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读爱与痛的边缘有感
爱与痛的边缘究竟呈现了怎样的生活场面?读者有何感受和见解?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1
有一种不着痕迹的伤痛蔓延进身体,随着血液流遍全身。在长叹之后,才发现已经被快速滋长的哀伤包裹了。这就是我阅读郭敬明小说的感受。
这应该是一个流着蓝色血液的人吧。深邃的夜空下,几点星辰因为雾气变得凝重,寂寞的窗台,镶嵌着一个安静少年的轮廓,散发着香味的纸承载着墨香,划破冰冷的雾衣。于是这些文字的基调变得如此感伤。
那些记录了我们所有的纯真所有的脆弱所有悲悲戚戚的年代和所有闪闪亮亮的时光的文字,是最能触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作为一个80后作家,青春与青春祭成了主要的笔调。风吹起如花般绚烂的流年,点缀着你我的命途,在陌生与熟悉的转换过程中,那些沿途的风景记录着曾经的我们。于是我们成长了,也在经历中感受青春的含义。
不知从多久开始,我喜欢用文字沉淀心中的感受。我不喜欢阅读中外的一些名着,那些对我来说如此遥远,乏味。郭敬明在消失的天堂中这样写到:“我们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温暖感觉,就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恋刹那间的坠落。我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一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么我们就彻彻底底死掉了。”当然,我对于文字的感受还未强烈到如此地步,仅限于一种爱好。可是文字的魅力是真切的,无法估量的。
爱与痛的边缘,不知作者为何选用这样的书名。
那些回忆,那些爱,那些人,那些梦,那些痛,随风飘散后留下的除了幻影还有无限感触。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2
我看过的唯一的一本郭敬明的书就是《爱与痛的边缘》。从与这本书接触到看完这本书持续了四年。之前有朋友劝我别看郭的书,说看了他书的人都会跟着抑郁。我对他的其他书倒没兴趣,但对他的自传性书籍倒很有兴趣。
这本书里的郭敬明以忧伤自居,演绎着很多人不敢面对的现实。
他竟然为高考文理分科纠结了那么久,就算是错的选择,可成绩还是那么拔尖,那对于我们这些做出了对的选择而始终达不到一定高度的人又怎么想得通呢?
这本书里的一些东西似乎有人格分裂的现象,我还想做个正常人,所以我选择了跳过那些东西。
我想他的书之所以那么受欢迎,那么别具一格,也取决于他所喜爱的那些作者别具一格。
他在书里一次又一次的强调在一角寂寞的抬头仰望天空,想让人不跟着忧伤都难。
他那些似真实或虚幻的文字或文字对白,总能把人带进去,这是,我是否应清醒头脑告诉自己的身份是读者?才不至于留下读后的文字病?
他抬头仰望天空的日子,我们却在埋头细数孤单,或许是他比我们早懂得情绪的宣泄。他的生活奔走于上海和北京两大都市之间,也许他因太过繁华而寂寞,而我们却因太多安静而孤单。
他与异性朋友之间那种不跨越底线的亲密无间是令人羡慕的。他在大家埋头苦干时还能不停的给电台写乐评作为兼职是别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在这个全城呼叫寂寞忧伤的时代,他却能以此为背景取得成就是别人不敢想也不曾想的。
书毕竟是书,总有一些高出现实的东西,可正是这种东西令人陶醉,追逐!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3
我读了郭敬明的小说《爱与痛的边缘》,心里萌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欢喜?是忧愁?不不,都不是。
在文章中,小四的好朋友小A说他:不要疯的像孩子。大多数的朋友都认为小四就是个没有忧伤的孩子,手中握着大把大把的幸福,甚至有时候不懂得珍惜而肆意的挥霍。其实不然,他们看到的只是小四明朗的一面,毕竟快乐是可以共享的,而忧伤则不。忧伤是嵌在心里的不可名状的灼热,不可言说。小四有多么忧伤,我们并不知道。
从《七天里的左右手》中,小四那些诙谐、幽默又带着几分积极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的失落、孤单,看到了他心爱的写作,心爱的中文系,最终化为一缕青烟……
我何尝没有看到自己的未来?自己的青春?看似前途光明可不知路在何方。哪怕是羊肠小道,哪怕是泥泞小路。
大人们总说:你的生活比蜜都甜,那里吃过我们那个年代的苦!你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对。我们是没有经历过战乱、饥荒,但我们现在经历的是什么?高考的压力、血液的困惑、独生子女的孤单……你们从小就在兄弟姐妹的身边,你们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吗?知道家里父母只有你一个孩子对你望子成龙的期待吗?这种压力你们能体会吗?高考制度下孩子是什么感觉?你们不知道。(小四原话)
所以,大人么么看到的只是我们的幸福,而忧伤,她们真的看不见。
郭敬明读后感相关文章:
1.郭敬明散文读后感
2.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
3.《彼岸花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