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荡一百年读后感

2017-06-13

《跌荡一百年》是吴晓波创作的,叙述1870~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近现代商业史。下面是小编向各位推荐的跌荡一百年读后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跌荡一百年读后感篇一

《跌荡一百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本书,因为我平时最喜欢看的书就是历史书,恰巧我最近也在读一些近代史的书,象曾国藩、李鸿章、胡雪岩、盛宣怀、郑观应,张謇、荣家兄弟、孔宋家族等他们的故事基本都看过,不过对提高管理水平和更能引起共鸣的还是《激荡三十年》这本书,而且读激荡三十年总是给我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明显感觉自己能生在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幸运,这两本书从某种意义上都给了我很多震撼。再回过头说说《跌荡一百年》这本书的心得体会,在这一百年中国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中国企业发展也非常艰难,中国的民营企业更是艰难的发展,和激荡三十年相比跌荡一百年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所以作者也用了“跌荡“这个词。整本书主要是以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为主线在写,但是明显感觉中国企业家的身份是多么的尴尬。

中国多年文化一直以来所形成的“轻商文化”,严重地影响到了社会对企业家的正确认识,就像作者在文章中用的一个词叫“男三号”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甚至扭曲到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与判断。以至于在一些关键时刻,他们总是不能以一个独立的阶层出现,我非常认同晚清思想家郑观应在书中提到的观点,“兵战”与“商战”是中国复兴的两大主题,而后者的主角就是企业家阶层。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战败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对日抗战,从新中国的创建到最近一次的改革开放,几乎在每一个重大的国运转折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企业家们的活跃的身影,象胡雪岩帮助左宗棠收复了新疆等例子,企业家阶层从来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在中国的进步史上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这一百多年更是这样,无数的企业家让我们铭记于心,张之洞,近代重工业的先行者,张謇,功满东南的状元实业家,周学熙,华北近代工业的奠基者,荣宗敬、荣德生,荣氏企业集团的缔造者,范旭东,中国化学工业的拓荒者,盛宣怀,近代航运业和电信业的初创者,卢作孚,从川江中崛起的“船王”,周祥生,申城出租汽车业的魁首等。

从这一百多年我也感觉到了中国和世界的一些差距,到1977年中国的民营企业基本都灭亡了,在1870年的时候胡雪岩正在搞阜康银庄,而美国的摩根集团也是那个时候刚刚开始,到现在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已经没有了而摩根集团已经成为世界上响当当的金融集团,同样经历了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看看中国在这一百年多年真的感觉满是屈辱。屈辱的同时让每个人中国人看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闭关锁国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

总之在这一百年多年中国走了很多的弯路,研究历史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研究历史主要是为了不要让一些历史重演,研究历史同样也是为了让我们学习一些历史,不过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虽然跌荡了一百年,但是我相信再过一些年之后,还会出一本书叫激荡一百年,那个时候中国的民营企业包括新东方一定会在世界上立足的,中国那个时候一定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为在激荡三十年中我看到了太多的希望,而在跌荡一百年中我也知道中国的未来在哪,新东方的未来在哪,总之我对中国和新东方都非常有信心。

跌荡一百年读后感篇二

接连几天,一鼓作气看完了吴晓波的《跌荡一百年》,久违了不忍释卷的阅读喜悦。此书记录了始自1870年的中国现代企业百年历程,以年代为脉络,以政治为背景,以企业发展史为主线,以人物为解析,文笔严谨,叙事巧妙,在寻找历史足迹中隐含着冷峻,不蒂为一鸿篇巨著。最为重要的是,作者以客观、敏锐而犀利的洞察力,在记录中国企业史的同时,寻找着中国企业家和企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寻找着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

据说,关于中国现代企业发展史的学术专著非常之少,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史实。从清朝末年“我朝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洋务运动,西方列强入侵下自由思想萌芽时期的民族工业,到军阀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下的商业发展……,从曾国藩的安庆兵工厂,左宗棠的福建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以及1872年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到范旭东研制出精盐让中国人摆脱了“食土民族”、“全国最懂棉花”的穆藕初组建管理先进的棉纺织企业、张元济主掌商务印书编印《最新教科书》、以及商业界集体抵抗日货……,这些曾经的跌宕起伏,无不让人想一探究竟,又唏嘘不已。而最让我动容的是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情结、坚守理想主义光辉的那些企业家。张謇,清朝状元,放弃仕途转而经商,抱着实业救国的热情,带着“舍身喂虎”的悲壮,从大生纱厂起家,建立庞大的产业链,并将企业利润投入到公共事业,创办了“南通模式”,建设了一个“中国最进步的城市”。还有卢作孚,自比为“微生物”,立志要成为这个生病的社会机体中的一部分从而一点点改变它,坚守着朴素的社会主义信念,组建了民生航运,苦心经营重庆北碚,在抗战期间成功组织了“宜昌大撤退”。面对这些不可忽视的真实历史,我们不能忘却,企业家曾经活跃在中国进步史上,曾经为实现富民强国而演绎着耐人寻味的种种故事。

