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创业成功故事
项目很多的,但是好项目却很少,做项目一定要做热门的,今天小编整理了最新创业成功故事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
最新创业成功故事:
炒更(即兼职或打临工)成就了打工人的百万财富?说来太多的人不相信,可是,在广东东莞,就有一位初中毕业的打工仔就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不甘平凡,超越自己
曾东立30岁,江西省永新县莲洲乡人。1992年,他初中毕业就应聘到东莞市虎门镇一个制衣厂打工。一做就10年。到了2002年,作为“老江湖”,曾东立已经成为服装制造业的熟练工人,可以胜任流水线上的裁床、打边、坎车、平车、双针车等制衣车位和尾部等所有工种。尽管如此,但他每月仍然只有 1000多元的工资。令他十分郁闷:快30岁了,难道就这样混一辈子吗?
小试牛刀,初得甜头。
2002年9月的一天晚上,曾东立和一位朋友在路边小排档里喝酒,那位朋友几年前和他一样都只是个普通工人,但如今已是一家制衣厂的主管了,每月工资3000多元。曾东立羡慕不已,那位朋友说:“要不,你去‘炒更’吧。”开始,曾东立还并未弄懂“炒更”的具体含义。后来那位哥们说:“‘炒更’就是打临工,你还不知道吗?东莞前两年就开始闹‘普工荒’,现在到处都需要熟手做临时工,‘炒更’赚的钱比你光在一个工厂里做工的工资翻几番呢!”普工荒,正是“炒更”好时光
曾东立还是不理解,那哥们又说:“你有所不知,如今,工厂越开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比前几年越来越少,因为出生于80年代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而且他们许多人还不愿意做普工……所以现在正是‘炒更’的好时机。比如,我们厂里就会经常在周末和节假日招聘一些临时工赶活,有机会你不妨来试一试吧!”就这样,曾东立利用2天假期到那位朋友打工的制衣厂“炒更”。原来,那家制衣厂平时只有100多名专职工人,但老板经常会接到大的订单,一旦有大量订单,本厂员工做不完时,老板就会临时招聘一批熟练工人赶工。这些临时工人大多是“专业炒更”人,也有一小部分是业余“炒更”者。但老板付给这些“炒更” 者的工资却比专职工人要高很多。比如:你在制衣厂里是一名负责熨衣服的固定烫工,老板在为你提供食宿的同时每天会付你30元,但如果你是老板在生产订单多得无法由本厂工人完成的时候临时聘请的烫工,你的报酬将会是每天80至120元。除了报酬高外,“炒更”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工资均按天算,并且干完就能拿到手。
那次,曾东立尽管只干了2天,但他却得到了240元工钱。但第一次“炒更”让他尝到了甜头决定干脆做“专业炒更人”。2003年1月底,许多工厂都在准备放年假了,曾东立觉得这是‘炒更’的好时机,便联系10多名老乡一起“炒更”。一个多月后,曾东立就赚了4000元钱,高兴得请了几位和他一起 “炒更”的老乡,到镇上一家饭馆好好撮了一顿。从此,他开始真正地混进了“炒更江湖”。
快乐一族,“自由打工”炒更人
渐渐地,曾东立就结识了一个庞大的“炒更”群体。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把“炒更”人称为“临工”,把在工厂长期打工的固定工人称为“长工”,把工厂老板称为“东家”,把工厂主管、经理等称为“官员”;他们大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有自己的“理想”,崇尚“快乐打工、自由打工”,往往半个月“炒更”,半个月“休息”;他们个个都是生产一线的“高手”,不熟练是很难吃“炒更”饭的;许多工厂在临时聘请工人前都要进行现场操作考核,所以他们干起活来,产品一般都不会出现质量问题,而不像固定工人那样可以吃“大锅饭”;他们工资高,但工作时比起“长工”来更累些,比如一天内“长工”只能生产10件产品,但他们可能需要生产20件,这就需要工作效率甚至超时劳动,不过这难不倒他们,因为他们只要努力干完这一单,就可以回去睡上3天3夜……
