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散文三篇

2016-12-10

自古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是维持生命的第一需要。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邓小平曾说过:“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有口吃的才能活命,吃上饭才能有劲干活办事;下面是有吃散文,欢迎参阅。

吃散文:吃

衣食住行。我不知为什么,人们把吃放在第二位。婴儿离开母胎,第一要紧的是吸吮乳汁。母亲的奶,包含母爱、亲情、血源。

因为我们都是从吃开始的,有一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可见吃在人的一生中是何等重要!在我的记忆中是父母用瓷碗给我舀一碗饭,都是稀饭和菜汤,里面掺杂有红薯,或者是豆粒等,一个人端了放在桌上,稀里哗啦埋头吃着。我成长的年代,生活条件都不好,有食物填饱肚皮就已经不错了。我现在都有些怀疑,自己吃那样的食物,也能长大成人。当时在心里想的,就是哪天能吃碗白米饭,再放上几大块肥肉。

越是有这种念想,越是嘴馋,生产队刚分了到户的稻谷,就急着想等父母碎成米,做一顿香喷喷的大米饭解馋,新大米清香,米粒润泽,放在锅里煮,香气弥漫。以后那些米粒都掺杂做成了稀饭,最终没有满足自己的意愿。

有些年头生活很困难,就连稀饭也没得吃的,老是吃不饱肚皮,青菜叶用水煮,加两把苞谷面粉,就像是一碗汤,嘴喝着,可以看见碗底另一张嘴在争抢一一是那样的急促。一大半是因为自己实在太饿了,正是在长身子的时候,营养不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生活才有所改善,土地责任到户,收成好了,肚子能吃饱,还能隔三岔五吃一大碗净米饭。可是种地需要劳力,父亲因胃癌去世,我又是一个残疾人,母亲有风湿病病,我们家的土地一度收成不好,生活又陷入困境,吃也就成了问题。母亲就对我说,如果要过好日子的话,那就不必在家苦熬了,不如到新疆找你哥哥,让他给你找些活干挣钱,总能买点好吃的东西。我到新疆去了,可我哥哥怕我有残疾拖累他,就赶我走,我只好一个人在外闯荡,生活极度困难,有时候一天还吃不上一顿饭;如果母亲当时知道我的现状,心里不知道该如何难过。

饭菜的味道,我们的国人非常讲究,注重色、香、味俱全。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的地方菜系。我虽然在外走南闯北,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但自身条件有限,并没有吃过当地的特色菜肴,都是填肚皮的面条、米饭,或者一个烧饼。人穷志短,心里没什么志愿,只想哪一天能走进餐馆,炒几个菜,摆一瓶酒。看别人落坐桌前,接过服务员递过来的菜谱,享受拼盘大碗里的美味,我站在大街上盯眼看着,羡慕万分,自己简直嘴馋得都想过去把那盘子端过来。我们老家有句俗话,说是一个只想吃的男人,这一辈子一定没有出息。也许是这个原因,自己没有出息,连一顿象样的饭菜也吃不上;越是想吃,越是没得吃的。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吃是一种身份,从他碗里的饭菜,可以得知他的生活现状。吃,对有些人而言,不仅是为了填饱肚皮了,一种味觉享受,而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东西。

有一年,我夜宿在街头,和一个在外流浪的老人,他六十多岁了,走路都需要拐杖,躺在一座高架桥下,他说,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是到死怕是也吃不上一只烤鸡了。大概是相惜怜悯,我慷慨地说,要不我们今晚上就吃。我几乎花掉了我身上三分之二的人民币,二十多元钱,买了一个烤鸡,和两瓶啤酒。老人吃得泪流满面,到半夜我还听见他在抽泣。

还有一年,我身上几乎没几个钱了,就连一个烧饼,我也舍不得买一个吃。我饿着肚皮,到处找活干。实在没力气走路了,我在一个小巷的街沿上坐着。其实我在那儿坐了大半天了,对面有两位老人,应该是夫妻俩,支了一炉子,旁边有两张小木桌,上面放着筷子和酱醋瓶,专煮面条卖。我实在是饿不过了,就过去让老人煮碗面。一块两毛的面条,有几片青菜叶,浇了一些油水,吃完之后,感觉只垫了一个底,再煮一碗是不可能的了,就向老人要了一碗面汤喝。在我要第二碗面汤时,在一旁洗青菜的老大爷抬头望了我一眼,他问,是不是没吃饱。我说,一天没吃饭了。老人说,你先坐着。他起身去把火炉捅了捅,放上锅,足足下了六七两面条,并给浇上需要另外花钱才能吃上的肉丁,让我吃了个肚饱胃圆,迄今想起来还感动不止。

