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一线工人故事

2016-11-09

最美一线工人故事 三季乌山情 别样采场人

张海涛,1986年出生,中共党员。2008年,他毕业分配到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这个地处祖国寒冷北疆的酷寒地区,成为了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批新入职大学生。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他从一个基层的技术员到铲装、运输管理组组长、采矿现场主管,再到采矿厂厂长助理。张海涛脚踏实地在乌山迅速成长。2012年12月,被授予中国黄金集团“先进个人”和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劳动模范”称号。

奋战在酷寒极地一线

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地处高纬度地带,冬季寒冷而漫长,平均气温低于零下20℃,最低温度达零下50℃。夏季短暂且紫外线强烈,草原深处的矿区采场更是全年大风。没有春夏秋冬的分明四季,只有三个特殊的季节:雨季、雪季和风季。这样的艰苦的工作环境,并没有让工作在这里的张海涛退缩,反而练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

作为采矿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张海涛每天带领着安全管理人员深入现场,仔细检查每一个施工地点,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安全隐患。他制定的安全专项措施、检查制度等30多项,确保了乌山采场安全事故零记录:重伤及工亡率为零,重大环保事故为零,爆破事故为零,火工品丢失事故为零。

张海涛现场指挥特低品位矿石取样

在乌山漫长的冬季,草原的“白毛风”能见度不足半米,大风把地面的积雪和云中下降的雪漫天翻卷,像细碎的刀片迎面扑来。奋战在采矿现场的工作人员每年都要经受近9个月零下四十几度高寒地区狂风暴雪的洗礼。张海涛常常是顶着酷寒,带领着铲装运输管理组、供配矿组、地质外业组、测量组人员每天到现场施行跟踪式、蹲点式管理,保证矿石无丢失、岩石不混入选厂,保证采矿场内无超采、混采、残采现象,大大降低了损失贫化率。据统计,乌山采场2012年损失率为0.9℅、贫化率1.3℅,较去年同期损失减少50%。

张海涛和他的团队们迎着北疆特有的草原暴风雪,坚持奋战在采矿现场一线,精准测量、计算,换来了采矿厂年年超额完成采剥量任务,为公司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得到了公司各级领导的认可。

2011年5月,张海涛在施工现场给部门技术员讲解、识别矿种颗粒。

从细微处着眼善于创新

2011年内蒙古矿业公司提出要创建国际一流矿山企业的目标,这也意味着公司采矿场要与世界一流矿山企业采矿场接轨。面对乌山露天采矿管理方面的不足,作为乌山的青年骨干力量,张海涛参与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及安全措施。为了使组织机构更加合理,责任分工更加明确,生产流程更加顺畅,张海涛负责编写了《采矿厂基础管理手册》《采矿厂安全生产标准化手册》《外委施工单位考核细则》等操作、管理规程。他负责编写的管理创新材料,在公司“创先争优”评比中获得“创先争优先进班组”荣誉称号。

2013年7月20日,张海涛在采矿场查看、分析矿种、岩性。

2012年,内蒙古矿业公司制定了一年内将采矿战略调整完成的目标,制定出一年之内开采下降6个台阶(90米)惊人速度的采剥调整方案。方案的确定带来了现场施工组织的难题。张海涛勇挑重担,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任务的高效完成。几年来,他带领采矿团队通过开展铲装甩大块、平盘、帮齐、标高、道路、安全标志、挡墙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和达标活动,有效助力乌山生产效益的大幅提高。经过精心组织、严格管理,采矿场完成了采矿战略性调整,形成了三年内可以持续大规模开采铜矿石的良好局面。他组织的“爆破优化参数试验”、“冻土爆破试验”、“预裂爆破试验”等大型项目研究工作被公司优秀项目。

有人评价张海涛说,乌山的苦完全地激发了他的工作热忱。他是一个工作狂人,对于他来说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甚至可以没有夜晚,常常连续工作数十个小时,忘记回家的他,记不清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度过多少个夜晚。在近5年多的工作中,他对事业孜孜追求,对业务精益求精,对同事甘为人梯,对工作严于律己,对亲人无私奉献。张海涛说,他要为自己所热爱的采矿事业奉献青春!