百万财富不神奇
随着“炒更”队伍越来越壮大,曾东立发现,由于他们拒绝长期进入工厂,可以在不“炒更”的日子里,他们或者做点别的小摊生意,或者干脆闲呆着。这让曾东立又看到了商机。2006年1月,他用他前两年“炒更”赚来的10多万元,购买了几十台制衣车,创办了一家小型加工厂,一方面可以自己直接拿订单请“炒更”工人加工,另一方面又能带领他的“专业炒更”队去别的工厂“炒更”……
曾东立每次需要向“炒更”者收取10%的提成,2007年春,曾东立的“专业炒更队”已有100多名“炒更”工人,随时可以打电话召集过来。为了不让“炒更”工人们“挨饿”,他现在基本上能够保证这100名“炒更”工人平均每个月“炒更”15天,一年的毛收入在2万元左右。这样,他自己一年就能潇潇洒洒地赚上近20万元的提成,再加上他的小型加工厂,总收入超过了30万元。
在短短几年时间,曾东立利用“炒更”这种打工方式,从一个月薪1000元的普工,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总资产上百万元的“炒更”老板。
看了以上报导的朋友们,你是否坚信:打工仔成就百万财富的神奇呢?其实,工作中,生活中,无不充满了机会,虽然我们只是平凡中的平凡人,但只要我们敢于超越自己,敢于发现并抓住机会,打工平凡,我们一定能做到平凡中的传奇。
最新创业成功故事:
与一般民营企业不同的是,当代集团的创始人是“七人帮”———武汉大学7个研究生。他们是周汉生、艾路明、张晓东、张小东、潘瑞军、贺锐、陈华,平均年龄28岁,最大37岁、最小23岁。
1987年,他们都在武大枫园就读。
艾路明:研究生会主席、哲学系研究生
张晓东:研究生会副主席、生物系研究生潘瑞军:研究生会副主席、生物系研究生张小东:研究生会秘书长、新闻系研究生周汉生: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生物系研究生贺锐:化学系研究生陈华:生物系研究生“当代”创业三阶段1988年7月20日,成立武汉市洪山区当代生物化学技术研究所,七个创业者分步“下海” ———刚成立时,2人“探水”,5人兼职(4人在武汉高校教书,一人在深圳工作)。
1993年3月———1995年底,成立当代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两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兼并扬子江制药厂,资产达到3700万。
1996年,“当代”集团所属“人福科技”上市,成为武汉东湖开发区首家上市公司。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创业格言
创业团队,相互间要多沟通,每个人都要常反思,要在冲突中学会宽容,保持团队的稳定,企业才能蒸蒸日上。
做企业要有耐心,心理素质一定要好。看准了事情,不要急着出手,要静静地等待时机。
投资管理的失误是难免的,某个时期团队某个人的决策造成了损失,不要相互指责,必要时提醒一下就行了,关键是要共同担当起责任。
企业管理的失误大都是在企业上升期犯下的,企业效益下滑就是上述失误的反映。
“当代”CEO周汉生16年前,武汉大学7位研究生凑了2000元下海”,创建武汉当代生化技术研究所。如今,当代集团总资产为17亿元,其中净资产为6亿元。当年两手空空的研究生,如今已是为数不多的富人。
东拼西凑,2000元起家
1988 年7月,艾路明研究生毕业后,从家里拿出1000元,周汉生等人又凑了1000元,在洪山区注册成立当代生化技术研究所。“7个人中有4个是学生物的,大家觉得做生化技术比较有把握。”周汉生辞去水生所的工作,与艾路明一起彻底“下海”,其他几个人边教书,边经营这个企业。
