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选修课论文旅游宗教文化
宗教旅游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在当前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下,我们探析宗教生态观能够唤起人们的思考,使人们从心灵深处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大学生选修课论文旅游宗教文化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大学生选修课论文旅游宗教文化篇一
宗教文化之生态旅游观探析
摘要:宗教旅游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在当前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下,我们探析宗教生态观能够唤起人们的思考,使人们从心灵深处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从挖掘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所蕴涵的生态观入手,并进而分析宗教生态观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这些玄妙而深邃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为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宗教;生态观;可持续旅游;作用
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它也是我国旅游业长期发展的一种战略和模式。为此,我国政府、旅游业相关部门和各类专家、学者为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开发模式和开发战略。然而这实际上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如何在实施这些外在的、强制性的办法的同时,我们能否寻求一种内在的、自觉的发展之路,能使人们从心灵的深处、从心灵情感上培养起对大自然的亲情和友情,对旅游环境的尊重和关爱呢?宗教关于人和自然和谐一致的信仰、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能够从心灵深处唤起旅游者的思考,使其受到启发,这也必将会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健康发展。
宗教文化旅游是我国的重要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景观在我国旅游资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下图:
宗教景观在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所占的比例一览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宗教景观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中占了近一半。我们知道,宗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化遗产或文化设施,又蕴涵无形的哲学思想及信仰的核心。除了有形的载体和形式之外,宗教还创造了独特的教理教义体系,其中所包含的很多有价值的生态伦理观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对净化人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挖掘宗教的生态观对于提高旅游者的自觉保护自然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宗教种类齐全,宗教旅游景观中以佛教和道教景观居多,在西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也比较多,所以本文主要探析这三种宗教的生态观及其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佛教的生态观
1、“缘起论”对事物普遍联系性的解释。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佛教生态观,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净化人心和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缘起论是佛教的理论基础,也是佛教一切理论的基石,因此佛教的生态观也建立在缘起说基础上。所谓缘起,其意为“诸法皆由因缘而起”,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是依因托缘即关系和条件而生起,认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互为条件的。根据这个基本理论,佛教认为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都是息息相关、相斥相成的,不能断然分割而单独存在。这就解释了人与自然是普遍联系的辩证法思想。
2、“业报轮回说”对人与自然因果报应的解释。十二因缘说与过去、现在、未来的轮回说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三世两重因果业报轮回。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两重因果即过去世的两因造成了现在世的五果;现在世的三因造成了未来世的二果。过去的一切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来世的状况,这就是因果报应。“业”指的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业”的报应。人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大自然对人类有天履地载和养育之恩,人类对大自然应怀感恩之心,不能无度地占有、浪费,更不能恣意地破坏。因此,佛教要求人们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和平共处,不但要净化身心,还要美化生活环境。所以信奉佛教的人都戒杀生,能够自觉地保护珍禽异兽,爱护世间的一草一木。古语“世上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可以说是对佛教净化人类心灵和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的生动形象的表现。
二、道教的生态观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早期封建时代形成的宗教,形成于东汉顺帝时代,由张道陵创教至今一千八百多年,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为圣典,并将化生于殷商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敬奉为太上老君,奉为道教的始祖。其根本信仰为“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与主宰者,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道”不可言有,也不可言无,但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永恒存在于万化之中。在道教众多思想中,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追求天地万物相和谐的“天人合一”环境观,对于生态旅游尤其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道教的“天人合一”环境观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道法自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教认为,人及人类社会既然来自自然,人类的活动理应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融合共存,这是道家、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则以道为法则,而道只有以自然为法则,别无所法。老子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强调道其实就是遵循自然的规律,突出道的顺乎自然的本性。在道家、道教的眼里,如何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并非是一个纯粹抽象的哲学命题,而是一种提高生命质量的生存之道。因此,人与大自然的融合共存,不仅是后天的必要,更是先天的决定。正是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定势,唤起了道教中人热爱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美好情操。
2、“齐同万物”:对人与万物关系的清醒思考。道教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万物归根结底是由“道”产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出于“道”,出于万物,人只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道大、天大、人最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庄子也站在宇宙观的高度,从总体上揭示了天、地、万物与人类的统一性、相互依存性,他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他还总结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至理,人之所以应该而且能够“齐物”,也是因为人本是一物,本与物齐。既然人与万物同构而互动,同为宇宙这个整体的有机部分,人类又有什么理由去暴殄万物,破坏人天共有的环境呢?由老子肇始、庄子所构建、道教所承袭的这种天人并生、物我为一的生态观念,与现代的人与自然协同发展,保护生态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3、“天道无为”:对自然规律的无限尊崇。道教认为人道应遵从天道,顺应自然,方能“无为而无不为”。道教还认为,万物各有其性,应当顺应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物各有其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求。”在道教看来,“万物之性”就是指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所谓顺应自然之性,就是以自然无为的态度遵循自然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行为,人不应该因自己的需要而人为地干预,随意违反自然之本性。如果人类能自觉地“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就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获得持久发展的生存空间,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显然,道教是通过提倡自然无为,顺应万物之性来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其科学价值已为近现代因片面追求征服自然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所证实。
