们的音乐态度。在音乐信息不断涌入的同时,网络平台中的音乐形式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所以,也就逐渐呈现出音乐文化传承中的求异、求新原则。例如,2012年韩国流行的《江南style》,在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上得到了10亿以上的点击量,并成为广受人们喜爱的音乐形式。通过这些独特的风格及制作方式,实现了全新的音乐形式。音乐文化的特定群体使文化传播逐渐呈现出社会性的变化。在便利的网络环境、视听环境之下,可以使人们在网络平台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风格。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以及音乐氛围的呈现,逐渐提高了创新性的音乐文化,并在网络音乐以及传播氛围不断强化的同时,使音乐文化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在现阶段文化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促进音乐环境的多元化发展,并使传统的音乐产业得到创新,从而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社会经济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大众的音乐观念得到了全面的转变,音乐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音乐在互联网平台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音乐创作者应该认识到网络音乐传播的重要意义,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情况下,进行音乐传播的综合性分析。但是,在网络音乐传播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性因素,这就需要人们在音乐欣赏以及文化传承的同时,提高对网络环境的认知,通过创新性音乐传播,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从而为音乐文化的传播及创新传播提供有效依据。
注释:
①吴丽群.音乐网络传播与艺术类大学生的音乐观[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2):76.
②魏晓凡.网络化进程中的音乐传播:特征与趋势[D].中国传媒大学,2013.
③黄群.音乐网络传播对大众音乐观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0(6):135.
④李婷.音乐网络传播与艺术类大学生的音乐观[J].音乐大观,2014(12):201.
⑤邵萱.数字时代我国网络音乐产业的形成与发展[J].传媒,2014(9):50.
⑥任飞.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D].山东大学,2012.
参考文献:
[1]顾楠华.传播的平台与改造的因子—新时期我国大众传媒对流行音乐影响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王琪,黄帅杰,孙羽翀.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在校园中的传播应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16).
[3]涂园园,何一波.传播学视野阈中的流行音乐研究[J].北方音乐,2011(9).
[4]刘佳馨.试析“中国风”—当今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发展趋势[J].神州,2013(2).
[5]王世飞.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发展及其精神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6]刘海翔.中国古代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创意中应用与影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有关网络传播毕业设计论文范文推荐:
1.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2.新闻学毕业论文范例
3.关于网络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4.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6.计算机网络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7.网络工程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