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培训心得体会3篇
精准扶贫就是要对号入座,把确实贫困的人的问题解决,它的意义在于缩小贫富差距,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强盛国家。通过这次精准扶贫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下面是精准扶贫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精准扶贫培训心得体会篇一
为进一步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扎实高效开展下步精准扶贫工作,10月30、31日两天,我随县考察组一起,奔赴贵州省毕节市,参观考察了七星关区和赫章县的五个精准扶贫示范点,开阔了眼界,汲取了经验,受到了鼓舞,结合近段时间的实际工作,作了以下三点思考。
一是精准扶贫要“扶到位”。所谓“扶到位”包括三个方面,即:对象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对象到位就是我们的贫困对象识别要到位。毕节市自2013年底启动全国第一批贫困户建档立卡录入系统后,从2014年至今,用了近两年时间,反复摸索甄别,建立了一套系统有效的贫困户动态管理体系,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结对帮扶到脱贫出列,一户一档有迹可查,这方面的经验我们是可以借鉴运用的,但全县大局上县联席办和扶贫办要对全县的工作有阶段性统筹,每个时间节点该干些什么具体工作要有指导性意见,避免各乡镇、各挂包单位各行其是,费时费力又抓不住工作重心。要注意的是,贫困对象识别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搞突击加码,必须沉下心来研究部署,确保步骤不乱、干部不慌、群众不怨;措施到位就是针对每户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并充分征求其意愿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同时对所在村全局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也要有针对的计划。这方面要求我们的乡镇、挂包单位和帮扶干部必须深入实际充分调研走访,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拟定出符合实际的工作计划,就当前来看,个别单位和干部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敷衍了事的现象,县委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有效管理;落实到位就是扶贫措施的落实县委政府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贫困户及贫困村的相应脱贫措施要有的放矢、落到实处。毕节七星关区就针对精准扶贫工作制定了“一市五金多套餐”帮扶机制,针对贫困户的不同需求成立相应帮扶基金,确保帮扶工作有章可循、有钱可用。我县也可借鉴其经验,结合我省的扶贫工作政策,探索一套系统的扶贫工作保障体系,使得我们的扶贫工作能高效开展。
二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用活。通过前期遍访工作的开展,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农民的故土情结十分严重,居住环境再恶劣他们也不愿弃之远走,在外打工挣钱回来,还是愿意回老家建房,对我们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宣传动员有十分强烈的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政策宣传。政府要尽快制定出我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细则并做好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建房规划和产业规划,同时加强对干部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政策,帮扶干部要切实做好入户政策宣传和动员工作,消除农民生产生活顾虑,切实引导他们挪穷窝、拔穷根;二是安置点选址及建设风格要因地制宜。按照习总书记“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我们各乡镇的安置点选址一定要有前瞻性和可行性,要有利于群众今后的长远发展和全县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建筑风格一定要即凸显当地特色又有创新元素,能被大众所接受,不能简单以沿街修房的形式搞易地搬迁。产业配套也要同步推进,才能让群众“搬得进来,住得下来,富得起来”;三是搬迁政策要因人而异。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有多种,住房困难却是共性问题,这里我特别关注民政政策兜底的贫困户,他们自身失去发展能力,住房条件极差,如按现有的易地搬迁政策他们根本无力承担自付的一部分建房款项,就地帮其改造旧房也无实际意义,建议这部分民政兜底贫困户的住房,可在现有安置点规划建设如廉租房形式的住房提供其居住,房屋产权属国有,可动态管理。
三是产业发展要有“主心骨”。此次毕节之行印象最深的当属赫章县的产业发展模式,一个县主打一项大产业配套发展两项林下产业,打造出了中国核桃之乡的生态产业名片,带动全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同时,守住了生态红线,绿了青山、美了大地、鼓了腰包。由此可见,选好产业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核心。建议在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在打造优势产业上狠下功夫,抓产业发展不能一年搞一个项目,效果不好隔年又换,干了无数年、花了不少钱,一样也没干上路,样样都像才起步,要集中用力,打造龙头,以点带面,夯实产业链,真正实现一项主导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就龙塘村来说,我们应当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下足功夫,根据当前实际,可重点在中药材种植、乌鸡养殖两方面进一步探索,就长远来看,要将我们的特色农业产业与库区旅游经济紧密结合,走一条特色农业旅游产业路子,带动易地扶贫安置点及周边农户整体脱贫致富。