最美一线工人故事 最美航油人

吴志梁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一本他参加党的十八大时的个人风采影集。1976年出生的他是十八大央企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代表,大家都说他穿着西装在人民大会堂前的留影格外帅气。

而熟悉他的同事和徒弟们则最清楚,志梁最有魅力的时刻是在工作中、机坪上、飞机旁。换上特殊的反光工装,皮肤黝黑、精瘦而灵活的吴志梁一脸的沉着干练。他是中国航油系统的明星员工,也是人人交口称赞的全能型劳动模范。

吃苦耐劳的技术能手

今年4月,吴志梁被任命为中国航油河北分公司石家庄机场航空加油站党支部副书记。虽说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但是大量的工作还是跟普通加油员一样,需要在一线摸爬滚打。

6月初的石家庄天气闷热,雾霾笼罩,让人喘不过气来。吴志梁和同事们正利用航班起降的间歇,争分夺秒地清理、维护机坪上的加油地井。“石家庄机场目前有16个加油地井,通过管线加油车与飞机相连,为飞机加油。我们每星期要对地井进行一次检测,看有没有渗漏等情况。”志梁一边说着,一边用自制的长剪刀形状工具紧张地清理着地井。

在上午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吴志梁维护了10个地井,工装被汗水浸湿了。“我们的工装分为夏冬两季。为了防晒、防静电、防止油溅到皮肤上,夏季的衣服也是长袖的,而且不透气。最热的时候,石家庄机场机坪上的地面温度能达到70摄氏度,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湿透了,一天要换三四次。”

在志梁的记忆中,2010年的那个夏天尤其令人难忘。当时,正赶上河北民航爆炸式发展,河北航油供应出现了油源紧张、加油员人手不够的困难。“我当时在油库做保管工作,但是想到自己是党员,正好也会开车,就主动跟公司提出去学加油,充实外场加油员队伍。”于是,他跟几个同事用最短的时间拿到了加油员上岗证。当时,河北的航油要从天津通过公路运达,志梁和同事们白天加油,晚上还要负责收油、卸油。“那的确是我们最累的一段时间。每天航班结束就将近夜里12点了,还要再做两三个小时的收油工作,而第二天早上5点又要起床去加油,可以说是大伙儿一起奋斗过来的。虽然很累很苦,但是回忆起来却很充实。”

吴志梁回忆得轻描淡写,但是同事们却知道他当时的艰辛。“志梁一直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那段时间太累,就复发了,下不来床,动不了。但是他只休息了一天,就又回来干活儿了,我们看着都很心疼。他的精神鼓舞了很多身边的人。”中国航油河北分公司总经理刘建忠如是说。

“偷师”学成的全能标兵

不要以为吴志梁只知道埋头苦干,其实他的脑子很活,既能吃苦,又善于使巧劲儿、干巧活儿。“我就是喜欢琢磨,总想着做事情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比如以前,鸟儿经常在我们油库里做窝,叼来的枯树枝容易造成火灾隐患,我们每个礼拜都要跟它们斗争。后来,我仔细看了它们做窝的地方,发现可以想办法不让它们来。于是,我找来废铁皮,在它们常做窝的地方做了个尖嘴的三角形。从此,鸟儿就不来了,也不用我们天天捡树枝了。”

同事们说:“志梁的业务很踏实,非常能钻研。油库的阀门有上百个,技术问题很多,他转一圈就能找到问题,并且能解决。航油的设备都是进口的,一旦出现问题只能自己维修。为了改造设备,他做过很多研究,一年下来能为公司节省不少开支。”

正是凭着这种心灵手巧的钻研劲头,吴志梁成为了整个航油系统拿到各种资格证书最多的人。“参加工作18年来,地面加油员、油料保管员、司泵员、计量员、电工、飞机加油员,航油基层生产岗位的工作我几乎干遍了。我们系统一共有7大工种,目前除了化验,其他所有工种我都有上岗资质证书。”

这么年轻就拿到这么多证书,吴志梁的一大诀窍就是“偷师”。“我通常是两种资质考试同步进行。比如,虽然我是做保管的,但是司泵跟我们也有关系,有时候看他们干活,偷师学艺的也就学会了。包括学电工也是,平时休息的时候就跟着老同事干活,一来二去自己就明白一些,再看看书,也就能考过了。”

对于“偷师学艺”的窍门,吴志梁毫无保留,全都传授给了自己的徒弟们。如今,他已是公司的内部培训师,带过的徒弟数不胜数。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年轻人都一下子考取了三四个岗位证书。

在工作中体会幸福

6月3日这一天,吴志梁的工作表排得很满:10点半维护地井结束后,立即驾驶罐式加油车到机坪上为飞机加油。

看他加油是一种享受:迅速接好导静电线,利落地拽着油管爬上梯子,熟练地把40多斤重的金属管头连接到飞机上。加油结束后,按照中国航油“三到四确认”的工作要求,用专业的手势和程序,在加油后确认设备与飞机脱离并复位,确认加油车前方没有障碍物,可以安全离开。

趁着加油间隙简单吃过午饭后,下午1点,他坐上皮卡车,到机坪上给加油员送矿泉水,顺便对飞机加油作业进行现场监察。下午2点,他和同事们一起对对罐式加油车进行维修保养。下午3点,他带领两名新来的员工进行加油岗位练兵,重点是模拟飞机加油六步工作法和飞机加油结束后的“三到四确认”。晚上,他还要在机场连夜值班。这就是他平时工作的常态。

