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实力的作家陈启文个人资料

2017-01-13

陈启文,男,1962年6月出生,湖南临湘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一级作家。大学毕业,新生代重要作家,被媒体誉为60后代表作家和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

人物简介

历任湖南临湘江南中学教师、文联副主席、《张家界》杂志社社长兼主编。1993年辞职,应聘至广东花城出版社任业务经理、 广东花城天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策划师。但终因难以割舍一份文学情怀,1997年回故乡定居,成为纯粹的自由写作者和自由思想者。

个人作品

创作概况

1983年开始创作,在《十月》《花城》《山花》《大家》《芙蓉》《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文学》等刊发表小说、散文随笔约500余万字。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河床》,该作品也被誉为当代极具探索意识的中国新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入选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阅读中国——当代文学精品(数字)文库”(1949-2008)。另有中篇小说《城市猫眼》《颠覆》《仿佛有风》《太平土》《白得耀眼的时间》《逆着时光的乡井》《石牌村女人》《夜有多深》和散文随笔精选集《季节深处》等。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散文海外版》多次选载,入选《中国中篇小说精选》《中国中篇小说年选》《中国年度最佳中篇小说》《21世纪文学精华丛书》《新时期争鸣作品丛书》等两百多种国内外小说、散文随笔选本和中国文学排行榜。曾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报告文学》杂志上举办的全国报告文学特等 奖、首届世界华人游记大赛第一名等国内外文学大奖,另获《随笔》《新华文摘》《人民文学》《青年文学》《芙蓉》《莽原》《红岩》等刊物的二十多项文学奖。

报告文学

《南方冰雪报告》

《共和国粮食报告》

《问卜洞庭》(人民文学出版社[1] )

《命脉——中国水利调查》(《芙蓉》,2012年第6期[2] )

创作思想

对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构成了陈启文作品的思想主旋律。“文学不能没有责任感,作家不能没有使命感。养活作家的不是党,不是政府,而是最底层的人民”。因此,他的作品极尽反映最底层人民群众的心声之能事,他大声疾呼,作家艺术家们要深入基层,“只有牢牢地立足于大地,才能经风沐雨、斗雪傲霜,尽享大自然的恩赐,参悟生存的禅机”,“扎根越深,越是枝繁叶茂”,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就越真切,写出来的作品就越有价值(见《洞庭竹》)。可见启文先生的民本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龙窖山的茶,在南宋绍兴年间出产,”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闻名遐迩,是一代又一代茶人辛勤劳作的结果。为了改良品种,提升茶质,今天,“一位大学茶叶系的老教授,拖着两条比你(指 老茶蔸)还要瘦的腿,不顾古稀高龄,一次次从那荆榛丛生的乱石上攀上山来”。“在他的血和汗的点化下,你恢复了生机,焕发了活力,一串压抑了多年的绿泪迸射而出,凝结成枝头上数瓣鲜润的茶叶”,“不曲不断,纹理匀称,莹莹可人”(见《龙窖山茶》)。面对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陈启文先生总是拍案而起,大义凛然地站在劳动人民一边,为其歌为其颂。在他的散文《末路箫语》里,在他的散文《龙窖山古瑶胞家园三题》里,在他的散文《醉里乾坤》里,都揭示了他反对懒惰,鼓励勤劳;自力更生,支持俭朴;反对迷信,讲究科学的深刻主题。特别是,看到人民处于愚昧、贫穷而被凌辱的境况之中时,他更是悲愤极度。在陈启文的精神世界中,民族、人民成为了他心灵最美好的寄托。

挥刀吐火,《季节深处》充满了作者对邪恶憎恶的一种心地。邪恶势力、丑恶现象,在当今社会里不能说它的市场很大,但也不可小看它的社会分额,不可忽视它的社会影响。一些人作恶多端,极尽报复社会之能事,诱奸乱伦、偷摸扒窃、杀人焚尸,确实令人心惊胆颤!一些人心藏奸计,极尽大乱天下之能事,拉帮结派、挑拨离间、制造混乱,确实令人厌恶透顶。一些人横行霸道,极尽欺压百姓之 能事,欺行霸市、打街骂巷、以势压人、确实令人怒气冲天。陈启文先生对这些邪恶势力、丑恶现象常常是怒目相视,以期挥刀斩断邪恶势力的头颅,以期吐火灭绝丑恶现象的阴霾。启文没有挥刀吐火的能耐,但他胸有文,手有笔。一篇篇檄文,如刀枪、似火炮,充分地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高贵品格。

