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2017-03-22

败血症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那么败血症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败血症的治疗:

(一)病因治疗及病灶清除:

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杀菌作用的抗生素。如G+菌选用青霉素类,产酶菌株选用新青霉素类或第一代头孢菌素、林可霉素等;G―菌选用氨苄青霉素、核糖霉素或第2、3代头孢菌素。在病菌不明确时可选用抗菌谱较宽的药物。重症感染可联合用药,但应注意由此引起的菌群紊乱及二重感染。为尽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应采用静脉途径给药。疗程视血培养结果、疗效、有无并症而异,一般7-14天,有并发症者应治疗3周以上。局部有脐炎、皮肤化脓灶、口腔粘膜溃烂等应作相应处理,切断感染源。

(二)免疫治疗:

可直接补充新生儿血中的各种免疫因子及抗体,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恢复。方法包括多次小量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换血疗法,粒细胞输注,以及免疫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治疗等。

(三)补充营养维持体液平衡:

应保证热卡供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紊乱。

(四)对症治疗:

采用物理方法使患儿保持正常体温。发绀时可吸氧。有循环障碍者应补充血容量并用血管活性药物。烦躁、惊厥可用镇静止惊药。有脑水肿时应用脱水剂。

败血症发病原因:

致病菌的变迁及常见的败血症致病菌:具有致病性或条件致病性的各种细菌均可成为败血症的病原体。由于年代的不同,患者的基础疾病不同,传入途径以及年龄段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致败血症的细菌也不同。1950年以前,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占总数的50%以上,葡萄球菌(金葡+表葡)占20%,革兰阴性杆菌占12%左右。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败血症的病原菌谱也发生了变迁。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对青霉素等高度敏感,作为败血症的病原现已少见。一般认为60年代以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占主导,而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性,因此仍是目前败血症的主要病原之一。80年代以来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有上升趋势,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所占比例,1984年是37%,1986~1989年则升至55%。而国内资料显示,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居多,可达63%~68%。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比例上升,厌氧菌和真菌败血症也有增多。革兰阴性致病菌,除大肠杆菌外,常见的还有肺炎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等;真菌中则以白色念珠菌多见,曲菌与隐球菌也可见到。近年来统计,厌氧菌占败血症病原8%~26%不等(较多医院不能做厌氧菌检测),以脆弱类杆菌和消化链球菌为主。在机体防御功能显著低下者中还可发生复数菌败血症,即在同一份标本中检测出2种或更多种致病菌,或72h内从数次血或骨髓标本中培养出多种致病菌。一般复数菌败血症约占败血症总数的10%。

败血症的症状:

败血症是一种迅速恶化、威胁生命的感染。其造成的原因主要是身体某些部位的细菌感染,像是腹部、泌尿道、肺部、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其细菌扩散至血液。这时,人体内被细菌大量侵入,并且免疫能力不足,造成细菌大量在血液内繁殖,并且产生毒素,使人体各器官功能损害,严重者造成各器官衰竭及休克状态。发生败血症时,身体控制凝血和出血的系统,及其他一些器官系统都会衰竭,造成休克和死亡。

败血症的发生除了以上常见的感染之外,大约仍有20%到30%的败血症病人找不到原发病灶,在一些有肝硬化、癌症或其他慢性耗弱疾病的病人,也可能因出现败血症而死亡。所以败血症的真正死亡率,经常会与感染〈如肺炎〉或慢性病混淆。

对於免疫系统差的人,例如:年纪较小、年老,以及重病者,败血症是加护病房中罹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研究统计败血症的死亡率在28%至50%之间。行政院卫生署民国九十年的死亡原因统计报告中指出,败血症占国人主要死因的第十三位;败血症是加护病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