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科技论文

2017-06-18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计算机类科技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计算机类科技论文篇一

高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改革新探

摘要: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培养出的人才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人才市场供需两难的尴尬局面。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分析课程设置、研究教学方法,研讨教学及考核模式等环节内容,最后提出教学改革新方向并探讨了部分改革实施方案。

关键词:信息社会;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02-02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与能力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综合业务水平的重要构成之一。中华英才网等招聘网站统计的企业招聘信息表明,多数招聘职位都要求应聘者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所以,在校大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也成为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内容。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有些院校受办学条件限制,教学内容过于老旧,考核模式传统、单一,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上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学生不能达到社会需求,给其进入社会就业造成困难。因此,探索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学生日后就业打好基础,非常必要。这也是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现状分析

通过对西安几所高校的走访,并与各校计算机系相关老师座谈,统计结果表明,目前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的共识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随着信息社会的推进,计算机也逐渐进入家庭及中小学教育的范畴,但是对于来自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然存在。因此,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较大,目前高校普遍采用一刀切,从零起步的教育模式,给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造成一定困难。

2.课程内容与专业、社会需要脱节。目前高校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相同的教学大纲,近乎相同的教材,教师一本教案可以多次甚至多年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完成的仅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没有重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也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而高校普遍采用的教材相对落后,个别章节的内容甚至已经没有了社会应用价值,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存在质疑,学习时不清楚这门课到底学以致何用?出现“学完就忘,考完就丢”的局面。有的学生还以与专业无关为由任意旷课,反正60分万岁,得过且过,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方式传统、低效。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多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与机房学生操作结合的教学方式,除过专业核心课和重点建设课程,很少有学校实现讲练同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覆盖面大,几乎涉及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学校的硬件条件达不到。二是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不易“出彩”,较难形成院校或系部独有的特色。由于课堂师生互动较少,同时多媒体课件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发散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拓展,个性化需要、自主学习等无从谈起。

4.考核模式单一,不能反映教学实际。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共同特征是超强的实践性,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动手能力。因此,这类课程的课时分配都包含一定量的实验课。不同学校由于机房数目不同实验课时设置多少不一。据统计数字来看:信息系统类课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约为7∶3,数据库类课程约为6∶4,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一般可以达到1∶1。但是考核时,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单一的纯笔试,没有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手段。

二、改革研讨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分级教学,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1)分级教学。针对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不同学校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进行形式不一的计算机水平测试,然后根据成绩分级,一般化为2~3级比较合适。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有目的地设置难易不同的课程体系,直到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等到高年级再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新的课程[4]。将基础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组织教学,便于教师授课,也能使不同级别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2)任务驱动法。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要学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老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可以任务为中心,进行查阅资料、尝试探索等工作,自行设定完成任务的主要环节,老师仅在学生需要时答疑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如能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务驱动能较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水平和能力[5]。(3)案例教学法。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精选的教学案例作为载体,把主要知识点融入案例中,整个知识体系就像一根线,精选的课堂用例就是串在其上的一颗颗珠子,通过珠子吸引学生的眼球,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送入学生的大脑中,寓教于“例”。案例教学要有多样的案例群,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感,选例时,要特别注意案例与知识点的相关性,同时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案例可以有总有分,在完成几个单独的案例教学后,结合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可给出综合案例练习题。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有些案例还要反复使用,举一反三,以达到使学生灵活应用的目的[6]。通过老师的讲和学生的练,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突出专业特点,架构应用知识体系。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要培养出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必须以应用为出发点来组织知识体系,调整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应用层次,计算机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1)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培养;(2)融合专业教育;(3)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提升。根据不同应用层次,相应的课程体系也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1)基础知识体系。这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旨在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基本培养,使学生达到信息化社会对人才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知识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理论、办公自动化、网络及安全相关技术等[2]。(2)与专业融合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目前,高校开设的专业,大多都与计算机技术有一些关系。一些工科类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密切,如通信电子类专业等。大部分专业都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行业专用软件,如工程技术类专业,都要求学生掌握CAD软件;艺术类专业,要能够熟练运用3D max等软件。这就要求面向不同专业领域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3)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类课程。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时代学生的特征,填鸭式教育对综合能力提升没有任何帮助。一个比较可行的举措就是开设若干门选修课,供高年级学生自主选择,增加学生发展个人的机会。选修课应有简有难有计划有安排地布置在不同学期,以实现大学几年计算机学习不断线。硬件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也可提前公布大学期间所有计算机类选修课名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规划学习。

根据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也应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为了避免重复和遗漏,首先应当整体布局,为每个层次规划好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基础知识体系课程要考虑整体性,凸显信息化社会人才基本需求。融合专业的层次既要突出专业特色又要兼顾综合能力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主要通过选修课、实训课以及各类建模竞赛实现。三个层次的教学相互汇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体系,提高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3]。

3.建立网络平台,共享教育资源。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推进,高校教学的网络化也初现端倪。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基础和兴趣学习,遇到困难,还可以与教师在线探讨,与同学或朋友在线交流。网络平台还可以为广大师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建传统教育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二元教学模式。硬件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还可逐步建立分类别的机试试题库,完成单一的笔试考核向笔试与上机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过渡,以考促学,以考督教。

三、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综合素养,它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的学习。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断探索信息化社会人才培养新方案,促进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向着更高效、更人性、更适用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牟连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94-98.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4,(9):7-10.

[3]田燕琴.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61-62.

[4]丁革媛.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解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125-127.

[5]宋毓震,王伟娜.论信息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9,(7):116-118.

[6]李继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案例教育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7):114-115.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