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叶根的功效与作用

2016-12-09

白背叶根,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的根。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贵州、云南等地。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下白背叶根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白背叶根的功效和作用:

用于肝炎肠炎,淋浊,带下,脱肛,子宫下垂,肝脾肿大,跌打扭伤。

白背叶根的相关配伍

治痢疾,肠炎:白背叶根、地锦草各34g,焦山楂15g,煎服。(《安徽中草药》)

治淋浊:①白背叶根12g,七指槟榔根30g。煎水服。

②白背叶根15g,茯神12g,茯苓9g。煎水空腹服。

白背叶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研末撒,或浸酒搽,或煎水洗。

白背叶根的炮制

采集加工炮制方法

9~10月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白背叶根的生理特性

白背叶,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1.5~3m。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黄色星状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8cm,密被白色星状毛;叶阔卵形,长4.5~23cm,宽3.5~16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点,全缘或顶部3浅裂,有稀疏钝齿,上面绿色,被星状柔毛或近无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状绒毛,有细密红棕色腺点;掌状脉3条。花单性异株;雄花序为不分枝或分枝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被黄褐色绒毛;雄花簇生;具短梗或近无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长,外面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镊合状排列;无花瓣;花盘无腺体;雄蕊多数,花丝分离,花药2室;雌穗状花序不分枝,顶生或侧生,略比雄花序短,约15cm,果时圆柱状;雌花单生;无柄;花萼钟状,3~5裂,裂片卵形,长3~4mm,外被星状绒毛;无花瓣;子房有软刺,刺上密生星状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连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状毛。果序圆柱形,长2.5~15cm以上,直径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状软刺和灰白色或淡黄色星状绒毛,软刺长2~6mm,种子近球形,黑色,光亮。花期4~7月,果期8~11月。

白背叶根的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林缘,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贵州、云南等地。

白背叶根的相关论述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舒肝活血,清热去湿。主治慢性肝炎,脾脏肿大,肠炎腹泻,脱肛,子宫下垂。”

2.《广西中草药》:“散瘀消肿,止血止痛。主治白带,淋浊,疝气,产后风瘫,刀伤出血,疮疖。”

3.《全国中草药汇编》:“柔肝活血,健脾化湿。主治肝脾肿大,妊娠水肿。”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