透过《季节深处》,我们可以看出陈启文先生对邪恶极度憎恨的铁石心肠。文章在对艳美的执著,对生命的挚爱之中,显示出了陈启文天性中美好的另一面,那就是大事笔墨对邪恶的极端仇恨。在他的灵魂深处,融合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因素,爱与恨,善与恶交织在一起,闪射出幽暗与妖艳的光芒,很多文章读后既令人兴奋、震惊、企及,又令人抑郁、窒息、愤懑。柳青深入最底层的皇甫村,住在一座破庙里,一待就是14年之久。这14年的 艰苦生活没有白过,终于写出惊世大作《创业史》。可就是这部《创业史》弄出了不少恶作剧。“大跃进的时候,王家斌(《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原型)已经被削职为民,寒冬腊月,在水库工地上,打着赤脚挑土,稍微慢了一点,那些原来对他有意见的干部,便泄私愤,冷嘲热讽:‘你还是上了书的英雄呢,简直连狗熊都不如!’有时还罚跪、插白旗甚至乱打人,吃的呢,却是清汤寡水,半碗稀粥”;“四 清运动时,上面有人想整柳青”,结果《创业史》上像王家斌这样的原型人物,个个都有经济问题,“是个四不清的人”;到了“文革”期间,“柳青成了罪该万死的黑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又遭到了一次厄运。王家斌戴上了三尺长的高帽子,被揪到县城游斗,许多人像看猴把戏似的围着他”。多么荒唐,多么可恶!竟然有人把文学作品的东西拿来对号入座,用以整人坑人。在这些故事里,几乎看不到幸福和美好,看不到光明和前景,看不到前途和命运,只有没落,只有黑暗,只有死亡。启文先生利用犀利的文笔、考究的语言、独特的风格、真切的感受、动魄的旋律,勾勒出了一个个人物的恶劣形象和肮脏内心,使人感到那是是非善恶不辨的日子,使人感到那是邪恶势力当道的年代。

写作风格

陈启文是近年来一个创造力十分强劲的新乡土小说家。这部作品从构思到最后改定历时三年,作者对大河边的生活深有体验,也有着湖湘文化的丰厚积淀,整部小说显得特别扎实、真实。而在叙事上,则可说是作者对新乡土小说的一次倾尽全力的实验,充满了梦态抒情色彩又洋溢着内在的精神自由,这使得整部作品有着鲜明的反结构倾向,通过对多重历史文化层面、多重时空的穿越性 叙述,突破了传统的乡土叙事模式,又包蕴了比传统乡土叙事更丰厚的内容,很大气,恢弘,以诗性的语言、磅礴的气势和史诗的调子渲染着河床孕育生命的神奇,叙写了以家族为象征的民族历史记忆,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现代乡土叙事的表达空间,也更接近河床上的原生态和生命实相。

从陈启文的《河床》可以看到湖湘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基本视野。这种本质决定了他同自己的精神故乡无法割裂的关系。陈启文的故乡通常被人看作洞庭湖文化圈,属湖湘文化的边缘。湖湘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它虽属于地理上的南方,但它与真正的江南在气质上是根本不同的。那种典型的南派写作风格是以江南为背景的,以吴文化为依托,而吴文化是沉静的讲究细节的文化,但过于柔软,自恋。湖湘文化无疑属于楚文化的一部分,楚文化既能深切细致地感知生活,又有硬朗、强悍的一面。而具体到陈启文生活的湖湘一地,这里边又掺杂了许多巫文化(巫鬼气息和超自然力)。这样的文化被巫性浸润得十分神奇诡谲。此外,陈启文本人的文化身份还属于长江,这或许更有利于他对生命意义的延伸,而不是局限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圈”。他的乡土表达,他对底层人民现实生存的强有力的关注,缘于他降生的那片河床,也构成了他更宽阔的文化视野。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