吃散文:关于吃

听长辈们说,我还不记事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吃的是很好的。经常被提起的一件事就是:一次姥姥带我去城里,那时候还没有公交车,只有三轮车。当那个三轮车司机看到我手里正在拿着一块牛肉啃时,他向我姥姥惊呼到:“你怎么能让那么小的小孩吃这东西呢?她咬得动吗?你不怕她噎住呀?”我姥姥回答道:“我们从小就吃,已经吃很长时间了呀。”也许是因为从小吃牛肉的缘故,我身体很好,智力好像也比较好。

但是印象中好像从记事开始,食物就是比较匮乏的。不是说没吃的,而是喜欢吃的很少。小时候经常因为家人做了我不喜欢吃的饭而生气,这个可能和我奶奶做饭喜欢对付,日子过得太节俭有关,也可能是因为我吃惯了我姥姥做的饭的口味,适应不了我奶奶做的饭的口味。总之,小时候从我记事开始,好像在我家,我没有吃好。

食物最匮乏的时候是我读初三那年,那是我第一次住校。前两年我是走读,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我们吃饭时间是30分钟,30分钟不到教室就算迟到,而我路上来回都要20多分钟,所以吃饭时间只有不到10分钟。每天回家我妈已经把饭做好,我乘上就吃,吃完就走,甚至一句话都没有。所以这养成了我以后不爱说话的习惯,我甚至觉得这种奔波为我以后做事喜欢急埋下了种子。不过有一种好处,每天的快走还是锻炼了我的腿力,大一长跑考试,我跑了我们那一组第一,得了满分。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我看上去这么瘦弱,长跑还这么厉害。虽然走读辛苦,但吃的是好的。那两年我妈每天在家,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给我做好饭,等我回来吃。一次我不吃饭,我妈就对我说:“我每天在家干什么,就是给你做饭,你不吃,那我还干什么?”我就灰溜溜地去吃了。那时候我们已经和我奶奶分家,单独过日子,不再吃大锅饭了。我妈做的饭,我们家的孩子是喜欢吃的。读初三那年,我们学校搬了,离家远了,必须住校,而学校里的伙食是非常差的,所有的饭菜我以前从没见过那么差的。馒头是那种黄色的,硬硬的,吃起来有一股碱味的,菜是用水煮的,里面几乎没有一点油,稀饭确实很稀,里面偶尔还会有一只苍蝇。我是不缺钱的,家里每周都会给我足额的生活费,而本来吃那些东西就花不了很多钱。但我确实那一年在学校是处于饥饿状态,曾经有一次,我一整天都没有吃东西。处于饥饿状态的我每天都晕晕乎乎,一次周末回家,我奶奶看到我就问:“你没吃饭吗?”吃不饱就学不好,这是我到现在都坚信的一条道理,那一年我没吃饱,所以我没学好,最后我复读了。复读的那年开始,我就已经深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不管好不好吃,我都让自己吃饱,最后我考得很好,好像全级第四,顺利考入重点高中重点班。

进入高中后吃的就好一点了,虽然也不怎么好,但经过初三的洗礼,我已经能让自己吃饱,印象中除了我爸妈偶尔几次到学校给我送吃的,还有和我一起吃饭的女孩的爸爸偶尔几次给我们送午饭,高中在学校好像在吃的方面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每个月周六放假回家,我妈经常给我做一大碗鸡蛋面,我边吃边看电视,可以过小半个下午,那是一种享受,一种对在学校生活的补偿。

