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需要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中国梦这一精神火炬经习近平总书记“点燃”后,迅速照耀和温暖了全球炎黄子孙,激发和凝聚了磅礴的中国力量,显示出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人民性、深厚的人文性、强烈的时代性,成为响彻大江南北的“热词”和引领干部群众的美好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儿女的团结拼搏,离不开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艰苦奋斗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始终自觉践行艰苦奋斗的要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时期对艰苦奋斗作了精辟阐释,概而言之有九个方面:艰苦奋斗是一种作风,艰苦奋斗是党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是革命传统,艰苦奋斗是党的一个法宝,艰苦奋斗是党员的基本政治素质,艰苦奋斗是一种美德、一种风气,艰苦奋斗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状态,艰苦奋斗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这些经典论述,深刻阐述了艰苦奋斗的实质和内涵。可以说,艰苦奋斗彰显了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
今天,我们对艰苦奋斗可以从三个方面深化认识和理解。一要认识到,艰苦奋斗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即艰苦是相对的,而奋斗是绝对的,是永恒的。“艰苦”的内涵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都有所不同。现在的艰苦,主要是指不要超越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不要脱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有苦的地方和群众一起苦,要干的时候带领群众一起干,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对共产党人而言,“奋斗”就是不怕困难、埋头苦干,不断实现新的目标、攀登新的高峰,就是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二要认识到,艰苦奋斗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艰苦奋斗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艰苦奋斗与国家建设、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结合起来,就能迸发出强大的物质力量,取得实实在在的精神和物质成果。三要认识到,艰苦奋斗既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又具有现实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我们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着力解决“四风”问题,这既有利于纯洁干部队伍,又有利于把该花的钱更多地花在民生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增强推进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有利于培育健康消费理念,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
切实增强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责任感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政治责任。无数史实告诉我们,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前途希望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政党,是不能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凝结的,是由汗水浇灌的,始终是创业之基、强国之路、兴党之本,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财富。
艰苦奋斗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党的价值追求、精神状态和作风理念,都是由这个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艰苦奋斗的革命党,今天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但革命的性质、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要保持。必须牢记毛泽东同志的谆谆教导:“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共产党就是要奋斗”的警示。我们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根本宗旨,都离不开艰苦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艰苦奋斗都应该成为一种基本的革命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任务所要求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这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没有艰苦奋斗,都是天方夜谭。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国带来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尤其要看到广袤的中西部地区仍然发展滞后,仍有为数众多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继续赶考”。“继续赶考”就是要继续艰苦奋斗,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艰苦奋斗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所必需的。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一方面,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坚持好群众路线,履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只有贯彻群众路线,才能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要看到,按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标准,我国仍有1.28亿贫困人口,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安居难等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老百姓的生活还没有普遍富起来、好起来。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与人民群众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才能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艰苦奋斗是保证我们党长期执政所不可或缺的。艰苦奋斗是一个政权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历史经验表明,艰苦奋斗是成功之道,穷奢极欲是败亡之路。毛泽东与黄炎培那段著名的“窑洞对”,充分说明艰苦奋斗的精神直接影响到政党的性质、政权的巩固。中国共产党要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必须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永葆艰苦奋斗的本色。尤其要看到,艰苦奋斗是我们反对“四风”、防止病毒侵害党的肌体的防腐剂、清洁剂。近年来我们查处的一些重大腐败案件表明,不少人违纪违法,都始于背离艰苦奋斗精神。只有大力提倡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正确对待物质生活和事业的困难,抵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防止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以艰苦奋斗的正能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与艰苦奋斗精神背道而驰,与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肃整治,把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
要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党性观念来确立。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信念,以艰苦奋斗为标杆,衡量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政治上清醒不清醒。考察干部不仅要看其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更要看其能不能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践行“两个务必”,能不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党员干部要增强艰苦奋斗的“定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党性纯洁,不为名利所扰,不为诱惑所困;遵循艰苦奋斗的“章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刻绷紧艰苦奋斗这根弦,勤俭办一切事情,决不做劳民伤财的事情,决不做有违艰苦奋斗精神的事情。
要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来保持。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尽管山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太行和吕梁地区还有420多万贫困人口。这些都决定了我们更需要用好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更需要干部群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直面困难、正视困难,克服困难、解决困难,抓住建设国家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难得机遇,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基本思路,走出资源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使山西这个能源基地和煤炭大省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新的气象。
要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来践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基本要求,使艰苦奋斗成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自觉做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首先要知耻,人人知耻,才能弘扬正气;其次要知止,切实增强定力;再次要知足,正如周恩来同志1963年指出的那样:物质生活方面,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躬身践行、知行合一,做到知足常乐、知止不殆、知耻为勇。
要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政治本色来坚守。一个党员干部,如果脱离群众、奢侈享乐,高高在上、无所作为,害怕困难、回避矛盾,就表明已由红色变成灰色,再发展下去,就可能贪污腐化变成黑色。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前提是每个党员永不变色。坚守本色并不容易,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要守牢作风底线、守好精神家园,做到永远奋斗、永不变色。
要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浓厚氛围来营造。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一人奋斗一人成功,人人奋斗社会进步。近年来,山西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干部接地气,百姓鼓心气,大家心心相印、鱼水相融,为推动发展极大地提振了士气。今后,这样的活动还要坚持下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奢靡享乐为耻,大力营造艰苦奋斗的良好社会氛围、健康社会风尚和正确价值取向。
要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党内制度来遵循。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必须把加强教育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使艰苦奋斗成为一种长期的制度安排。当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地各部门通过自己找、群众提、上级点、互相帮,找出“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其中不符合艰苦奋斗要求的内容占相当大的比重。省委坚持边查边改的原则,作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五项承诺,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公车使用标准、住房标准、公务接待标准等事项的硬杠杠,同时要求各地各部门一件一件地整改,特别是加强制度建设,划几条艰苦奋斗的红线,让各级党员干部为有所循、行有所止。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把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一定能教育引导更多的党员干部锲而不舍地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