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临沧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临沧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临沧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叶与中央帝国的兴衰
“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式的话语里,茶叶排在最后一位。但这既轻且薄的茶叶,却牵动着重大的历史进程。
茶及其衍生的茶文化均出于中国,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代,千年薪火相传。通过贸易、宗教与文化交流,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小小树叶不但征服了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民族,还促成了美国的诞生,推动了英帝国的崛起,加速了清帝国的衰败。
可以说,茶叶之路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茶,已经成为中国这个茶叶帝国的一种象征……
茶为国饮,生于名山秀水之间,得天地之精华,儒家以之养廉,道家以之求静,佛学以之助禅。茶的文化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从总体上讲,茶文化中心一直在南方,这不仅是因为茶的原产地在南方,更因为五胡乱华以后我国经济、文化发达之区已由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
生于南方兴于南方的中国茶
陆羽《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是茶的发现者,同时他也是传说中的发明药物来治疗疾病的人。
神农氏为了辨别草物的药理作用,曾经亲口品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处考察休息时,用釜锅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锅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其中的汤水,却惊奇的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农氏得出了这种植物能够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中的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的透明的肚子,但凡是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这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转化为“茶”的发音。
来自巴蜀的最初记载
在周武王伐商灭纣时,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部落就把茶作为贡品敬献给周武王。晋常璩著的《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这师,……茶蜜……皆纳贡之。”武王伐纣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066年前后,由此可见,中国有明确记录的茶事活动距今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
现在所能够看见的文献资料里面,有着确切的茶的记载的,最早并且最可靠应该是汉代王褒所撰写的《僮约》。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是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茶学史上重要的文献。其中的“烹荼尽具”、“武阳买荼”,说明“荼”已经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项,并且是用来待客的贵重之物,饮茶已开始在中产阶层中流行。
饮茶风气兴于南方
我国何时开始流行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①。尚未见饮茶。......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只在南朝风行,北朝尚未以之为怪也,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临沧茶文化的发展现状
“只知饮酒能醉人,名茶胜酒醉十分;澜沧江水煮香茗,主人情意暖三分;一杯未尽我醉倒,醉他三年还不醒。”这是诗人李尧写在茶乡凤庆的一首诗,他把饮茶的情趣描绘得淋漓尽致。临沧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有关茶的理论知识,有关茶的栽培加工经验的总结,有关茶的施政和法规,有关茶的礼俗、宗教、文学、艺术、茶艺、音乐舞蹈、产品包装等方方面面,浩若烟海,美不胜收。例如在茶俗和饮用方面,汉族彝族有小陶罐烤茶,百抖茶,竹筒雷响茶,凉拌酸茶芽;佤族有鲜叶茶,火炭茶,生煮茶,盐咸茶,茶胶茶;傣族有糯米香茶,竹筒茶;布朗族有青竹茶,酸茶,糊米茶,竹筒蜂蜜茶;0拉祜族有烤茶,火炭茶,定亲茶,结拜茶。回族,德昂族,苗族也有各自不同的茶饮茶俗。此外各民族还口头创作了反映茶的民歌、诗词、楹联、谚语和大量的民间故事、传说。茶还渗透到音乐、舞蹈中,说茶、唱茶、跳茶、茶道、茶艺等等,更是百花齐放。云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两次参加国际西湖茶会,带去表演的茶道、茶艺,赞誉如云。凤庆创作的《滇红的故乡》歌曲由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演唱,《蒸绿特级蜜情香》歌曲由歌唱家关牧村演唱,制作的金曲碟子传遍国内外。
沧源佤山艺术团的茶歌茶舞表演到北京、巴黎,新加坡。临沧市歌舞团在2006年中国临沧茶博会上表演的大型广场歌舞《茶之歌》,宾客赞不绝品口。澜沧江茶业有限公司歌舞团编排了一系列茶歌、茶舞节目,深入到全省各地巡回义演,以歌交友,以舞传情。临沧还建起了茶文化风情园,把各民族茶文化浓缩于一炉,展示茶产业,宣传茶产业,起到窗口作用。临翔、双江等地塑起了神农茶祖像,供人们祭祀缅怀神农茶祖,祈祷和谐安康。反映茶文化的著述、光碟纷纷出版发行,如《中国临沧原生茶》画册、《中国临沧茶文化》专著。
茶业厂家出版书籍、集子、画册、折页,广泛宣传茶叶产品。商品包装盒、袋更是五花八门,设计印刷十分精美,折射出茶包装文化的发展进步。古茶园、古茶树博物馆也纷纷亮相,从另一个层面展现临沧的茶文化。市县政府和企业还利用了信息技术,设立茶叶网站,让世界了解秘境临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