两天的毕节之行虽行色匆匆,但也收获满满,今后必当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将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持续推进。
精准扶贫培训心得体会篇二
湖北省相对于甘肃省在扶贫开发方面,不论是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上,还是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贫困程度上,都有着绝对的优势。但要实现到20XX年“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攻坚任务目标,还必须学习甘肃、贵州的经验和作法,在“精”和“准”上做好结合文章。
一是学习甘肃省扶贫攻坚的精神。
这次到甘肃参加扶贫开发培训班,所见所闻给我映象最深刻的是“真扶贫、扶真贫”。主要表现在:宣传氛围浓厚,所到之处的公路两旁、政府大院、村部门前、小组湾落均看到各类扶贫工作宣传标语,营造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浓厚氛围;
机构设置健全,县、乡、村三级分别设立了扶贫开发指挥部、指挥站和指挥所,将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常态化工作来抓;组织领导到位,各级扶贫开发机构实行主要领导挂帅、县乡干部到贫困村驻点,并且对贫困村状况和基本信息能够“一口清”,充分体现出领导的重视度和干部的参与度;
目标措施精准,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制定扶贫目标措施时,明确了“三不原则”,即不现实的目标不说、不切实的任务不讲、不实际的办法不提,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信息资料齐全,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均规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贫困村、贫困户信息资料,包括贫困原因、扶贫措施、脱贫目标和计划,同时开发了一套精准扶贫工作网络平台,通过点击某个村某个贫困户,就能直观地看到该户的人口、致贫原因、帮扶需求、脱贫计划和进展等详细信息。虽然甘肃与湖北在贫困程度、贫困面和自然环境、资源优势等方面截然不同,有些方面不能照搬照套,但甘肃省在推进扶贫开发上的信心、决心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是精准产业项目支撑群众脱贫。
贵州省海雀村之所以能把风沙四起的荒山变成万亩林海,关键是找到了科学发展、生态富民的精准路子;甘肃省平凉市之所以能在干旱贫脊的土地上发展苹果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就是因为因地制宜找准了扶贫项目。因此,我们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不搞大而化之地大水漫灌,在扶贫对象、产业项目、资金安排和规划措施等方面,要做到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有针对性地精准扶贫之策。
三是从解放思想上实施精准扶贫。
一位曾经在甘肃部队工作过15年的朋友讲过这样两个事例,其一:某村支部书记到县里开会回来,自豪地对大伙说,我们今年又把贫困村的资格给争回来了!其二:部队到当地结对村去扶贫,给某户贫困户送去两头优质种羊,鼓励他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再去时发现羊没了,已经被农户宰掉吃了,问及原因,农户理所当然地说道“你们送来就是给我们吃的嘛!”。
在我们当前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认为戴上贫困村的帽子,肯定会给村里带来真金白银和项目扶持,宁愿守着这顶帽子不愿摘去;有的群众争着要当贫困户,等着上级领导送来慰问金和物资。这种等人授鱼、等米下锅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脱贫计划的实现,必须要在实施精准扶贫措施的基础上,正确引导贫困村和贫困对象转变思想,树立干中求助、积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对建档立卡对象要算好收入账,达到脱贫标准的要予以标识,及时退出贫困之列,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目标。
四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涉及到土地开发、利用和资源配置上,不能盲目冒进,不能单一地追求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项目,同时还应兼顾环境和土地资源保护,做好科学规划,决不能以脱贫致富为目的而私开乱挖、毁坏地形地貌、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决不能为了当前脱贫摘帽的目标而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确保扶贫攻坚与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兼顾,既要顺利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又要做到科学、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培训心得体会篇三
省扶贫办在武汉举办了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精细化管理暨扶贫宣传调研培训班,各地市、州及重点县扶贫办分管副主任和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
一、培训情况及体会
此次培训,省办在课题设计上做了精心的准备和安排,所请授课专家、学者及领导均是各自领域的权威人士。7个学习课题分别是:省办副主任讲的《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讲话的几点思考》,省办处长讲的《扎实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省办处长讲的《老区插花贫困地区项目管理》,省委办公厅处长讲的《如何做好当前的信息工作》,经济日报记者站站长讲的《新闻策划与宏观决策》,省办副主任讲的《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几个重点问题》以及省外宣办王中桥主任讲的《新型媒体发展的动态与管理》。
