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传播本科论文_有关新闻传播本科论文
新闻传播的这一功能,既要得到理论的印证,更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地发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新闻传播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新闻传播本科论文篇一
《 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
摘要:2015年起,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变化。研究新常态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导向,有助于指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明确个人就业方向、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就业。地方院校要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做适度调整,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改善毕业生就业现状,力求获得满意的工作效果。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也需要转变固有观念,积极面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融入新常态,及早做出调整和准备。
关键词:新常态;新闻传播;毕业生;就业
一、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阐释了新常态,强调要稳中求进、结构优化,消费继续发挥基础作用,投资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出口继续发挥支撑作用,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新常态下,经济工作呈现三个特点,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必然推动创业,就业途径和方式势必呈现出多样性,创业将会是创新驱动的闪亮体现。在新常态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也会受到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人社部给出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是749万,较2014年增长22万,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放缓,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对于地方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方面将面临一场新的考验和挑战。
二、新常态对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一)社会方面的影响
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也要转变思路和观念,在经济新常态下顺势而为、顺时而动,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主观意识上,大学生要克服就业目标过分集中、信息沟通不佳等困难,全面了解新闻传播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和期望,进行准确定位。同时,要积极尝试新的就业方式,要服从大局,服务社会,早日实现良好就业和合理就业,找到最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环境和平台。待就业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使得就业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而机关、事业单位因岗位有限,吸纳毕业生数量不多;与之相反,受近年来各高校扩招的影响,地方院校培养的新闻传播类毕业生数量却是持续增多。尽管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事实上许多普通二本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还是面临重重困难。很多招聘单位青睐经验丰富、拥有一定社会资源的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地方院校毕业生可塑性强、不怕吃苦、敢为人先的优势特点,使其就业时面临的障碍较多,问题较为突出。
(二)地方院校方面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分工的调整变化,工作种类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岗位需要的人力资源数量也在发生变化。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它实操性强、时效性强,观点、技术、手段变化也比较快,这就要求专业师资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积极促进学科发展。与985、211等知名院校相比,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有限,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培养目标清晰度欠缺,导致毕业生尽管掌握的新闻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实操技能欠缺,难以高度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一些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相对滞后,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和岗位相对较少,毕业生在应聘时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各种岗位需求。近些年,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再片面强调专业契合性,而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学生的多元化就业能力,院校及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要高度重视这一趋势变化。基于此,高校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和实践机会,通过第一线的实践促进专业知识的消化吸收,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期间,不仅要了解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还要密切关注社会和就业市场发生的变化,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在就业时力求做到自身兴趣和专业相挂钩。新闻传播行业要求毕业生一专多能,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积极奉献精神,但事实状况是当前地方院校一些毕业生眼高手低、专业知识不过硬、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尤其要客观分析、理性对待,排除“等、靠、要”等不良思想,正确看待就业形势和个人价值,在就业时不片面追求未必适合自己的大单位、大城市。许多毕业生就业时将机关单位和省级新闻媒体单位作为追求的职业目标,忽略了工作条件、个人发展、工资待遇等对个人的影响,也缺乏相关的求职技能、岗位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导致签约率偏低,就业成效不够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新闻媒体类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大学生一定要修炼好内功、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积极应对就业困难的大环境。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修正期望值,可以考虑到中西部地区、市县级媒体或者中小型企业寻找工作岗位。也可以先就业,积极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不断磨练心智,之后再去更大的平台应聘,谋求更好的发展环境,实现职业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
三、经济新常态下应对就业问题的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学科设置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立足于实际,充分研究传媒业的市场需求和供求变化,依托自身办学优势和学校文化背景,以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等能力为主,以电子媒体技术为辅,加强一线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和水平。指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当前的就业现状,引导学生正视社会现实。要科学判断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当前,传统价值观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冲击,某些社会矛盾在特殊形势下也存在引发思想风险的可能。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要做到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更加注重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以专业角度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使其就业时更具有竞争力,要依托学校必修课和基础课,调整优化课程体系,逐步开设符合当前形势的新型课程,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实现新常态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二)加强基础性建设,切实提升师资水平