从历史到现实,从经济到政治,总是存在令人惊讶的相似。中国企业家的命运无时不刻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他们是最早接受自由思想的群体,从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可见一斑,他们努力探索科学管理、公平竞争、自主创新,可又在一定程度受到“中庸之道”、“以和为贵”、“重义轻利”等传统文化的束缚,“三纲五常”、“忠孝礼仪”更是让企业家崇尚权威,于是乎,往往有伟大的商人,却很难造就伟大的商业组织。百年之前,同处国家危难之际,同样的革新追求,日本人的维新运动成功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这中间固然有很多缘由,而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总是挥之不去。百年历史长河中,政府和企业家阶层之间时而合作,时而决裂,时而互补,时而冲突,形成了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清朝末年,红顶商人胡雪岩、亦官亦商盛宣怀等涉足官商之间,红极一时;国民党时期,官僚资本竭力挤压民营企业,抗战以后更是登峰造极,造就了孔祥熙、宋子文等超级官僚资本家;建国后至今,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的纠葛一直继续着,前不久,国务院颁布鼓励民资进入垄断行业的“新36条”,又掀起了关于“国退民进”的热议……。

诚如美国作家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所言:“历史是巨大的经验之塔,是时光在过去年代的无数领域中构筑起来的经验之塔。”以历史的眼光看现实的问题,无疑是提高辨析力、判断力的一个好办法。如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已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之列,富民强国不再是遥远的梦。只是,中国企业家似乎还在寻找着自己的归属。真心期待中国企业能够真正崛起,期待以后充斥耳边的不再是中国平安马明哲年薪事件、深圳万科王石捐款门事件、国美黄光裕案三宗罪……

跌荡一百年读后感篇三

近日,拜读了吴晓波老师的《跌荡一百年》,对经济和政治的理解多了一分思考,对中国今日之发展尤感不易。在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除了大幅度占据历史教科书的革命斗争之外,还有那样一群秉持着“实业救国”理念的民族企业家,都说商人逐利,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之下,我分明看到大多数企业家的纯粹,激情万丈,革新自强,惟求强国。

上卷叙述1870~1937年间中国企业的变革。作者希望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及精神素质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产物,还是应该放在一个更为悠长的历史宽度中进行审视?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书的序言提及:我仿佛真的听到,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门外。他们已经被这个曾经无比热爱过的国家遗忘。此刻,他们穿越百年风尘,身着青衫,面无表情,正砸响门环。

把酒临风

你和中国一起老去

长廊贯穿春秋

大门口的陌生人

正砸响门环

门外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已经被这个无比热爱过的国家遗忘,此刻他们正砸响门环,而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口,是感谢抑或抱歉?

在晚清双半社会,现代工业的新兴企业家群体有:官办商人(盛宣怀);买办商人(郑观应);民间商人(荣宗敬兄弟);士绅商人(张謇)。

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1872年),开平矿务局(1877年),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年)。这类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老板既是制定游戏规则的政府大官,又是参加游戏的主要成员,其双重地位造成的利益冲突使得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公平和健全的市场秩序不可能建立,私人企业不能发展起来。

洋务运动对于中国民族资本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培养了不少企业家。当时,很多私营企业经营得很好,也赚了很多钱。这个时候,清政府就以国家安全名义,进行国有化改革。比如,盛宣怀坚持铁路国有化,从而导致了民间的企业家集团与朝廷的彻底决裂。路权回收令颁布后,各省商民群起反对。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列强侵华、辛亥革命、新旧军阀混战、国共内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政权在其占领某地时期重复收税,增加苛捐杂税,战时捐税,并进行强制粮食征购,使经济不勘重负。由于连年战乱,农业生产力和产量下降,城乡之间的贸易被中断。

其间个人的命运可谓是人生百态,世事无常。李鸿章,胡雪岩,盛宣怀,张謇以及"荣氏家族"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荣毅仁的父辈),"蒋家王朝"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船王卢作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老人陈嘉庚,都是近代中国政商两界耳熟能详的显赫人物,但内忧外患,强敌虎视的时局往往将他们统治和创造的巨大事业产业付之一炬。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