企业注册了,但究竟干什么?1988年底,当时留校工作的张晓东到复旦大学做实验时,认识了一位做尿激酶项目的博士。该项目是从男性小便中提取尿激酶,出口日本。
得知这个信息,艾路明、周汉生打起了武汉厕所的主意。
研究生做起“小便”生意
经过考察,他们选中人口稠密的江汉区,在机场河租下一个废弃停车场作为加工车间。
经江汉区环卫局同意,该区的厕所里出现许多白色的塑料大尿桶。尿液在4小时以内没有味道,物质活性也较高,利于加工。白天,周汉生与艾路明蹬着三轮车,到各个厕所将盛满尿液的塑料桶扛到三轮车上。晚上,他们将拖回的尿液倒进大缸里处理,并守在缸边,根据情况随时添加各种化学药品。
厂房是租来的,尿桶和大缸都捡最便宜的买,但钱还是远远不够。2000块钱一下子就用完了,他们找到洪山科技信用社。信用社的夏主任上门考察,发现工厂仅有几只装着尿液的大缸。
“这些大缸很容易破,不能用来作为抵。不过,你们受过高等教育,还能放下架子来做这些事,不简单!冲着你们这几个人,冲着你们的精神,这个险我愿意冒。”就这样,当代公司获得了第一笔贷款,总额为3.5万元。
有了钱,他们又买了许多尿桶和大缸,还请了数十个民工,扩大生产规模。“那个时候,武汉三镇里的厕所里都可以看到我们的大尿桶”。
分手一年,“还是合在一起好!”
1991年底东湖开发区成立,政府开始扶持高科技企业。
当时,葛洲坝集团为了开拓新的产业领域,想利用武大生科院的技术,生产赤霉素(一种植物生长激素)。此时,武大正与国内数家公司合作开发这个项目,无力再派技术人员开发新“摊子”。
周汉生来到武大生科院,“由我们来负责这项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指导”。武大考察后同意了。
周汉生深入实验室,向专家请教生产赤霉素的关键技术,直到全部掌握。然后以当代生化技术研究所的名义与葛洲坝集团进行技术转让与合作,组织生产。
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火炬计划”100万元贷款。
接着,他们又开发一个“原子灰”项目(生产油漆底层的腻子),再次得到国家“火炬计划”500万元的项目贷款。
1993年初,当代有了三个“摊子”:尿激酶、赤霉素、原子灰,资产已达数百万,开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眼看公司有了规模,几个创业者都想按自己的想法试一下。“那一年,我们每个人都分头主持一个项目。”一年后,各个公司的经营都开始萎缩。大伙意识到,“还是合在一起好!”
他们是“杰士邦”的“主人”
在尿激酶生产中,公司从进口试剂中得到启发。“医院检测科需要一种检测致婴儿残疾的诊断试剂,这个市场很大。”艾路明与国家计生委协商合作,成立了一个公司;又用一年时间兼并了扬子江制药厂,取得了针剂生产的批号,诊断试剂和尿激酶临床针剂投入生产。“这就是上市公司人福科技的前身。”
1995年,当代公司开始参与国有企业的购并和重组,资产迅速扩张。到1996年,资产已达5000万。同年6月,人福科技上市,成为东湖开发区第一家上市公司,资本扩充至一亿元。
购并握有医药生产资源的企业,是快速增长的捷径。2000年,当代集团兼并了宜昌医药集团。
“安全套也是个诱人的大蛋糕,仅国家采购一年就是4个亿。”当代集团悄悄在英国注册了“杰士邦”牌安全套,到马来西亚组织生产,回国内销售。“杰士邦”很快站稳了脚根,并出资购下天津一家乳胶厂,扩大生产。
现在,当代集团在医药、贸易、房地产等方面斩获颇丰,“去年销售额8个亿,其中医药就占6个亿,总共纳税1个亿”。当代集团所属的人福科技更在全国医药企业中排进了前50名。
16年的风风雨雨,当代集团不断发展,其核心创业者却一直没变,仍然团结地走在创业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