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任伯年工笔人物画线描的艺术特色论文
线是最古老最基本的艺术语汇,经过千百年的锤炼,线已成为造型艺术成熟高超的表现语言。尤其在中国绘画中,线不仅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而存在,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装饰美感。在我国,线的装饰美早在原始社会的陶器纹饰中就已初见端倪,到春秋战国时已在绘画中有所体现,后又经历代画家的不断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独具装饰意味的审美风格。特别是到了晚清时候的任伯年,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突破创新,而且又吸收了民间以及同时代人的艺术成就,然后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个人独特风貌的用线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任伯年工笔人物画线描的艺术特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析任伯年工笔人物画线描的艺术特色全文如下:
摘要:传统中国绘画中线条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而一直被历代画家所用。随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演变,线条本身的作用不再仅仅停留在服务绘画造型中,线条的各种表现样式逐渐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独特的美学价值。
清末时期,海派巨擎任伯年在画坛最具影响力,他在线条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任氏早期人物画以工笔为主,其线描样式在秩序、韵律、节奏中诠释了线条的独立审美价值,展现了线条独有的表现力。
清末时期,海派巨擎任伯年在画坛最具影响力,他在线条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任氏早期人物画以工笔为主,其线描样式在秩序、韵律、节奏中诠释了线条的独立审美价值,展现了线条独有的表现力。任伯年不遗余力的在实践中发展与创新,向我们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线描形式,对现当代人物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任伯年的时代背景和传承
清末时期,腐朽的社会制度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进行转变,反映社会风貌的艺术领域也在发生变化,以任伯年为代表的艺术家不仅运用新颖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时代的新风貌,并将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
“学古而变,取洋而化”,恰当地说明了任伯年的学艺道路是继承优秀传统绘画,同时也吸取来自外来艺术的营养融汇贯通,终成一家。任氏最早接触人物画是受父亲任淞云的影响,其父自幼培养他背摹默写的功夫,打下了坚实的人物造型基础。1868年,任伯年到上海跟随任熊、任熏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掌握了唐代严谨的运笔方式,也间接继承了陈洪绶的“工细双钩法”。从任伯年的资料来看,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陈老莲,如作品《摹陈老莲人物》(1867)、《法陈章侯人物图》(1881)等都说明了任伯年对陈洪绶人物画的推崇,这种推崇在他人物画作品中线条表现出的工细严谨有莫大关系。任氏早期圆转流畅的线性表现程式就是通过陈洪绶上追周?P和李公麟,受高古游丝描影响而形成的,线条修长遒劲,气势绵延。除“学古”以外,“取洋”同样也是任伯年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任伯年的人物画受到西方写实观念的影响,塑造的人物造型准确。
2.任伯年的工笔人物画线描的代表样式
任伯年作品中的线描样式丰富多变:婉转流畅的高古游丝描;方折顿挫的钉头鼠尾描;浑厚的铁线描;混描等线描样式都能在他的作品中一一体现。这里以游丝描和钉头鼠尾描进行描述。
