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论文
进入21世纪以来,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在全国高等教育整体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在数量上达到了空前的态势。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国语言文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外国语言文学论文篇1
浅析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艺术
【摘 要】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学作品而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征。外国文学作品不仅孕育了外国文化,同时也推动了外国文学走上巅峰。现如今,在我国文学市场上,外国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它们不仅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阅读内容,也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写作形式。文章中,笔者将从外国文学作品入手,向读者揭示外国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艺术,以期能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外国文学 语言艺术 特征
众所周知,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语言艺术,每一个民族的作品也都存在着自己民族的表达特色,因此,如何恰当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需要我们深入到外国文学作品内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要想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探究语言艺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语言是文学作品主要的载体,没有语言,文学作品将无法存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学作品,探究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够扩充我们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使我们的文学素养得以提高。
一 外国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意象性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广泛阅读,其一大原因就是能够通过语言描述来创造出一个近乎真实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除此之外,作者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背景的描述、情感的渲染、思想的鼓动和形象的塑造,以此来为人们呈现出一个充满着快乐、悲伤、真实、虚无的想象世界。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文字来构造出一个文学构架,并在此构架中创造出一个个生动的文学形象,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学主张。所以说,外国文学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是语言文字具有意象性。
意象派的文学创作有三个主要原则,即:第一,单一意象;第二,用词简洁有力;第三,语言充满音乐感。例如,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的一部作品《在地铁站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人群中出现的鬼影,正如盛开在潮湿漆黑枝桠上的花。”寥寥几笔,就表现出了一种决绝的美丽。由此可见,这三个主要原则都与语言艺术相关,我们可以从上述例子中有所体会,“拥挤的地铁站”是单一意象,在这个平凡的生活场景中,诗人庞德却看到了“潮湿漆黑枝桠上的花”这一意象,而整个场景只有两句话,语言简洁,音乐感强烈。
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篇作品中,诗人裴多菲用“急流”、“废墟”和“云朵”等多个意象来表达了自己甘愿为爱情献身的思想感情,并运用了“小鱼”、“常春藤”和“夕阳”等意象来表达了对爱人的守护。这些意象彼此交织,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赞美和对爱人的向往。
二 外国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性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得以保存,是因为其语言表达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性,这种情感既是作者的思绪,同时也是一代人的思绪,无论是虚无、愤恨、痛苦,还是快乐、兴奋、激情,这一切的情感都能够被作者融入文学作品中,并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所以,在文学作品中,语言都是富于感情的,这种通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才是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这也就是说,情感性是外国文学作品的又一大特征。
例如,英国著名的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句独白不仅仅是哈姆雷特对于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是莎士比亚对于人生的拷问。当观众读到这句话时,自然而然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反思。由此可知,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生动的语言形象之外,更引人关注的就是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因为这才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灵魂。
在诗歌当中,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是“伤感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墓园派”的奠基人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怀古伤今的句子随处可见,他醉心于墓园风光,擅长通过悲凉的文字来唤起人们的伤感情怀。如在《乡村墓地的挽歌》中有这样一句话:“The breezy call of incense―breathing morn,The swallow twittering from the straw―built shed,The cock’s shrill clarion,or the echoing horn,No more shall rouse them from their lowly bed.”(“清新的早晨轻拂的微风,草窝里的燕子呢喃声声,号角的回荡,雄鸡的啼鸣,也无法将他们从墓中唤醒。”)在这篇诗歌中,笔者所罗列的意象仿佛都与挽歌无关,但是仔细回想,每一个意象都表现出了无法言说的悲凉,这种空洞、虚无的情感,貌似只有通过文字,才能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三 外国文学作品所表达出来的生动性
