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甲骨文书法作品

2017-06-07

中国的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要研究书法必先了解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 而今,甲骨文的书法艺术尚属草创期,诸家所书作品虽有工稳古雅之趣,但甲骨文中特有的苍朴古拙与方刚道峭之气,尚未表达出来。在国展上也有跟多甲骨文书法作品被展览出来。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国展甲骨文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国展甲骨文书法作品欣赏

国展甲骨文书法作品图片1

国展甲骨文书法作品图片2

国展甲骨文书法作品图片3

国展甲骨文书法作品图片4

甲骨文书法简介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这一全新的字体使书法家们大开眼界,打开了书法创作的新门径、新视野。对甲骨文的研究,是由考古学、历史学、语言文字学等领域,延伸到书法艺术领域的。近些年来,很多有识之士走上甲骨文书法创作之路,呈现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好作品,成为全国重大展览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书体。

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甲骨文的基本知识,是学习甲骨文书法的基础,更是书法创作不可缺少的理论支撑。

甲骨是古代占卜遗物。在商代,先人们遇到疑难之事往往求神问卜,烧灼龟甲或兽骨,观察其裂痕,籍此以定吉凶。贞人们把占卜过程的记录契刻于龟甲或兽骨之上,从内容角度说叫卜辞,从文字角度就称为甲骨文字。

甲骨文字不是最早的汉字,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文字,已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形成了一种相当完备的系统,乃后世篆隶楷之先宗,历代书契之鼻祖,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的第一页。

甲骨文的研究已形成一个专门的学问叫做“甲骨学”。这一领域最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四位,被称为“四堂”,即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现知最早将甲骨文引入书法的当推罗振玉,稍后则有简经纶集卜辞为联并创制卜文印,其后沿习者日众,名家辈出如叶玉森、丁佛言、丁辅之、董作宾、容庚、商承祚、潘主兰、徐无闻、刘江、刘顺等。近10余年来,写甲骨文的书法家更多,并且多数是中青年。全国重大展览中每有甲骨文书法作品展出,不乏佳作,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书体。

甲骨文书法的基本特点

迄今所见,甲骨文的单字共有4500多个,经过许多专家学者考释已经能认识的有1100余个。尽管,这些字写法不尽统一、笔画有多有少,有繁有简,但从文字构造上看已经不是原始的状态,而是有规律地发展到相当高度的文字了,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甲骨文是按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诸如均衡、对称、和谐、统一这些美的要素都体现在形体构造中。书法艺术的要素点画、结构、章法、风格等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甲骨文书法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有以下三点:一是形体的象形性。甲骨文距原始文字还不很远,字形保留的图画意味较多,文字的职能决定了它对客观事物的象形,必须抓住客观事物的特点,用简约的线条来造形,诸如人的整体和局部,动物植物,天象地理,人造器物等等。二是结体和章法的灵活性。甲骨文不象后世书体那么规范化,笔画多少、形体长短、结构位置、正反相背都相当随意,绝大多数的字都有几种或几十种写法。三是写和刻的融合性。甲骨文基本上都是用刀契刻而成的,有的是先用毛笔书写成后用刀刻成的,也有不写直接用刀刻成的,有单刀法刻的,也有复刀法刻成的,还有一小部分用毛笔朱书或墨书写成的,行笔很自然,搭笔即成,笔锋显露、尖起尖收。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