通过此次学习,我个人觉得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主要体会有以下五点:一是提高了认识,二是受到了启发,三是增强了信心,四是明晰了思路,五是学习了实际工作要领。特别是在听了省办、两位主任的讲课后,进一步了解了当前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明确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找到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掌握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相关实用技巧与方法。
二、关于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结合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两少一多”(扶贫资金少、工作人员少、工作任务多)这一客观工作实际,我就如何做好插花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浅薄的思考。
1、在争取领导重视和提高基层干部群众认识上下功夫,努力消除对扶贫开发工作的“五论”认识误区。目前,针对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着“五论”认识误区,即:次中心论、无碍大局论、弹性任务论、施舍即可论、低保养活论,而这五种认识误区在我们插花贫困地区显得尤为明显。如何消除这些认识误区,我认为要从两个层面下功夫:一是对上要多向领导汇报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目标任务及当前形势,积极争取领导的高度重视,消除领导心中扶贫开发工作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次中心论和无碍大局论的思想观念。二是对下要多向基层干部群众宣传扶贫开发的政策、目的、要求及措施,让他们消除弹性任务、施舍即可论和低保养论这些认识误区。要通过对上、对下两个层次,汇报和宣传两种形式,让全社会认识到扶贫开发、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梦想,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要求,是一面旗帜、一项事业、一种责任、一个挑战、一种荣耀。
2、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增强扶贫开发的靶向性和目的性。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难”,即:对象识别难、缩小差距难、规划落实难、产业培育难、资源整合难。如何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五难问题,就需要我们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靶向性、目的性以及对象瞄准的精准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加以探索:一是找准扶贫对象,明确扶贫靶向,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插花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力量薄弱造成对象难以找准的问题,可以与民政部门的低保年度核查进行有机结合,利用民政部门基层工作人员和力量,在进行年度核查时来解决扶贫对象找不准、靶向不明的问题。同时将扶贫信息系统进一步做实、做强。二是通过改“大水漫灌”的方式为“精确滴灌”的方式,抓好开发到村、扶贫到户工作,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针尖上,切实起到引导和示范带头作用。三是针对扶贫开发过程中项目分开、资金分割、部门分权、领导分心的工作现状,要充分利用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协调能力,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扶贫帮困资金、资源,重点投入到老区和贫困的镇、村,消除扶贫开发工作中“扶强不扶弱”的现象,减少贫困人口“被富裕”的情况。
3、在产业扶贫上做文章,提升能力的同时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也是难点。在进行产业扶贫时要遵循规模化、工业化、市场化、特色化的特性,同时结合我市特色支柱产业,找准产业扶贫的着力点和项目支撑点,进行重点扶持。就我市而言,建议从以下特色产业进行扶贫开发:一是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目前,我们的邻居潜江已经发展出小龙虾的完整产业链,对此,我们可以在郑场、毛咀、剅河等邻近乡镇发展小龙虾养殖,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做出自己的特色。二是发展藕带种植业。利用我市彭场、沙湖、杨林尾等镇藕带深加工这一本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藕带种植,进一步拉伸产业链,为贫困农民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三是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以长埫口、胡场、三伏潭现有种植基地为龙头,引导和扶持有意向和能力的贫困户开展大棚蔬菜种植,并对他们进行定点帮扶。四是发展生态畜禽养殖。利用郑场、毛咀、郭河三地已经形成的生态畜禽养殖规模,采取养殖大户带贫困户的方式,引导和带动贫困户进行生猪、蛋鸡和蛋鸭养殖,为贫困户打开脱贫致富之门。
看了精准扶贫培训心得体会的读者还看了:
1.学习六个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2.精准扶贫个人心得体会
3.学习精准扶贫会议心得体会
4.精准扶贫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