4、仙道贵生:对所有生命的至诚热爱。“生”指生命,道教的宗教理想是修道成仙,长生不死,因此非常重视“生”的问题。从《老子》所强调的“摄生”、“贵生”、“自爱”和“长生久视”,《庄子》所说的“保生”、“全生”、“尊生”,《吕氏春秋》所说的“贵生重己”,到《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他的道家书籍如《抱朴子内篇》、《度人经》等,始终贯穿着仙道贵生的思想传统,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有生态伦理学意义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既然来源于自然,并与自然构成有机整体,人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就应是“贵生”,人应该使各种生物各尽天年。在道教看来,人类财富的多寡,并不是以拥有多少金银珠宝为标准,而是以自然界的生命兴旺与物种多少为评判。《太平经》中的《分别贫富法》里明确指出,所谓“富”,是指万物备足,生命各尽其年,物种延续发展而不绝。这种尊重生命、强调保护物种的思想,早在1800多年前就被提出,不能不说是道教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一大思想贡献。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道教要求人们爱及昆虫草木鸟兽,爱及山川河流,爱及日月天地,不要无辜伤害任何生命,“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规劝人们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多一些爱心,使万物得以生存,使生命得以保护,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
总之,道教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道教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对山川大地的无限崇拜,对人类作用的清醒思考,对所有生命的至诚热爱,对万物共生共荣的神圣憧憬。这些玄妙而深邃的生态伦理思想,给现代人开发旅游,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
三、伊斯兰教的生态观
1、要爱护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了自然万物――日月星辰,整个大自然气象万千,多姿多彩,有高山、平原,有沙漠、绿洲,有陆地、海洋,有湖泊、河流,有草原、戈壁;还有空气、阳光、水和生活在地球上的无数种动植物。《古兰经》启发人们要把大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难道他们没有仰视天体吗?我是怎眼建造它,点缀它,使它没有缺陷的?我曾展开大地,并将山岳投在上面,还使各种美丽的植物生长出来,为的是启发和教诲每一个皈依的仆人。”“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载人航海的船舶,真主从云中降下雨水,借它而使已死的大地复苏,并在大地上散步各种动物、与风向的改变,天地间受制的云,对于能思维的人看来,此中确有许多迹象。”这就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所有这些景观――秀美的山川、茂密的森林、成群的动物、丰沛的雨水、灿烂的群星、广阔的海洋、蓝蓝的天空、飘动的云彩、潺潺的流水,以及由此而来的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协调有序、生计盎然的宇宙大家庭。人类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且是万物之灵长,天地间的精华,因而真主让人成为他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哈里发)。
2、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不滥用自然。世界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安居乐业,必须做到开发自然而不滥用自然,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共存共荣。这是伊斯兰教生态文化的核心,其具体要求很多,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合理,消费要适度,不能滥用,不能浪费,认为浪费是犯罪。《古兰经》明确说道:“你们应当吃,你们应当喝,但不要浪费,真主的确不喜欢浪费者”。对于自然资源匮乏时要节约,而且在富余时也不能浪费。水是生命之源,伊斯兰教哟哀求爱惜粮食的同时,又要着重强调节约用水,不要污染水源,无论是人畜用水,还是灌溉用水,不要污染环境,对废物、废水都要妥善处理。不能危害他人,更不能危害公共利益。此外,伊斯兰教还禁止人们对树木乱砍乱伐,禁止对野生动物乱滥杀,号召人们多植树、多造林,并把植树造林当作一项善功看待。
因此,伊斯兰教的生态观,即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对动植物生命的珍爱等,不仅成为约束穆斯林的有力的武
器,而且可以启迪和教育旅游者热爱大自然,对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性意义。
四、宗教生态观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所蕴涵的生态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那些具有远见的生态伦理思想理应放出它本身的光芒,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下文将具体分析宗教生态观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1、约束和批判作用。无论道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之中,这些生态伦理思想无疑对于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净化人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由于旅游者素质相对低下,旅游开发者、旅游企业只注重经济利益,往往不顾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传统旅游项目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他的负面影响。人们一度将厚望寄托于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但无情的事实证实生态旅游并没有真正保护生态环境的动力或缺乏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动力。国内外一些旅游学家和环保学家试图通过旅游产业与环保产业的对接,实现“以旅游养环保,以环保促旅游”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但时至今日仍收效甚微。无论何种旅游发展模式,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旅游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问题。为此,我们让宗教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作为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可以让人们从心灵深处认识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推动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
2、教育和激励作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保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那种不顾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的恢复能力而过度开发,引起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是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相违背的。如何使人们从心理上、情感上认识到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地投入到珍爱自然、关爱自然中去呢?通过挖掘宗教生态伦理观,既可以让人们感受宗教的真正底蕴,感受宗教所包含的天人合一、和睦祥瑞的精神内涵,也可以让人们受到正确认识人类自身、完善自身的教育,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从而自觉地培养起崇尚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心态,从内心树立起善待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坚强信念,把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建设自然的观念自觉地融入世纪新人的素质中去。
3、调节和规范作用。为了有效地防止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国家采取法律和政策的手段是必须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现有的法律和政策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面都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需要。特别是一些为吸引投资、不顾成本的优惠政策,随意性很大,容忍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糟蹋旅游资源的行为发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为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人类自我调节和规范的办法。宗教生态观可以用来调节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因此利用宗教生态伦理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在旅游实践中调节和规范旅游者、旅游开发经营者、旅游主管部门、旅游区居民等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帮助人类摆脱生态环境危机,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宗教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庞大的理论体系,深邃的思辨哲理,玄远的境界取向,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当前,在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倡导下,探析宗教所蕴涵的生态观能从心灵深处启发和教育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以此促进我国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首先,对于旅游开发者来说,启示他们要做到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能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旅游相协调;其次,对于旅游者来说,是通过旅游获得美的感受和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并使其受到启发或警示,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同时也能完善自我修养,完善自身建设,从精神上达到较高的层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探析宗教生态观无疑对发展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有着指导性和启发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