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

2017-02-18

节日的由来与风俗究竟是什么?你懂吗?不懂就去看看我们的节日书籍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篇一

这两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在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飘飘的彩旗。妈妈做了丰盛的晚餐。外面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出门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春节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节目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我还喜欢“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老的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这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我非常开心。因为我知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篇二

通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我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我还知道,春节是最隆重的了,春节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或‘新年’。有辞旧迎新的意思。每年过春节,街上都挂着红红的灯笼,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商场里人山人海,可热闹了。大人们都准备年货,小朋友们都穿着漂亮的新衣服,人们都欢天喜地的。到那时候需要买很多鞭炮和礼花,我们可以到晚上的时候点燃引子,不一会儿,烟花就会从箱子里出来,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冲上天迟迟不肯下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这些传统节日一代代的传下去。

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篇三

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困境,这是必然的吗?

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在感慨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节日观上的“政治正确”常常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无新意的正义判词,似乎本土节日的式微都是外来洋节搞的鬼,于是,有了2005年圣诞节前后冒出来的“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00年,而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很大危机.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节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烙印.上世纪90年代,包括法国、丹麦等在内的欧洲国家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化时代的消费文化的渗透伤透脑筋,并试图以弘扬本土文化价值来加以抵御——结果如大家所见,收效甚微.

从表面上看,当代中国西方节日的盛行的确有很大的“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一个黄皮肤讲汉语的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宗教原由的情况下热衷于过圣诞节的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正如我们大量采访所显示的,对于大多数漠视本土节日而推崇洋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所以然的圣诞节也和诸如好莱坞大片、可口可乐、LV和NBA等一样,其实只是一件来自西方的时髦的消费品.西方文化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已经被消费主义的欲望搅和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节了.我们知道并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次减压的好睡眠或假期,只是一次疯狂购物或消费的好理由,只是一次彻夜狂欢的借口或者甚至只是一种用来表明自己时尚态度的符号,当然不用说,节日更是一次商业促销的良机或一个拉动内需的杠杆.所有这些,已经使我们节日的文化气息变得非常稀薄,而节日在强化人的文化认同意识方面的仪式功能正日渐丧失.

所以,如果说,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需要保护和捍卫的话,那么其假想敌不是圣诞节这样的舶来节日,而是全球化时代所有那些令传统价值遭受致命打击的东西

2.

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基督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基督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还依稀记得每天翻页的老皇历上详细标注着的时令和节日的日期.翻开当下的很多日历,传统节日只剩下了春节.中秋、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阳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重要的节日都从日历上消逝了.同时消逝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那些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仪式,后人难道只能在古籍中体验?

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无异于挥刀自宫.节日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调剂,更是维持民族认同感的纽带.有趣但也让人不爽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我们自己却有意回避这一天.

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传统节日冷冷清清?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人类本身只是进化树枝上一个偶然分杈,人类历史背后的如铁规律不过是人类中心论调支配下的一种癖好,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归宿,更不可能成为解救人类的“上帝之城”,相反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个看上去有点在劫难逃的境遇中,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标签,不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月饼商人炫技卖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钻营的通道.

费孝通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应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理想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相关文章:

1.传统节日读后感3篇

2.传统节日元宵节读后感

3.中国节日故事读后感

4.传统节日作文600字精选5篇

5.红色节日的读后感

6.弘扬传统节日演讲稿6篇

7.关于传统节日文化散文

8.三年级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

9.传统节日演讲稿600字3篇

10.关于我国的传统节日的作文400字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