经长期观察调研发现,一些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教师中,相当一部分并不具备专业经历和背景,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教育指导学生时出现闭门造车现象。因此,地方高校要大力引进专业型人才,邀请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作为大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积极拓宽学生视野,积累专业知识。同时,要安排专业授课教师到相关单位挂职锻炼,到一线岗位体验新闻传播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积极主动与当地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单位建立良好关系,杨通合作渠道,共建学生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传媒机构参观学习,通过观摩和实习让学生真正接触现实的工作环境。地方院校应加大资金投人建设专业实验室,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建设,完善观摩审片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编导编辑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必要的条件,使其在校园内获得专业训练。要注重以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校园刊物为平台,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指导学生用专业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未来几年,新闻传媒产业的发展势必更加迅猛,将为新闻传播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专业教师更应该从士曾强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人手,优化知识结构,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三)做好职业发展教育,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在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进人大学开始就要科学规划未来,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将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新闻敏感度的培养密切结合。要指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为职业发展做知识积累和长期投资,而不仅仅满足于修够学分,要促使学生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将专业学习融人到个人职业发展梦中去、融人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另外,地方高校要注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就业观念,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引领学生成才。要注重矫正毕业生的非理性就业观念,从学生的特点人手,培养其正确的职业意识、积累职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从多方面打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针对职业规划、择业签约、人职准备和上岗就业等不同阶段,不断引导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就业观,明确职业目标,锻炼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将就业教育贯穿始终。
(四)注重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提升素质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给新闻传播类毕业生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使其将所学理论结合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要支持毕业生职业探索,帮助其开展职业规划,使其实有机会承担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流程,胜任工作岗位,力求创新工作方法。鼓励学生返回校时将积极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精神风貌带到课堂中,从而促进良好职业操守的形成和较强职业素养的养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毕业生主题教育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机融合。用人单位要积极吸纳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依法招聘人才,营造公开透明的就业环境、高效的职业管理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使其克服盲从心理,更新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念,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四、小结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民生建设,注重改善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地方院校新闻传播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更是关系到主流意识行业的观念引导,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精神层面。做好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任务艰巨而意义重大,它关系到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保障因素。
浅谈新闻传播本科论文篇二
《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讨论思考 》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这为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强的推动力与驱动力。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普及范围的不断拓展,使得我国新闻传媒事业的传播主体、传播手段和传播模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媒体传播手段的诞生,使得传统的新闻传播接受者可以通过借助新媒体设备进行新闻信息传递,进而使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都相应地产生了一定的改变。因而,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接受主体;变迁
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和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共同组成了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环节所处位置和自身特点的差异,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存在着相对比较稳定的关系,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在新闻传播模式中的应用,新闻信息接受主体和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相对的改变,并使新闻传播主体产生了相应的变迁。然而对于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而言,研究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现象,进而对新闻活动的发展趋势形成一定的认识,是促进新闻事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方法。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关系的转变
所谓新媒体,是指具有个性化、数字化、大众化和交互性等特征的一种媒体形态,如互联网媒体、移动接受媒体、数字电视媒体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在新媒体的概念问世之后,以报纸、期刊、新闻广播和电视等为代表的旧媒体就被冠之为传统媒体了。在传统的媒体传播活动中,新闻信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新闻传播的三主体,相互之间存在着相对比较稳定的关系,存在着很强的独立性。然而,自从我们步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新闻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逐渐产生了某种改变,进而引发了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的变迁。
(一)新闻信息接受者与传播者之间关系的改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事业性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典型特性,因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接受者和传播者分属于这一过程的两个环节中,他们之间基本不会具有角色互换的机会。所以,在传统的新闻模式中,新闻信息的接受主体和传播主体之间是一种既对应又分立的关系。诚然,新媒体技术的问世和其在新闻传媒中的普遍应用,使得新闻接受主体和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都分别经历了发展的对应和朦胧阶段。而伴随着我们彻底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媒体传播效果和传播方式遭遇了很大的变革,对于新闻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民众已兴趣全无。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媒体接受和传播新闻信息,从而导致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明显的改变,并随着两者之间界限的逐渐模糊,形成了一种一体化、整体性的关系。
(二)新闻信息接受主体和传播主体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的新闻信息接受主体和传播主体的发展而言,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非常明确的发展趋势。第一,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具平等性和对等性。在传统的新闻传媒活动中,新闻信息传播人员在播报新闻信息时,首先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集团的要求来选择相应的新闻信息,故而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地位是对等的,他们双方都既时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定的互动关系,两者的互动和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新闻传播过程。第二,新闻传授者越来越具有话语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新闻信息的传播逐渐表现出多向性、非线性的特点,新闻信息不再只是由传播者流向接受者。因而,他们之间的角色能够频繁、及时地进行互换,新闻信息的传授者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掌握着越来越多的话语权。第三,新媒体新闻传播主体越来越多样化。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中,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媒介尽管不再像之前那样占据着如此有利的地位,但它们依然具有很强的优势。这并不妨碍新闻工作者通过新媒体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甚至可以说这种趋势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因此,在这一环境中,新媒体逐渐成为媒介发展的重心,进而致使新闻信息传播主体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新媒体的问世让如今的新闻信息传播者的自我表现意识变得更加强大,进而表现出了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的接受行为。