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卓著的开国中将廖汉生个人资料

2017-01-13

廖汉生(1911年11月14日—2006年10月05日),土家族,湖南省桑植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曾任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军事学院政治委员。

人物经历

土地革命时期

廖汉生同志1911年11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土家族。

1927年积极参加农民运动。

1928年3月参加贺龙等同志发动的工农武装斗争。

1929年7月被选为桑植县苏维埃代表,并在县农民协会和县苏维埃工作。[2]

1930年后在游击队中坚持湘鄂边苏区反“围剿”斗争。

1933年5月任湖北鹤峰县第四游击大队副大队长,7月调任红三军军部书记员,由贺龙、关向应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他参与了纠正“肃反”扩大化、重新登记党团员、发展新党员、恢复党团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等工作,先后担任红三军政治部秘书、第七师党务委员会书记、第九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黔东苏区的创建。

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会合后,任红二军团第六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开辟湘鄂川黔苏区的一系列战斗。

1935年春任红二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团结来自两个军团的同志一道工作,其间两次火线受命任第四师代理政治委员,8月在澧县大堰当战斗中负伤,伤愈后重任第六师政治委员,11月从桑植出发长征。

在长征路上,他以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动员和激励全师指战员坚决贯彻“主力红军会师西北、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与敌军的围追堵截和雪山草地等艰难险阻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实现与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大会师作出了贡献。

1937年5月出席了党在延安召开的苏区代表会议。[3]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廖汉生同志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副团长、政治委员,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初战雁门关,切断日军运输线;再战晋西北,收复七城;夜战滑石片,歼灭日军一个大队,有力地支援了晋察冀边区,粉碎了敌人的多路围攻。

1939年初率部作为一二0师主力挺进冀中,连战连捷,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同年4月任由七一六团和冀中部队编成的独立第二旅副政治委员,在部队中积极开展学习红军传统活动,加强正规训练,健全党的组织,提高军政素质,并参加了齐会歼灭战,还代理旅长率部参加陈庄歼灭战。

1940年重任七一六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晋西北夏季反“扫荡”战役和百团大战。

1941年,廖汉生同志到延安八路军军政学院、政治学院学习。

1942年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延安整风。

1943年任党校第二、第四部组织教育科科长,后任第三五八旅副政治委员。

1944年10月任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五干部大队政治委员,奉命率部分干部重返洪湖地区开展工作,任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襄南地委书记,巩固、发展了襄南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任江汉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兼中共江汉区委书记,率部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1946年4月调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工作,不久奉命返回延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