生动性是文学作品语言所必备的特性。所谓生动性,也就是通过语言描述将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之能够更加活灵活现,同时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能够随着主人公的悲伤而悲伤,随着故事人物的开心而开心,当作者向我们描述一个场景时,我们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相似的环境,而这些,都是由语言的生动性所带动的。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能够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同时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在许多外国作品中,作者都是通过运用语言对脑海中产生的场景进行描绘,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思想境界,并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
例如,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当中,作者成功地刻画出了一些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比如说故事的主人公奥利佛被作者刻画成一个凄苦悲情的孤儿,而费金则被刻画成一个唯利是图的窃贼,在这部小说中,还有善良的梅里夫人和正直的布朗咯。狄更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述来赋予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使每个角色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活力。在描写奥利佛时,狄更斯使用的是充满童真的语言;在描写费金时,狄更斯使用的却是行业黑话;在描写善良的人物时,狄更斯使用的是恭敬的语言。因此,在他的文章中,每一句话都是为描写人物而埋下的伏笔,读者可以从这些语言中感受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人物形象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社会的风貌。
四 外国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形象性
形象性是文学作品语言的另一大特征,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够使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述更加清晰,并让读者能够在清晰化的语言场景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内涵。在文学探究中,我们常常把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放在一起进行理解,而在外国文学作品中,这两个特征是具有一定区别的。生动性通常指的是表述具体生动,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文章内涵,而形象性指的是从情感上来为读者提供更加清晰的渠道,使读者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文章的情感内容。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象性通常具有两个特征,即抽象性和表象性。抽象性的表述往往不是真实的,这种表述特征指的是作者会根据一定的思维和社会现实来虚构出一些文学作品形象,而表象性指的是在某些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的一些形象往往是人们所熟知的,因此这些形象会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种表象。
例如,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位生于越南胡志明市的法国姑娘,整个人生都与东方有着不解之缘。在其代表作《情人》这部小说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中国小伙子与法国姑娘的绝美爱恋,而对于玛格丽特本人来说,其人生的第一段恋情就是与中国男生发生的,这也就说明《情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传成分在里面,而玛格丽特也毫不隐藏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里,以此来纪念自己的感情。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述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座通向文学作品的桥梁。因此,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向先辈们学习,积极积累写作经验,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和感悟能力,并为祖国的文学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阳.浅议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艺术[J].戏剧之家,2014(13):232
[2]汪介之.当前国内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情感读本,2014(8)
[3]赵增虎.“当代外国文学的人文精神与价值重构”――2012年当代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2013(1)
[4]潘利锋、张能泉.在文本细读中提升学生能力: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外国文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3(6)
外国语言文学论文篇2
浅析外国文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摘 要:文学作品是人类抒发内心感慨,在人与人之间搭建起一种情感互动的桥梁。透过外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们在身处的历史阶段所抒发的源自心底的呼唤,作为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人文主义”几乎贯穿于西方文学发展的始末。强调“人本”核心的人文主义秉承了文艺复兴期的人文内涵,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之下,作家们用铅字进一步抒发着内心对于平等、自由的向往。历经了几多时代的颠簸,在现实与浪漫的冲击之下,外国的文学作品中的人文主义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关键词:外国文学作品;人文主义;人本思想;文艺复兴;独特韵味
一、引言:
Humanus一词是拉丁文对于“人文主义”的最初概括,在这个单词当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人文主义的原始形态,也就是强调一种与教会中传统的的禁锢思想的神学文化截然不同的人性文化,尊重人的自我价值。伴随着文艺复兴以及各种宗教改革的兴起,在文学领域作家们也不断的将对于注重人的在现实世界的能动作用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这种尊重人,召唤人性的自由在外国文学作品领域实际上就是人文主义的核心所在。
二、西方人文主义产生的渊源
(一)14世纪文艺复兴期的萌生
事实上存在西方文学领域的人文主义思想早在希腊文化中已经显现了其存在的端倪。古希腊有学者就已经强调将人作为世间万物存在的根本,通过后天的对个体的关怀、教育,给予人文关怀,从而提升人的自我存在价值感。
在中世纪的西方社会,基督教当中宣扬的“神学”观点桎梏着人们的思想,对于神权的歌功颂德,压抑了个体的发展。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之下,人们的渴望在思想领域有一种释放自我的空间,获得精神层面的解放。基于这种渴求,14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一场冲破封建神权牢笼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也带给了外国文学作家抒发内心对于自由向往的契机。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向封建神权挑战的力作,作品当中薄伽丘肯定了人在这尘世存在的价值,呼唤人们冲破教会的束缚,勇敢的追求心中的爱情、幸福。之后,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众多的追求人性解放的作家,也纷纷在自己的文学阵地大胆的表露着对既定人生目标的追寻,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
