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节能低碳黑板报
节能按照世界能源委员会1979年提出的定义: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节能领跑绿色发展的黑板报,欢迎参考借鉴。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一系列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危机,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严重不利影响。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大障碍和硬约束。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就是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增加森林碳汇,降低能耗强度和碳强度,实质是解决能源可持续问题和能源消费引起的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能源需求还将刚性增长。如城镇化,201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人均能耗分别为2.41吨标准煤和0.79吨标准煤(未含生物质能),城镇人均能耗为农村的3.7倍。到2020年,预计我国人口将达到14亿,城镇化率达到60%,对能源需求还将大幅刚性增加。
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我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已成为关注的焦点,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推动低碳发展,既是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提高能源保障水平的现实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抓手。
循环发展就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少排放或不排放污染物,力争做到“吃干榨净”,其基本理念是没有废物,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实质是解决资源永续利用和资源消耗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原来我们常常讲,我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现在看来,人口众多是真,地也大,物也博,但用13亿多人口平均,就非常低了。
我国耕地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到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每年建设用地需求超过1200万亩,虽说要求耕地做到占补平衡,但往往是占肥地、补薄地,耕地质量很难保证,粮食安全面临很大挑战。
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不足2220立方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48,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国内外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如污水经过处理可以循环利用。废弃商品和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金属、玻璃、塑料、橡胶等资源,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矿产”。美国开发利用的“城市矿产”资源每年的销售额高达2360亿美元。
我们国内也有许多典型,湖南有个永兴县,利用废渣、废液提银等产品,年产银2000多吨,占全国的1/2,被称为“无矿银都”。资源有限、需求无限,以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选择。
绿色发展从广义上说涵盖节约、低碳、循环、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等;从狭义上说,绿色一般表示生态环保的内涵。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