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空秕粒的原因

2017-03-24

大豆空秕会严重影响到大豆的质量,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大豆空秕粒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豆空秕粒的原因

1.品种的差异。以中晚熟品种发生较重,早中熟品种发生较轻。

2.生育期间的旱、涝灾害是造成高秕率的关键因素。大豆花荚期降雨量以180毫米为最佳。在大豆花荚期,涝害比干旱危害更大,尤其是内涝灾害,空秕率、倒伏率均高。另外,如果播种期干旱,就推迟播种,使出苗期延后,减少大豆生育期间能量的积累,也会造成大豆空秕粒。而后期如遇低温,影响大豆灌浆速度,同样会造成较高的空秕率。

3.土壤缺硼和钼是形成高空秕率的另一主要原因。硼和钼是大豆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与荚果形成关系密切。如土壤耕作层硼和钼的含量低,种植大豆时不追肥,势必增加大豆的空秕率。特别是重茬种植大豆,单株空秕率逐年增加。目前还存在施肥深度浅,种肥同床、同位,肥料利用率低等现象,影响大豆产量的提高。

大豆病害防治措施

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主要浸染茎秆,多在7月下旬开始发病。浸染初期茎秆上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样的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药剂防治: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核菌净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

大豆灰斑病又称斑点病,一般在6月上中旬叶上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7-8月高温多雨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严重发病时几乎所有叶片长满病斑,造成叶片过早脱落,受害后可减产20%-30%,大豆品质降低。药剂防治:除在播种时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外,还要在大豆花荚期,每亩用40%多菌灵胶悬剂100克,对水30公斤喷雾防治。

大豆的菌核病发生与防治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

发生原因及特点:

1.田间菌核数量大 大豆菌核病病菌属真菌,在大豆茎上形成圆柱形或鼠粪状菌核,其形状不规则,大小1~4毫米×3~7毫米,菌核在多雨、潮湿并有光照条件下萌发,病原真菌以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种子也可带菌。

2.环境因素 在大豆开花期,土表温度高,空气湿度大,降雨量大,有利于此病的发生。

3.种子携带菌核 如果连年使用上一年收获大豆作为种子,可能造成种子内菌核残留量加大,致使大豆菌核病发生逐年加重。

4.栽培管理不当 种植密度大的地块大豆菌核病发生重。其原因是过分密植会造成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有利于发病;邻近向日葵和油菜的地块大豆菌核病发生重;另外,重迎茬地块大豆菌核病发生重。

防治对策:

1.合理轮作换茬 大豆菌核病只传播危害大豆、向日葵、油菜,不侵染禾本科作物。因此,要改革耕作制度,实行三年以上轮作,避免与向日葵、油菜地相邻,控制大豆菌核病的传播蔓延。

2.精选种子 播前要筛除混在大豆种子中的菌核,选用无菌核的抗病良种播种。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排淤治涝、平整土地、开沟排水,防止积水和流水传播,在大豆封垄前及时铲趟,消灭萌发的菌核和子囊盘。发病严重地块大豆收获后要深翻,将病残体和菌核翻入地下。

4.药剂防治 在大豆开花期,大豆菌核刚开始萌发出土到子囊盘形成盛期,于垄台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喷洒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0公斤,喷洒过上述药剂的地块防治大豆菌核病效果可达85%以上。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