所以,新闻信息接受者对新闻媒介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致使新闻媒介必须对新闻受众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才能很好地把握新闻媒介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引发的思考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造成的影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逐渐变迁的新闻传播主体给从事新闻传媒工作的工作人员、新闻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信息和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区别变得越来越小,新闻信息不再是原来的“高大上”形象,这为社区新闻、小群体新闻和个体化新闻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这类新闻信息的出现和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信息和新闻之间的互换,使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越来越模糊。正是由于这样,今天所有的信息只要其具有新闻五要素的特征,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新闻,进而导致新闻信息的整体质量来越来越低。首先,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给新闻理论造成影响。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使得新闻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某种变化,新闻不再只是传统新闻概念下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发生在近期的并具有传播事实的事件。新媒体背景下,社会各个角落发生的事件或者现象都有可能经流通而发展为新闻信息。同时,这种变化也会使得新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其客观性和真实性,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使得社会民众可以成为实实在在的新闻传播主体,而这种传播主体的开放性必然会让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多多少少地掺杂一些个人主观情绪,因而新闻信息接收者在接收信息时必须对信息进行斟酌和判断。其次,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对把关活动造成影响。在传统媒体模式的运作中,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往往是新闻信息把关的关键角色,这就使得把关活动常常受把关者自身所处社会利益与地位的影响。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是新闻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而在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必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新闻信息把关者的作用。再次,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给新闻记者造成影响。在传统的、旧的新闻传播模式中,记者在新闻信息的采访过程中只是扮演着新闻信息收录者和新闻信息整理者的角色,并不需要对新闻事件的内在、深层次原因进行过多了解。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民众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新闻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记者就必须对新闻事件的处理方法和新闻事件的发展背景积极参与。同时,社会民众的语言和事件表达及描述水平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这就需要新闻传媒工作人员必须对新闻信息进行及时的整理和归纳,以对新闻事件形成更为真实、有条理的阐述。最后,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对社会主流媒体等造成影响。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中,主流媒体对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把控作用甚至是垄断性的作用,这就使得新闻传播机构完全可以自行决定新闻信息的质量和内容,而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民众对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参与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中。因此,这种民众对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自由参与使得主流新闻媒体必须时刻接受社会民众的监督,进而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带来的启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信息传播主体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体新闻爱好者从事新闻事业、追求新闻理想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同时,也对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但是,当前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受众所传递的新闻信息具有很强的非客观性和重复性等特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信息的整体质量。所以,为了确保新媒媒介的稳定、健康发展,政府和相关新闻管理机构以及民间监督组织应逐渐强化对新闻媒介的掌控和监督,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建立、健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管理机制、体制,为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另外,尽管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传播主体进行了一定的变迁,但是,宏观的新闻传播格局并未因此而产生太大的改变。在如今的社会,每位民众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也要不断加强新闻传媒的法律宣传,加大对民众的新闻素质教育,以确保市场竞争环境下新闻信息传播的有序性和客观性。一方面,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要严格规范新闻信息的传播行为,严格把控新闻的传播流程,以避免虚假新闻、暴力网络新闻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过度出现。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还要强化新闻信息传播的制度和法律宣传,使社会民众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形成清醒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新闻信息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让社会民众对新闻社会价值和新闻社会传播环境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政府还需要通过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内在的新闻媒体利益进行有效的调整,鼓励社会民众多多参与新闻研讨、新闻变革、新闻传播和新闻媒介发起中来,积极推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竞争优良秩序的构建工作,为大众新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流程保障。
三、结语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新媒体技术应用范围的持续拓展使得大众传播不再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唯一参与者,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也不再像传统新闻传播模式那样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社会民众在新闻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也不再只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而是可以是接受者,也可以是传播者,甚至还可以是新闻信息的监督者。但是,新媒体也并非是万能的,由于我国新闻传播机制、体制的限制和社会民众言论的主观作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逐渐凸显,各种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但我们必须相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彻底到来,新闻传媒活动中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民众主体意识增强的直接表现。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是必然的,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充分正视传播主体变迁的现象,积极地进行新闻政策、新闻法律法规的调整,不断完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活动的建设规范,为新闻媒介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法律和政策上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卉蕾.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多样化及其影响初探[J].科技传播,2014(24).
[2]毛淑惠.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与特点[J].新闻传播,2014(6).
[3]梅琼林,褚金勇.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接受与编辑[J].新闻传播,2012(10).
[4]崔宁.传播主体实现本体知识建构与思维创新的认知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5).
[5]任晓宝,李维龙.浅谈新媒体冲击下行业类报纸发展之策[J].新闻知识,2011(3).
[6]陈春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传播主体的方式[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7]黄思琪.从两个国家形象片的传播效果看国家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努力方向[J].新闻传播,2014(8).
[8]董立娟.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特性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杨保军.“共”时代的开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形成的新闻学意义[J].新闻记者,2013(12).
有关浅谈新闻传播本科论文推荐:
1.浅谈新闻传播系毕业论文
2.浅议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
3.浅谈新闻传播论文
4.浅谈新闻传播系论文
5.新闻传播本科论文
6.新闻学本科论文范例
7.新闻学毕业论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