在同事眼中,吴志梁是一个对工作十分有热情的人:“有的人干活儿分分内的、分外的,但是他看见眼前有什么不整齐都会整理,别人的责任区他也会帮忙负责。他上班的时候总是以最饱满的状态,特别能吃苦,不把活儿干完是绝对不下班的。”

中国航油的企业文化愿景是“公司强大、员工幸福”,而在吴志梁自己的心中,工作着就是一种幸福:“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能从工作中体味到幸福感和成就感。这时的工作就不再只是工作,而是一份成功的事业。”

最美一线工人故事 最美国电人

在国电九江发电厂,只要提起杨荷香和熊敬晶这两个名字,有很多人都知道。这对夫妻一个在检修部热机一分部工作,一个在发电部脱硫班工作。在工作上他俩相互支持,生活中相互照顾,孝敬老人,善待兄弟姐妹,注重孩子的教育,热心公益,他俩从一点一滴做起,合力营造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杨荷香和熊敬晶自江西电力学校毕业分配进厂至今都是在生产部门工作,杨荷香自从1992年毕业分配至发电部担任200MW司水岗位,工作起来干练、快捷、不服输,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虚心请教,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积累的经验,在2005年运行专业制向机组制改革的重新竞聘上岗中脱颖而出,以理论考试加综合考评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该厂两名女性司炉副控之一。她热爱运行工作,深知“没有做不到,只有做不好”的道理,如果说运行监盘人员及时准确地对异常情况分析判断,是正确、及时处理异常和事故的先决条件,那么,运行人员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的基础。在成为司炉副控后,她监盘仔细,积极与司炉保持联系,从事运行工作10多年来未出过任何人为操作失误,并多次成功发现“磨煤机润滑油位低”、“磨煤机电机振动大”“再热器进口热工仪表管泄漏”等重大缺陷和“避免绞龙电机烧毁”等异常。她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积极主动配合主值、班长做好降煤耗、降厂用电率和班组小指标等活动,连续两年所在班组各项经济指标竞赛成绩在厂部名列前茅。也许在锅炉专业,女同志从事的都是辅盘上的工作,但杨荷香以一种“不服输”的干劲改变着长期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旧观念,不仅使自己在男同志一统天下的“锅炉地盘”上站稳脚跟,更向所有人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如今,由于身体原因,杨荷香放弃了她热爱的司炉副控岗位,成为一名脱硫值班员,在国家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的当下,她坚信“越是平凡的岗位越能创造出新的辉煌”。

幸福之花需要夫妻双方共同来浇灌。作为丈夫的熊敬晶,从事锅炉检修二十多年,从最苦、最累、工作环境最差的学徒工逐渐成长为专业技术过硬、管理经验丰富的生产基层管理干部,工作中几乎没有白天黑夜,抢修时更是通宵达旦,吃住全在现场。

为响应厂部拓展外部检修市场的号召,他克服爱人倒班、孩子小、老母亲需要照顾的重重困难,主动参加各项对外检修任务。作为妻子的杨荷香,丈夫能陪伴在她身边的时间屈指可数,但她一直有个信念:“不能因为家庭琐事影响丈夫工作”,并主动承担起培养孩子、赡养老人的家庭重担,还把丈夫二哥患有智障的孩子接到身边来教育。在2007年下半年,她自己的哥哥不幸患上了白血病,为了挽救亲人生命,杨荷香毅然献出了1100毫升骨髓。手术前的病床旁,杨荷香轻声问丈夫:“你同意我给哥哥供骨髓吗,可能会有一些后遗症。”熊敬晶握着妻子的手回答说:“你忘了吗?我也是中华造血干细胞骨髓库的一员啊!当有人需要我的骨髓时,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我们承受一点小的伤害和付出,换取的是一条宝贵的生命啊!”丈夫的一席回答打消了她的种种疑虑,心无旁骛地完成了骨髓采取手术。熊敬晶和杨荷香早在2006年就是中华骨髓库的成员,同时,他俩还是九江市义工协会的注册会员,每周定期参加义工活动。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心和善意的良性传递,有了这些点滴的大爱与付出,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家园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她本人也曾先后获得过国电集团“十佳”和谐家庭及“先进个人”、“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文明建设标兵”、“十佳读者”等多项荣誉称号,为企业和班组争得了荣誉。

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这是杨荷香的人生追求。那一个个荣誉就是一道道耀眼的光环,在这光环后面,流淌着她的滴滴汗水和艰辛付出。

春雨洗尘后,苍山更翠绿,现在,杨荷香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像一只凌空娇鹰,翱翔在万里蓝天,用她热爱生命,不畏困难,积极乐观,大爱无疆的一曲曲赞歌谱写着精彩人生……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