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意识下的公共艺术探讨论文

2016-12-02

公共艺术设计作为构建当今城市面貌的文化载体之一,具有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且作品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对公众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承担着文化传播和教化育人的重责,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的传播、“审美”文化的传播、“公益”文化的传播以及“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播等四大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生态伦理意识下的公共艺术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生态伦理意识下的公共艺术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公共艺术发展历程,分析公共艺术设计中的相关案例,来诠释公共艺术的社会效益,旨在探索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公共艺术发展之路,提出设计师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应当关注的伦理生态问题,并由此给出若干建议,来指导设计师的公共艺术设计创作。

关键词:生态;公共艺术;设计

随着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从而也促使了人类生态觉悟的产生,设计师开始从根源上解决设计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探究有效适应及结合自然过程的设计形式。设计作为一种创造与规划人类生活环境的最基本活动,它在协调人、社会、与环境三大要素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设计活动中,如何来平衡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当代设计师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公共艺术设计更是体现这一要素的重中之重。论文通过阐述公共艺术的起源来让人们知道它的源头活水,透过它的发展来展示它的精彩过程,穿过它的源末教会人们如何去认识和利用所谓的真正公共艺术之美。

一、公共艺术的渊源

公共艺术一词的提出,观其字面公共二字凸显眼前,是为大众服务,被大众所理解与认可的,它所反映的是大众的共同意志。而公共艺术设计则是对公共艺术的深层次思考,它所要体现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传达公共社会的主导思想,本质上是人类思想解放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

公共艺术起源于最早的岩画壁画,这些壁(岩)画一部分画在露天的岩石上,更多的是洞窟的岩壁上。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富于变化,色彩多样,生动的再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景象及艺术想象力。考古学家经过大量研究,按照艺术风格和时间的不同把这些壁画分成了三类:旧石器时代壁画、地中海壁画和简图式壁画。

旧石器时代壁画隐蔽于山洞深处,暗不见光的壁画,所以它的用色主要有黑色,红色和赭色;又因为它出现于公元前四万年到公元前一万年,时间的局限性造就了它的画面主题都是些自然界的动物,画面没有人的形象。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约公元前六千年到公元前四千年前,地中海沿岸壁画出现,其发展到了一些并不是很深的洞穴里,光线较容易照到,画面中不仅仅是动物的形象,人物也陆陆续续出现在画面里。时间飞逝,光阴已然,约公元前四千年到一千年前,简图式壁画横空出世,即青铜时代晚期的遗址。此壁画不失以前的丰富多样,却多了曾未有的自然和简化,画面人物动物应有尽有,同时具备了一些典型的抽象符号,充满活力,是被认为是人类早期艺术抽象画的重要一步。从此壁画从隐蔽的岩洞内走向被众人接受的外部空间,公共艺术的生涯走向世界。

二、走向未来的公共艺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艺术也伴随着社会的脚步不断前行,而作为主导者的设计师们,思想,价值理念逐渐发生变化。从注重形式性到后来的注重功能性,种种变化和发展都是随着时代的潮流而不断变革。当代中国呼称要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新词的出现不仅仅是对生态环境单方面的呼吁,更是对人类,对社会各个角落的呐喊。作为设计师的我们,设计思潮与方法不得不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于是“绿色设计”一词笼罩在设计上空。设计者们在设计中尽可能考虑到如何缓解环境负担、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的观念,因为它涉及到“绿色材料”的选择与管理,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公共建筑对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它的发展足以表明公共艺术设计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还要保证环境平衡这一重要需求。

意大利实业家奥雷利在他的著作《未来的一页》中这样说:“现代人类是远非完善的,我们已经有了惊人的成就。我们把知识、力量和影响推到了前所未闻的高度。但我们也一直在愚弄自己,认为自己已经进入物质丰裕和永久安乐的新世纪,不需要进行变革和以极大努力去调整我们周围的环境。结果我们仍然得不到发展,而落后于现实。唯一有效的拯救方法,是集中我们的力量,要学会在我们创建的一个崭新的、奇妙的、并非完全人为的世界中协调地生活下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所以要求设计者们的不仅仅是去顺应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那种观念上的变革,放弃那种以设计在外观上标新立异为宗旨的习惯,而将设计变革的重心真正放到功能的创新、材料与工艺的创新、设计的环境亲和性的创新上,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态度与意识去创造在生态环境中的最新公共艺术形态。

三、公共艺术的现有状态

传统上,人们往往把公共艺术理解为公园里的英雄塑像,商业街区常年陈设的艺术品或者是政府大楼前富有装饰性的浮雕。我们今天论述的公共艺术已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范畴。公共艺术的发展对于现代的人具有空前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人类的视觉感官,还深刻影响到人类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以我国著名的“活水公园”为例来阐述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涵。

活水公园的生态艺术是典型的后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催生了公共艺术的形成。虽然提及到后现代,但是我们还是切实地从公共主题、公共关怀、公共审美与公共开放中探讨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问题。社会问题是艺术主题,艺术焦点也是社会焦点,这是当代艺术的典型特征。水是生活生产的的重要资源,水生态与民众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但是水资源是有限的,一味的浪费和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污染使水成了砍伐生命的利斧,成了生命进程的公害。活水公园是一个水生态保护的主题公园。水的主题意义,对水资源的认识、珍惜和保护是活水公园面临的最迫切公共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这座城市所有人的生存安全。艺术的直接介入,体现了艺术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公共时代的艺术主题更加社会化,公共化,所以公共艺术时代也是艺术向社会全方位开放的时代。

活水公园的公共关怀:活水公园的艺术是公共关怀的艺术。公园内置环境保护教育中心,免费向公众进行生态的环保宣传,告诉人们保护水。爱护水就是保护、爱护我们自己,普及提升了水生态保护的全民意识。活水公园的整体造型仅仅围绕环境保护概念,用艺术造型语言告诉人们水是有生命的。在轻松愉悦的审美中完成对文化、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认识。活水公园用艺术的形式将关怀、关爱之情,物化在一个个亲切的造型之中。每一个细节设计都强调与人的亲近、亲和,在选择材料时也尽量避免人造物,多采用本地产的各类石木,卵石等原生态的环保材质。活水公园的审美共享性:活水公园整体造型像一条溺水而上的游鱼,具有与人类相关的生命意象。

以水为主线的视觉空间造型,突出了当代审美的共性。最具特征的是活水公园的创作观念当代性,它的主创人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环保行为艺术家――达蒙女士。达蒙女士本身就是一位观念艺术家,而且她的环保观念是建立在对公众的关怀、关爱的基础之上的。而将水作为具有生命的主题来对待的观念,更具有当代艺术的前卫思维,所以活水公园的艺术的典型的公共观念艺术。

四、结语

本文从当代社会生态艺术的角度阐述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全方位地展现了公共艺术在时间及空间上的流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设计师们精心留下的触笔,如果以生态,自然的眼光去观看它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和它们和谐相处,未来将是多么美好!

相关文章:

1.多元智能视角下的高职闲暇教育探讨论文

2.动漫艺术的美学品格探讨论文

3.浅析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与其审美特征论文

4.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探讨论文

5.新课标下的高中函数应用教学探讨论文

6.学术论文范文:基督教艺术的边界

7.论生态文明与司法文明的辩证关系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