“伯年本宗老莲,衣冠所自,旋师章草,笔墨化腾,变铁线为游线……”,说明了早期的任伯年在学习陈老莲的同时,以自己体会到的游丝描气质特征对铁线描进行着转化。如在作品《范湖居士四十八岁小像》中,人物面庞清瘦,手中握着长杖,衣带在风中飘举,人物衣纹就运用了游丝描进行描绘,线条紧劲连绵,面部运用细线勾勒,稍有淡墨晕染结构部分,人物表情丰富,充分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钉头鼠尾描是任伯年线描的代表样式,体现出较高的辨识度,其特点表现为:起笔方折顿挫,行笔蜿蜒有力,转折顿笔提笔,收笔率意脱出。从任伯年的这种线描样式总结出其运笔时的“缓”和“疾”,将起笔时的缓和与行笔时的疾促二者相结合,形成粗细相间、节奏分明的钉头鼠尾。
3.艺术特色分析
任伯年的线条在自身形态上既呈现出传统高古的韵味,又不失清新的装饰性。任伯年的工笔人物画由长短不一的线条组成,所呈现的是不同的线描样式,展现出或豪放、或洒脱、或抒情的曲调。这些丰富的曲调来自于线条的组织性、韵律性和节奏性。
任伯年人物画中的线繁而不乱,在于其中蕴涵着的秩序感和规律性。他善于将自然界中无意识的组合转变为有意识的组织性和秩序性,在局部的繁杂中寻求整体的统一,在重复中追求变化,将繁杂的线条纳入自己独到的理解中,形成特定的表现形式。如《戏婴图》中服饰衣纹的处理方法,人物裙裾处婉转流畅的线条成平行状分布,线条的这种排叠组织安排不仅表现出人物服饰柔软下垂的质感,并且通过有规律的线形反复制造一种强烈的秩序感,使画面呈现独特的装饰效果。
线条的韵律性多体现在粗细、长短、方圆、曲直的变化中。粗线具有浑厚、淳朴、稳重的感觉,充满厚重之美,细线具有细腻、灵动、轻巧的感觉,属于轻柔之美。粗线与细线依附于不同的物象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群仙祝寿图》中山石的用线相对于花草的用线较粗,体现了山石坚硬的质感。粗细的线条表现在不同人物身上,也因衣服材质的不同有所区别,女性人物的服饰多轻柔,多表现为细线,男性的服饰多厚实,故粗线居多。
线条的韵律性在书法中也构成了不同的书体形式,如方硬爽劲的甲骨文,圆转流畅的篆书,方圆结合的楷书。同样,在任伯年的笔下线条的韵律性被赋予了不同的线形特点,如用方折之笔表现英伟之人,用细圆之笔表现文人雅士、仕女,用游丝描表现学养深厚之人。如《女娲炼石图》中顿挫有力的方折线条体现出女娲欲炼石拯救苍生的气魄,《佩秋夫人小像》中纤细的线条体现出佩秋夫人温婉贤淑的气质。不同形态线条之间的对比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任伯年的作品中,线条不仅承载着刻画人物结构以及衣纹的任务,同时,线形之间粗细的转化、长短的配合、方圆的结合,曲直的统一,在画家的手里被重构为新颖独特的面貌,以独立的形式美存在。
线条的节奏性体现在行笔过程中提、按、转、折的运笔节奏和运笔时中、侧、藏、露、顺、逆锋的变化,同时运笔力度和速度也是形成线条节奏性的基础,包括线条的轻重虚实、徐疾畅涩。“字有解数,大旨在逆。逆则紧,逆则劲。缩者伸之势,郁者畅之机”。这里说明了“力”不仅存在于看得见的线条中,也存在于线条之外的延伸处。在描绘一根线条时,不管是钉头状,圆头状还是柳叶细眉状,落笔之迹,笔锋提起,在空中要形成一个“逆”的蓄势,下笔之际,将所蓄力量稳重而爽利的“打出”,既而顿挫提笔,屏气凝神,将笔锋均匀的行走在纸面上。在笔锋离开纸面时,使笔势顺势接在画面之外,并非停留在画面中。如任伯年在多数工笔人物作品中用到的钉头鼠尾描,注重下笔时的顿挫,将力量蓄积在顿笔的一刹那,在行笔的过程中,渐行渐提,释放出所蓄之力,而非一笔飘过,轻浮华俏,缺乏力度感。
任伯年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描特色融合了线条组织性、韵律性、节奏性,画面中的线条将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出来。简单的线形中蕴含着可见的、不可见的复杂涵义,从可见的形式中,得到有规律的组织性,体会到线形对比中的韵律感、感受到笔迹下提按转折的节奏感。从不可见的形式中体会“画外之音”,令人联想形象之外“意象性”的魅力。
结语
任伯年的工笔人物画作品是对国画用线的精彩诠释。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既不拘泥于程式化的既定模式,又要善于吸取外来文化。通过对任伯年工笔人物画线描样式和艺术特色的研究,笔者深入了解任伯年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与贡献。任伯年的艺术贡献使他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秀代表人物,他的影响将继续流传下去。
相关文章:
1.艺术类论文
2.艺术理论论文
3.浅析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论文
4.论浮雕艺术详细内容论文
5.论桂东采茶调的艺术特征论文
6.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分析论文
7.论水墨艺术的数字化传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