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2017-06-14

财政政策,通常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以实现某些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工作的基本方针、原则和措施。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局限性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局限性

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与淡出

自1998年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地刺激 经济 增长,促进 社会 稳定 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它是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熨平经济周期的调节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多久,不能以具体时间界限来确定,只能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来确定。由于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以需求管理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它是以国民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为前提,以扩大政府财政赤字和增加债务为代价,不仅受到社会闲置资源有限性的制约,还受到财政承受能力的制约。因而不可能一直实行下去。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必须具备如下几方面的条件:

(一)通货紧缩趋势得到扭转,物价实现一定幅度的正增长,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2002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和 工业 品出厂价格双双走低。到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已连续7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商品零售价格连续13个月同比下降,生产资料价格连续13个月同比下降,这种现象值得人们高度关注。

(二)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政府财政投资依赖减弱。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以前我国民间投资一直保持较快增速,1991-1996年年平均增速在20%以上,增速明显放慢是从1997年开始的,当年仅8.4%,增速比1996年的16%减缓近一半,此后的几年间也基本上在10%左右的低位徘徊。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增长比较快,而投资增长主要又是靠发行国债,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但是,连续搞了5年,很多人都提出,这种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淡出,财政部长项怀诚也在2002年4月份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中国 的积极财政政策要淡出。但淡出后如没有其他投资来顶上,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会掉下来。谁来顶上呢?最关键是靠民营经济。虽然我国 目前 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经济效益差,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仅仅依靠国有经济的效益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不可能的。

(三)是已开工的国债项目基本完工,并开始发挥效益,以免出现大量“半拉子工程”。据统计,1998年以来,我国用国债资金安排的国债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26000亿元,到2001年底累计完成投资总额为19300亿元。实施一大批对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有重大 影响 的项目,增强了国内 企业 的竞争能力。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尚未完工。

正是借助于对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的综合判断,200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2年还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既然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实行,又不可能一下子淡出,就必须认真 研究 宏观调控政策如何与时俱进的 问题 。实际上,1998年以来,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之一的积极财政政策,经历了一个逐步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其所发生的变化表现在:从一般地增加财政负债以及与此相联系加大财政支出,转向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相结合,即运用货币政策手段与降低财政发债成本相结合,例如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从单纯地刺激人们增加开支转向与增加居民收入相结合,注意形成和保持居民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例如,努力形成居民收入增长的正常机制,明显增加公职人员的薪水和提高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这不仅能够利用政府力量直接增加困难群众的收入,而且相应地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的底线,即可以促使各类用人单位提高工资水平,特别是低工资群体的工资水平;从非区别地刺激消费转向与调节收入分配结构相结合,例如开征利息税。这样做,有利于加大对消费倾向偏低的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以达到间接拉动消费需求的目的;从一般地增加财政投资转向利用财政资金带动民间投资,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转向与结构调整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密切结合。即积极财政政策既要着力总量扩张,又要注重结构优化。国债投资的重点,要继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改善中西部地区的 交通 、通讯等基础设施状况,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国债投资重点向 农村 转移,通过支持小城镇建设等手段,改善农村水利、交通、通讯、医疗卫生、农村义务 教育 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落后状况,缩小城乡差别,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使农村居民能够直接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执行中得到好处;向生态环境建设转移,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能力;在扩大和培育内需中,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做到既增强扩大内需效果,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推动居民消费升级的同时,充分调动存量资源,以存量流动带动增量扩张,例如发展消费信贷及降低住房交易的税费。1998年以来,为适应经济、 金融 环境的变化,信贷政策的主要任务由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转向防止和治理通货紧缩,客观上要求运用消费信贷政策调节消费需求。1998年至今,中央银行已经相继出台18项主要消费信贷政策,在防范信贷风险的条件下,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开办各类消费信贷业务,为消费信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消费信贷因此进入快速增长轨道,不仅总量迅速上升,而且品种日益增多。

经济增长中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以一定数量的空闲资源为前提。也就是说,这部分闲置资源单纯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无法有效利用,必须依靠国家权力,运用债券的形式,才可以有效利用。但经济资源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伴随着经济发展,资源瓶颈约束早晚会来。如果累计赤字和累积的发债规模很大,扩张性财政政策由于惯性效应无法立即收缩,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过度,就可能导致经济过热,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因此,有限的经济资源,确定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长期的执行。换句话说,从长期来看,我们仍然需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此外,理论上来说,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财政政策最初的定位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总量失衡在短期内进行反周期调节,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直接的,它直接作用与总量;但是财政政策的调节是间接的,它一般是通过改变总量中的比例和分布来调节。

②对经济的调节力度上来说,财政政策的力度更大,但容易对市场机制产生冲击力,而货币政策与市场机制结合紧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比较平缓,不易引起剧烈震动。

③财政政策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上,没有货币政策的刺激力度大,主要是由于它的这个作用过程主要是靠市场的供求关系和机制的,而不是靠经济行为主体竞争作用的。

④财政政策的制定不仅是一个政治决策的过程,还是一个经济决策的过程,它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的,真正制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