我的大学是在武汉读的,武汉的小吃是非常有名的。武汉有一条巷子叫户部巷,全部用来卖小吃,武汉还有几条其他的美食街我不记得名字了,武汉很多地方都有有名的好吃的,武汉几乎每个学校附近都有小吃城,总之,武汉吃的地方是很多的。户部巷是我们比较常去的地方,不过它只有早餐,为了赶在8点钟之前到那吃东西,平时如果没课可以睡到10点钟的我们周末6点钟就起床,因为去晚了,有些东西就卖完了。在户部巷我们最喜欢的东西是蛋酒和豆皮,在米酒里打一个鸡蛋,然后冲上开水,有点甜,还有点酸,非常好喝。豆皮是在一个大锅里先用面粉和鸡蛋摊一个大饼,然后铺上蒸好的米,豆腐干,牛肉等,熟了就切成一块一块的,味道是其他地方的豆皮无法比的。户部巷还有很多特别的小吃,比如糯米包油条。我们有时候会去其他学校的小吃城“猎奇”,但最常去的地方还是我们学校附近的几个地方,主校区的“南坑”因其位于我们学校南面,地势很低,仿佛在一个大坑里而得名。里面有一家豆花鱼是我们经常去的,两个人时点一个豆花鱼加一个青菜,三个人时就加一个菜,米饭和小菜是免费的,随便吃,平均一个人6块钱就吃得很饱。南坑还有一家卷饼很好吃,在用油摊好的饼里卷入火腿,卤鸡蛋,黄瓜丝,吃起来特别有味道。而东校区这边,我们最喜欢去的是那条不知道名字的小巷子,里面的油泼面,牛肉饺子,2块钱一份,吃的很饱。再买一杯奶茶,边吃边喝,觉得很满足。大学期间,对于我们这些并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节俭也是必须的,我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吃,记得一位同学当时指着超市里的东西说:“将来有钱了,这里面的东西要吃个遍。”这位同学毕业后收入很高,她好像也没有去超市吃个遍。

参加工作后,经常出入各种饭店,也吃过很多种菜式,但最喜欢的还是姥姥买的熟牛肉,最爱做的饭还是鸡蛋面,最怀念的还是大学在紧张的功课之余和朋友一起出去吃东西的快乐时光。

吃散文:吃的文化

自古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是维持生命的第一需要。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邓小平曾说过:“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有口吃的才能活命,吃上饭才能有劲干活办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生活中一日三餐,谁也离不了吃,因此吃是第一要务,是头等大事。

在人们丰衣足食的今天,已经少有人感受到缺粮少食的滋味,也很少体会到饥饿难耐的痛苦。但在旧中国,中国长期处于腥风血雨、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生灵涂炭之中,老百姓大多挨饥受饿,从老辈子开始就很少吃过饱饭。没得吃、吃不饱,啃树皮、嚼草根,吃糠咽菜,漂泊乞讨,是老辈们曾经的经历。碰上灾年,饿死的人不知其数。就连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人遭遇了饥荒之苦,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不是小数。老百姓们穷怕了,饿怕了,为了活着,吃就是天大的事,为了吃饭,几乎付出一生的艰辛。人们开荒造田,开渠灌溉,畜牧养殖,发展生产,也都是为了有口吃的。从过去延续的习惯,人们见面第一句是“您吃了吗?”这既是礼貌,又是关怀,也有祝福。吃上饭、吃饱饭、吃得好,日子就好过,如果没得吃,吃不上饭,日子没法过,生命和健康也难以保障了。

因为吃的重要,人们习惯把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吃联系起来。过去男人成家后的首要职责就是“养家糊口”,种地的是"土里刨食",做买卖是为赚钱吃饭,扛枪的是“吃粮当兵”,给人打工的是“混饭”吃,给公家办事的是吃“皇粮”或叫“国库粮”,利用自然条件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受欢迎叫“吃香”,不受欢迎叫“吃不开,勤恳能干被誉为“吃苦耐劳”,开会学习要“吃透精神”,劳而无功是“吃力不讨好”,干不好会被训斥“干什么吃的”,压力大是“吃不消”,拿不定之意叫“吃不准”,受到伤害就是“吃了亏”,有苦没法说是“哑巴吃黄连”,游手好闲不干活是“吃闲饭、吃白食”,态度强硬叫“软硬不吃“,办事不力是“吃干饭“”的,多管闲事是“吃饱了撑的”,还有“吃惊”、“吃紧”、“吃不消”等等。劝慰人也离不开吃。饭要一口口吃,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要吃一堑长一智,过日子要省吃俭用,吃人家的嘴短,不能整天吃喝玩乐,不能靠吃现成饭,不要吃大锅饭,不要吃独食,不能吃着碗里瞧着锅里,不要吃肥丢瘦,不要爱吃醋,不要吃里爬外……总之,做事做人都可联系到吃。

