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是一位惨淡经营的散文大家,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的散文名家。那么,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梁衡散文》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梁衡散文》读后感篇一
梁衡的文章一开始我并不喜欢,那篇《晋祠》虽然写得真的不错,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冗长的文章,所以,对于这个作者也没太大的印象。再一次看到他的文章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依旧是没什么太大感觉。直到他写的三篇散文作节选为课外读物发下来,《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看了一堂课之后,当时就被他笔下的三个人物所深深折服。这三个人物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风范,感觉他们在梁衡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开始找梁衡的文集,却一直找不到,看到了很多余秋雨的文集。我也买过余秋雨的一本文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文风。总觉得他写的文章不够大气,有点优柔寡断的感觉。而梁衡,看完他的文章就有种很明显的被吸引被点拨,霎时有一片清明的感觉。
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文章,把《把栏杆拍遍》看完。辛弃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
年轻时血气方刚,奔走沙场,却在南归之时被夺去手中的钢刀,只能以羊毫软笔写下一首首悲愤、无奈、自嘲的词。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首《永遇乐》。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氏!“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这首词是我第一次看到,却被其中所隐藏的无奈嘲讽所深深震动。他该有怎样的失意才会觉得自己的姓氏是“艰辛”“酸辛”“悲辛”“辛辣”,觉得自己就是不能够拥有美好的事物!
还有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总理诞辰百年之时所写。那些冗长的历史在梁衡的笔下一点不显繁复,反而,每一件都令周总理无私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深深被这个自己无缘亲眼见到的总理所感动。
诸如此类的写人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感觉作者笔下的人是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伟人,并不是一个个已经归为历史、素不相识的不相干的人。每一个都令人敬佩,由衷的敬爱。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写景、记事、抒情、说理的文章,都很值得一读。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梁衡散文》读后感篇二
山水与文化自古有着不解之缘。山水孕育文化,文化滋润山水。山水因文化而灵动,文化因山水而厚重。山水游记是梁衡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的记者生涯让他能够和自然山水亲密接触,涓涓文字里流淌出山水之美,如临其境,让人心向之往之,即使不能亲身前往,亦能饱尝神游之福。足不出户,思之千里万里,不出国门,亦能周游世界。天下美景尽收眼底,文化之思却在笔端激荡。梁衡笔下的每一处山水,都是一种风景,亦是一种文化思索。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通过题目就可知晓,文章以“天人对话”为主线,抛开一般游记“移步换景”的手法,一步直上岱顶,或俯视或仰观,与天对话,与泰山文化对话。泰山成了人向天倾诉的绝妙场所:“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尘世间活久了,总想摆脱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们便选中了这东海之滨、齐鲁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游岱庙,想到岱岳之神:“它是我们民族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间的数千年的民族之魂。”让我们不禁想起杜甫《望岳》那首荡气回肠,气魄胸襟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九华山悟佛》,对九华山名景“老鹰爬壁”的描写,尽现其妙:“壁上则有松八九棵,抓石而生,枝叶如盖。登台俯望山下,只见松涛竹海,风起云涌。偶有杜鹃花盛开于万绿丛中如火炽燃。遥望山峰连绵弯成一弧,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竹树。”作者醉情于山水,却又不满足于此,看山看水悟佛性,在文章结尾写道:“从庙里出来继续下山,车子弯过一弯又一弯,峰峦叠翠,竹影绵绵。我想佛教到底是高深莫测,处处随缘,可以是立见现钱的摇钱树,也可以是一本悟不透的哲学书。你可以马上掏钱换一个安慰,换一个虔诚;也可以无限追求,以情以性去悟那四大皆空、永无止境的佛理佛心。”
《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者笔下的天星桥,让你步步惊心,顾盼频频,回味无穷。“整个景区前半部以山石之奇为主,后半部以水秀之美为主,而渗透在全过程的是绿色的树,绿色的风。”最后水与石都作了树的铺垫。树,抱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绿云,作者之所以对天星桥的树极尽赞美,是因为,树尽显生命之热烈。“这种生命的力量和美感充盈在这条不大的山谷之中,令你流连忘返,回肠荡气。”写石、写水、写尽生命。
梁衡说:“呜呼,真正的名山尽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梁衡的散文,往往有意识的描写山水之美,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极度热爱,又与文化巧妙结合,深度思考,天衣无缝,无雕琢痕迹。大自然给予他人杰地灵,他奉献给读者美的陶冶和文化的启迪。
《梁衡散文》读后感篇三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在漫漫五千年里,有这样一些人被历史记住,甚至使山河易姓。合上《梁衡散文》,我心中波涛起伏,一时思绪万千。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人景仰,但历史上的他曾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任地方小官。而在他任这小官时,仅八个月,他就除鳄,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设身处地的想想,韩愈是被贬啊,他干嘛“多管闲事”呢?他是个贬臣,老老实实等机会便是,他干嘛主动参政啊?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能力做些什么,他认为比起百姓之苦,他的冤他的苦不算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心系百姓!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功名,只为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几百年后,历史又等来了一位蹒跚的老者,他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他就是林则徐。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多么汹涌澎湃的豪情壮志。但他太天真了,这不是他说了算,得听皇帝的。上职一年半后,他就被贬到伊犁。在此途中他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不管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身去堵,事后别人论功行赏,他依然要发配伊犁。每每读到这里,我心中总是愤懑不平,为林则徐喊冤。有时我还觉得他好傻,朝廷不用就不用,你林则徐又不是那种离开朝廷就活不下去的人,皇帝昏庸无能,奸人当道,那你不能“世人皆醉你也醉,世人皆浊你也浊”吗但林则徐的骨子是硬的,他的心是热的,他不会因朝廷不重用而不关心国事,他依然为国效力,像一只老黄牛,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以罪臣之分行忠臣之事。是什么让他忍受了身体与心灵的折磨,一次次为国建功而不上褒奖名单?是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爱国爱民,心系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
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凭合法职位,贪赃营私的官员,无论大奸巨贪都被钉在耻辱柱上,而林则徐与“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韩愈,之所以被历史记住,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会被社会所承认,被人们托举出来。
《梁衡散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1.梁衡散文读后感800字3篇
2.《梁衡散文》读后感3篇
3.《林清玄散文》读后感4篇
4.梁衡散文集觅渡读后感3篇
5.梁衡散文夏感读后感3篇
6.优秀散文读后感3篇
7.散文读后感大全800字6篇
8.贾平凹散文读后感4篇
9.读后感1000字3篇
10.梁秋实散文集读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