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手抄报模板图片

2017-01-14

导语:苇叶糯米融入无限的敬意,龙舟承载着古老的传说,端午节日蕴含民族的品格。下面小编为你送上端午节手抄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蒲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的重要传统节日。

端午节在中国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xx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xx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那年端午,我和奶奶来到杭州的亲戚家,屋外正下着点点黄梅雨,真可谓是“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屋内那盖不住清香的锅盖识趣的露出了缝,那沁香便溢满整个空间,掀开锅盖,热气升腾,那味道变扑鼻而来,捞出一个,轻轻剥开它那嫩绿的外衣,慢慢品味着如玉般散发清香的糯米,那香气回旋着,升腾着,充溢着我整个身心,它让我想起那个古老而悲壮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百姓,把棕子包了两千年,把故事讲了两千年,只为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记住,记住两千年前的那个五月,那段历史,记住两千年前的那位爱国忧民的诗人—屈原。

汨罗吞噬了屈原,却无法埋没用他血泪所凝成的生命挽歌——《离骚》,屈原是一个政治上遭人诽谤排挤的人,满腹才华无处施展,一身正气凛然

,却不能顶天立地,面对坎坷的一身,就像这滔滔不绝的汨罗江水一般,不是在坚硬锋利的礁石上被劈成碎片,就是在弯曲的河道下唯诺屈从,永远直不起腰板。但是,你能冷眼看穿奸佞小人,热肠挂肚黎民百姓,正因此,你被人民所赞颂,你被历史所铭记,这正是我应该学习的,范仲淹曾经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也是您所追求的境界吗?您洁身自好的品质感染着我,您的那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 让我终身铭记。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