(二)伴随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发展
17、18世纪,伴随着西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层建筑中的一些束缚人性发展的症结逐渐显现出来,继而由进步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以思想领域为阵营的启蒙运动拉开了帷幕。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在秉承了文艺复兴中对于“人本”思想的追求,进一步抒发了进步人士对于切实拥有“权利”的一种心声。在文化阵营当中,走在时代前沿的文人在文化领域更是进一步抒发了自身对于人性、理性的一种深切的关注。可以说,这是一场在西方文学作品领域掀起的关注人文的启蒙运动,它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推翻封建专权的法国大革命的一种文化领域的蓄势。
(三)19、20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文主义的冲击
社会发展到了19、20世纪,西方社会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一些政权之间的较量频发,加之世界大战的爆发,给社会生产和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战争之后人们需要在回复生产的同时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面对着商品化的各种社会现实,人们普遍有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彷徨之感,人们渴望有一种源自精神领域的支撑成为其存在的动力,在当时现实的基础之上经过文学艺术再加工的外国文学作品呈现在大众的视野。
这个时期的作品,更加强调了金钱不是万能的思想,更为注重人性尊严的维护,反对物欲凌驾于人性之上的错误。翻看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你会发现,此时的外国文学作品更多了一重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个体的关注,这些源于生活中的普通角色的确立,更为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关注一种平等的人权的问题。
三、人文主义精神对于外国文学的影响
人文主义精神是存在于人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尊重人性,呼唤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在这样的一种有着积极意义的思想指引下,外国的文学作品也更为的关注对于“人本”的思考,可以说在这种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之下,外国文学作品异彩纷呈,为大众读者呈现出文化上的一种饕餮盛宴。
(一)启蒙主义期,作家作品中对人文主义的探索
启蒙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动摇中世纪的传统神权,要求人性解放的有力的武器。此时的作家作品沿袭了古希腊的人本思想,以传承于民间的故事、传说或者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相关事件为创作的模板,塑造了众多的宣扬人本主义,主人公个性鲜明的作品。
在文艺复兴关注人性基础上,欧洲的启蒙运动要求进一步张扬自我的存在价值,虽然很多文学家在作品创作的时候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中神权的影子,创作中也会出现唯心历史观,但在一定意义上仍然推动了文化领域思想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在跟随者英国作家笛福的笔触走近《鲁滨逊漂流记》感受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形象缩影的鲁滨逊对于自由的一种积极追求;在法国的众多的悲喜剧小说当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作家们关注人性解放,呼吁人们摆脱专制禁锢的进步思想。
(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对人文思想理想化的追求
浪漫主义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主要是侧重一种理想化的精神世界的构造,更多的体现了人们主观愿望的一种美好的寄托,作家们可以用铅字勾勒出一种超脱于现实世界之上的“桃花源”式的境界,进而将内心对于人文思想的关注尽情的宣泄出来。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所宣扬的打破束缚个性的理念的一种传承,通过自由化的创作空间,展现了作家对于人文主义的追求,他们高歌着自然和人性的能量,呼唤着人性意识形态的觉醒。比如,我们喜欢品读雪莱以及拜伦诗作的灵动的语言,透过其精到的语言我们又可以感受其对于人性解放的追求,对于压抑个性的制度的抨击。
(三)现实主义对于人本思想的大胆呼唤
人本思想本身就是力求服务于现实大众的一种进步的思想,而文学领域的现实主义思想正是来源于生活的情景再现,相对于浪漫主义思想更多了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深沉思考。尤其是处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文学世界领域的批判现实主义,更是辛辣的再现了现实世界压抑人性的丑恶嘴脸。
拜读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我们会真实的感受到主人翁所处的历史时期的人情特点,突出了一种对于人本思想的追求;在文学战将狄更斯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当中,我们仿佛会看到金钱腐蚀下的社会环境对于个体某种道德的腐蚀。这些作品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段,传达出了作家对于人文主义、人本意识的一种呼唤。
四、结语:
外国文学作品是西方文明在意识领域的一个重要的体现阵地,一些思想进步的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深切的关注着社会现实,吐露着自己的心声。尊重个体的存在价值,给予人平等的权利,这是一种在任何历史时期都非常进步的人本思想,这样的呼声,我们在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当中总能看到这种关注人性的光芒。虽然历史的颠簸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打上属于自身经济文化发展特色的烙印,自然对于人文主义表达的方式也会多少有些许差别,但是,外国文学作品当中所表现的对人们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对人性解放的希冀,对丑恶现实的鞭挞却是每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文学家所抒发的共同的心声,相信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外国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本”思想的诠释永远不会缺失。论文联盟
参考文献:
[1] 黄晋楷.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朱维立.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3]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5-129
[4]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7.
[5] 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