虽然现在饥饱不存在问题,但以食为天、以吃为先的概念却根深蒂固。吃也成为家庭亲睦、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待客人,家人团圆,友人相聚,庆生祝寿,吃是最普遍、最温馨的表达方式;有求于人,答谢人情,表示心意,请吃是最直接、最实在的表达方式;逢年过节,婚配嫁娶,贺喜庆典,吃是最重要、最需要的庆祝形式。中国的节日民俗中,也是以吃为主的。过年最重要的是年夜饭,除夕要吃上饺子,春节要吃到年糕,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吃头肉、龙须面,清明吃鸡蛋、冷食,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各个节气都有吃的讲究,立春吃春饼、春卷,立夏吃糯米饭,冬至馄饨夏至凉面,立秋吃饺子,立冬吃火锅,腊八喝粥等。地方不同吃的风俗也不尽相同,酸甜鲜辣咸口味各有侧重和偏爱,但主体是吃都一样。

人毕竟是高级动物,进化到几乎什么动植物都可以吃,特别无毒且含有蛋白、脂肪、热量的动物肌体,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不管是飞禽走兽,还是卵蛹鸟虫,都可以捕捉猎杀食用。就动物界的食物而言,人类或许是最冷酷、最残忍的物种了。这并不是件好事,无度乱扑、乱杀、乱吃的结果,是对大自然、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必然付出惨痛的代价。由于人类的味蕾的发达敏感和身体的娇贵,对美味,对营养有着广泛而细腻的嗜好和要求,不可能只满足于填饱肚子,只要有条件就要考虑吃好。在吃的过程中,积累总结出了成千上万、林林总总的烹调制作方法,其中用油制做的有煎、炒、烹、炸,用火制做的有烧、烤、熏、烙;用水做的有汆、煮、涮、熬,还有蒸、炝、拌、焖等等。正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能够把普通的食材做成美味,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高深的技艺,也就衍生了许多名厨、大师,营养家、美食家。人在长期吃的实践中,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并得到不断传承和发扬,使人们的生活丰富而有意义。

吃可以是简单的生存问题,也可以是复杂的文化问题,也滋生出了罪恶和负面问题。过去无论封建王朝,还是官僚贵族,都把吃作为权势与富贵的象征,在吃上挥金如土,天花酒地、醉生梦死。比如桀、纣,玩个酒池肉林,慈禧太后一顿饭花费白银一百两,要摆出一百二十八道菜,也算是登峰造极了。有的人为了自己吃好,对人民盘剥压榨,巧取豪夺,如同禽兽。就连现在的许多贪官,腐败嘴连着无底肚,什么活动都要联系到吃。迎来送往、应酬接待、开会检查、调研交流,顿顿席、餐餐宴,一顿饭不惜重金,桌上美酒佳肴堆积如山,吃不了扔掉也毫无吝惜,反正当了官就有民脂民膏可吃,有了权就有公款经费可花,对老百姓的深恶痛绝熟视无睹,这样的官僚早晚会被推翻的。现在有些黑心商贩,为其私利,不惜拿人的生命和健康当儿戏,制作兜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又脏又差的食品工人食用,令人发指。也有些人本是平民百姓,经济条件好了就忘了本,有了点钱就大吃大喝,肆意挥霍,这不是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人醉心于拜门子、拉关系,摆阔气,死要面子,浪费了大量钱财,吃出了许多矛盾,也吃出了一身毛病,往往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物资丰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们尽可以吃饱、吃好,吃得精细,吃得舒心。通过吃,尽享口福,更好地享受生活。但要知道,农林牧副渔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粮食生产是最基本的保证,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粮食来之不易,任何食品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正所谓“粒粒皆辛苦”,应该有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勤俭持家过日子的好传统永远不能丢。日常生活中的吃,尽可能精工细作,丰盛可口,荤素、粗细适度配搭,能达到营养均衡,保证健康,吃的经济实惠,吃的有节制、不浪费,这应该是大力提倡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