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卓著的开国中将王尚荣个人资料
王尚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王尚荣(1915—2000),湖北省石首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基本信息
简介
王尚荣,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 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九师二十五团、青年干事,红三军司令员参谋、侦察科科长,龙山独立团参谋长,第五师十五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红三十二军第九十六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团长,独立第一旅副旅长兼晋绥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边区绥德警备区副司令员,独立第一旅旅长,第二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一军副军长兼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代部长、部长、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事迹
王尚荣,1915年5月28日出生在湖北省石首县调关镇。
1937年6月,王尚荣(后排 4)在抗大二期
1921年读私塾,后读小学,辍学当学徒。
1930年任石首县调弦区团委青工部部长。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3军9师25团1营战士、2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
1932年12月起任红3军8师22团团部文书。
参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1933年11月起任红3军司令部参谋。
1934年4月起任红3军司令部侦察科科长,龙山独立团参谋长。
1935年11月参加长征。
到陕北后,1936年5月起任红2军团5师参谋长,1936年7月任红二方面军第32军96师师长。
1936年12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起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5团团长。
1938年6月率部向绥远挺进,参与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1月率部赴冀中,1939年3月起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1旅副旅长,参加了齐会、陈庄等战斗和百团大战。
1940年11月起兼任晋西北军区、晋绥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
1942年10月任陕甘宁边区绥德警备区副司令员。 1945年5月起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1旅旅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任晋绥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独立第1旅旅长,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2师师长。率部参加了蟠龙、宜川瓦子街、西府陇东等战役、战斗。
1949年2月至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军2师师长,6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军副军长,9月起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参加了陕中、扶郿、陇青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日至1952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1军副军长兼青海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1949年夏,王尚荣(三排左1)与李井泉(前排左起)、贺龙、习仲勋等在西安西北军区司令部
1951年1月至1952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同时任高级速成系副主任。
1952年5月起任中央军委作战部副部长、作战部党委副书记兼特种兵处处长。
1953年春,王尚荣出征朝鲜战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第46军第二副军长、第一副军长。
1954年12月至1956年7月任中央军委作战部代部长,1956年7月至1966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6年8月起被关押达8年。
1974年11月至1985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常委、副书记。 1977年8月至1979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79年11月至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
还担任国际形势研究小组组长、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电子对抗雷达管理领导小组组长、交通战备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
2000年4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十二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作战参谋
为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中央军委在建国伊始就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军事学府——军事学院,由德高望重的第二野战军司令 员刘伯承出任院长。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个高级军事学府的创办,亲自为之题词致贺:“努力学习,保卫国防。”
1950年,王尚荣与第一军党委成员在西宁原马步芳会馆花园
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开学的时候,时任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的王尚荣接到组织通知,卸任奔赴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怀着“知不尽者天下事,读不尽者天下书,悟不尽者天下理”的求学渴望,征尘未洗的王尚荣跨进了军事学院的大门,被编入高级速成系学习,兼任系副主任(主任是刘伯承麾下名将、时在贵州省军区司令员任上的杨勇)。由于学院初创,教官缺乏,王尚荣一人而具两重身分:既是普通学员,又是兼职教官。
由于既是学员又是教官,王尚荣一面要认真听课,汲取知识,一面还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根据刘伯承“总结解放军作战经验,编写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例”的提议,王尚荣积极投入并协助杨勇组织战例的编写工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除独立完成了“瓦子街歼灭战”战例的撰写外,还和其他学员一起编写战例教材80余篇,为教授现代军事科学知识,掌握诸兵种协同作战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实战范例,充实和拓展了学院的教学内容。在实地演练作业中,王尚荣充分运用所学的作战理论和自己的独到见解,大胆突破苏联顾问的权威,与杨勇一起成功组织了演练 。对此,院长刘伯承给予了好评,同时开始关注王尚荣这个在作战指挥上既富天资又治学勤勉的学员。
在校期间,还有一件令王尚荣终生难忘的事: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二个国庆节,作为广场游行受阅部队的一员,王尚荣到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仪表堂堂、身材魁梧的王尚荣,和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三人,分别代表陆、海、空三军,高擎三面军旗,走在受阅部队方阵的最前面。
1952年初,刘伯承到北京向中央汇报军事学院一期学习情况,听取汇报的周恩来问询刘伯承:“是否能从这批学员中,选几个高材生到总参作战部工作?”刘伯承不假思索地回答:“高级速成系有个王尚荣,他既年轻,又有作战经验,在这期学习的各项科目中成绩优良,是个学习尖子。我看,他可以胜任总参作战部的工作。”见老成持重的刘伯承回答如此直截了当,周恩来通知主管部队人事的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总参谋部代总长聂荣臻:调王尚荣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