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的原因有什么

2017-05-16

月经不调是女性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什么会月经不调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月经不调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月经不调的原因

1、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2、器质性病变等;

3、与环境因素、药物影响、精神因素等有关。

月经不调中医治疗

一、月经先期

1. 气虚证

1)脾气虚

主症为月经周期提前,或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脾主气统血,脾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故月经提前而量多;气虚火衰,血失温煦,则经色淡,质清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脾虚之象。

治宜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2)肾气虚

主症是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暗,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有暗斑,舌淡暗,苔白润,脉沉细。

冲任之本在肾,肾气不足,封藏失职,冲任不固,故月经提前,经量增多;肾虚精血不足,故经量少;肾气不足,肾阳虚弱,血失温煦,则经色暗淡、质清稀;外府失荣,筋骨不坚,故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舌淡暗,脉沉细均为肾虚之象。

治宜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2. 血热证

1)阳盛血热

主症见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阳胜则热,热扰冲任、胞宫,冲任不固,经血妄行,故月经来潮提前,经量增多;血为热灼,故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热邪扰心则心烦;热甚伤津则口干,小便黄,大便燥;面赤,舌红,苔黄,均为热盛于里之象。

治宜清热凉血调经。

2)阴虚血热

主症见经来先期,量少或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经血妄行,故月经提前;阴虚血少,冲任不足,故经血量少;若虚弱灼络,血受热迫,经量可增加;血为热灼,故经色红而质稠;虚热上浮则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宜养阴清热调经。

3)肝郁血热

主症见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胁胀痛,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肝郁化热,热扰冲任,经血妄行,故月经提前;肝郁疏泄失调,血海失司,故经量或多或少;热灼血络,故经色深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气滞肝经则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均为肝郁化热之象。

治宜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二、月经后期

1. 肾虚证

主症见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面部暗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肾虚精血亏少,冲任亏损,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经行后期,量少;肾气虚,火不足,血失温煦,故色暗淡,质清稀;肾虚失于温化,湿浊下注,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故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部暗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肾虚之象。

治宜补肾养血调经。

2. 血虚证

主症见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营血亏虚,冲任不固,血海不能如期充满,故月经周期延后;营血不足,血海虽满而所溢不多,故经量少;血虚赤色不足,精微不充故经色淡红,经质清稀;血虚胞脉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故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血虚不能养心,故心悸少寐,舌淡;血不充于脉则脉细弱。

治宜补血益气调经。

3. 血寒证

1)虚寒

主症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

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不能温养脏腑,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少,冲任不充,血海满溢延迟,故月经推迟而至,量少;阳虚血失温煦,故经色淡,质稀;阳虚不能温煦子宫,故小腹绵绵作痛,喜暖喜按;阳虚肾气不足,外府失养,故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均为阳虚失温煦,不能生血行血,血脉补充之象。

治宜温经汤。

2)实寒

主症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或面色青白,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紧。

外感寒邪,或过食寒凉,血为寒凝,冲任涩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周期延后,量少;寒凝冲任,经色暗有块;寒邪客于胞中,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小腹冷痛;得热后气血稍通,故小腹痛减;寒邪阻滞于内,阳不外达则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暗,苔白,脉沉紧均为实寒之象。

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4. 气滞证

主症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经前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数。

抑郁伤肝,疏泄不及,气机不畅,血为气滞,胞宫、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经行后期,经量减少,或有血块;內无寒热,则量、色、质正常;肝郁气滞,经脉瘀阻,故小腹、胸胁、乳房胀痛;脉弦为气滞之象,若肝郁化热则舌红,苔微黄,脉弦数。

治宜理气行滞调经。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 肝郁证

主症见经来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紫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郁怒伤肝,疏泄失常,冲任失调,血海满溢无常,故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气滞血瘀则经行不畅,有血块;肝经循少腹布胸胁,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郁气欲舒,则叹息;肝气犯胃,则嗳气食少;气郁化火,可见经色紫红,苔薄黄;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宜疏肝理气调经。

2. 肾虚证

主症见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暗淡,质清,或腰骶疼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肾气虚弱,封藏失职,冲任失调,血海蓄溢无常,以致月经先后无定期;肾气亏损,阴阳两虚,阴不足则经血少,阳不足则经色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肾气不足之象。

治宜补肾调经。

四、月经过多

1. 气虚证

主症见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气虚则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经行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红,质清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肢倦,气短懒言;气虚失于升提,故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治宜补气摄血固冲。

2. 血热证

主症见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热盛于里,扰及冲任血海,乘经行之际,迫血下行,故经量增多;血为热灼,则经色鲜红或深红而质稠;血热瘀滞,经行不畅,故有小血块;热邪扰心则心烦,伤津则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血热之象。

治宜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3. 血瘀证

主症见经行量多,色紫暗,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瘀阻冲任,新血不能归经,乘经行之际而妄行,故经量增多;瘀血凝结则色暗有血块;瘀阻冲任,“不通则痛”,故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亦为瘀血阻滞之象。

治宜活血化瘀止血。

五、月经过少

1. 肾虚证

主症见经量素少或渐少,色暗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痛,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禀赋若或后天伤肾,肾气亏虚,精血不足,冲任血海亏虚以致经量素少或渐少;肾阳虚,血不化赤,则经色暗淡,质薄;肾虚则腰膝酸软,足跟痛;经亏血少,脑髓不充,故头晕耳鸣;胞系于肾,肾阳不足,胞失温煦,故小腹冷;肾虚膀胱气化不利,故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亦肾气不足之象。

治宜补肾调经,养血调经。

2. 血虚证

主症见经来血量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质稀,或伴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怔忪,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

营血衰少,冲任血海不盈,故月经量少;血虚赤色不足,精微不充故色淡,质稀;血虚胞脉失养,则小腹隐痛;面色萎黄,心悸怔忪,舌淡,脉细亦为血虚之象。

治宜养血益气调经。

3. 血瘀证

主症见经行涩少,色紫暗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瘀血内停,冲任阻滞,故经行涩少,色紫黑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排出则瘀滞稍通,故疼痛减轻;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为瘀血内停之象。

治宜活血化瘀调经。

4. 痰湿证

经行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多黏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痰湿内停,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血海不足,故经量减少,色淡质黏腻;痰湿内阻,中阳不振,则形体肥胖,胸闷呕恶;痰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而黏腻;舌淡,苔腻,为痰湿内停之象。

治宜化痰燥湿调经。

六、经期延长

1. 虚热证

主症见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质稀,无血块,咽干口燥,或见潮热颧红,或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故经行时间延长;阴虚水亏,故经量少,质稀,无血块,火旺故经色鲜红;虚火灼津,津液不能上承则咽干口燥;潮热颧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则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宜养阴清热止血。

2. 湿热证

主症见经行时间延长,量不多,或色暗如败酱,质黏腻,或带下量多,色赤白或黄,或下腹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之邪蕴结冲任,扰动血海,血海不宁,故经行延长;带下量多,下腹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蕴结冲任之象。

治宜清热祛湿,化瘀止血。

3. 血瘀证

主症见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瘀血阻于冲任,新血不安,故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瘀阻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经行小腹疼痛,经色紫暗,有血块;舌暗或有瘀点,脉涩亦为血瘀之象。

治宜活血祛瘀止血。

4. 气虚证

主症见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经行过期不净,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质稀;中气不足,阳气不布,故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缓弱亦为气虚之象。

治宜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