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易混中药品种的区别与运用
草红藤的基本特征
草红藤为民间使用品种,无历史记载。草红藤为1987版《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品种。来源于豆科宿苞豆属植物有毛宿苞豆Shuteriapampanini-anaHand.-Mazz.的干燥全草。饮片性状:为茎、叶混合的段。茎紫褐色或棕红色,有柔毛,三出复叶互生,被白色伏贴柔毛,下表面尤密。气微,味微苦[4]。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含有较多黄酮成分,经分离纯化得到杨梅素和白蔹素2个化合物[5]。药理研究表明有抗高血压、祛痰止咳、保护肝脏、调节血糖、血脂,增强免疫、抗氧化、抑菌等多种生理活性。性味归经:苦、寒。归肺经。主治功能:消炎、解毒、清肺。用于阑尾炎、乳腺炎、肺结核咳嗽。
草红藤与大血藤临床应用
草红藤与大血藤均能清热解毒,均为治疗肠痈要药,治疗肠痈腹痛均可配:败酱草、金银花、连翘、大黄、牡丹皮等药同用,如红藤煎。也可用于治疗乳痈、热毒疮疡,常配蒲公英、金银花、赤芍、白芷、忍冬藤等。但草红藤性寒味苦,其清热解毒作用强于大血藤,又归肺经,善清肺泄热,除蒸宁咳,用治肺结核咳嗽常配:知母、麦冬、桔梗、芦根等。
大血藤(红藤)性平、味苦,归大肠经、肝经,长于活血、祛风止痛,可用于寒湿、湿热之风湿痹痛,经闭、痛经,跌扑肿痛等。用于风湿痹痛常配:羌活、独活、川牛膝、防风等同用,用于经闭、痛经常配当归、香附、益母草等同用,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配:骨碎补、续断、赤芍等同用。
小结
红藤即为大血藤,谓同物异名,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cuneata(Oliv)Rehd,etWils.的干燥藤茎。草红藤为豆科宿苞豆属植物有毛宿苞豆ShuteriapampaninianaHand.-Mazz.的干燥全草。草红藤与红藤虽一字之差,却是来源不同的两种中药。本文通过分析表明本地区把草红藤做红藤使用是品种误用。在临床处方、调剂工作中应按《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规范红藤名称为大血藤。
本文通过对草红藤与大血藤(红藤)的功能、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分析认为,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不能作为同一种药物应用。若误用往往会造成证准、方对、药不灵,延误病机,加重病情。尤其在清肺、活血、祛风止痛功能上不能代用,但就清热解毒而言,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互为代用。
中药饮片名称的误用和混用,主要关系到临床医师辩证用药的效果和患者的用药安全,药剂调配作为药物施用于患者的最后防线,有其重大责任。因此,药剂人员应严格掌握规范的药物名称,清楚药物来源,掌握丰富的鉴别学知识,熟悉药物的功效、主治,做到指导临床医师各以其名、其效正确用药,以保证疗效稳定及临床的合理使用。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二:中药医治包块病例分析
盆腔炎性包块是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严重损害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西医抗菌素治疗往往不能完全奏效,中医治疗本病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我们自制盆腔炎性包块经验方口服加灌肠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6年7月—2011年8月年我们病房及门诊病人,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检查,收治了确定为盆腔炎性包块,中医辨证属湿热瘀结证病人64例。均有性生活史,病程半月~5年,以上64例病人按入组序号随机分位为两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年龄18~53岁,平均(35.40±9.3)岁,B超显示包块(4.5×4.6×3.1)~(11.2×7.0×4.6)cm3,对照组年龄19~52岁,平均(34.43±8.7)岁,B超显示包块(4.4×4.7×3.2)~(10.7×6.8×4.9)cm3。两组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
根据《中医妇科学》[1]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主要证候:低热起伏,小腹隐痛或刺痛,或胀痛,拒按,检查有包块,痛连腰骶,经期或过劳后加重,胸闷纳少,口干不欲饮,带多色黄或黄白相间,质黏稠,有异味,大便秘结或溏稀,小便色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弦数。西医诊断依据[2]:有盆腔炎病史,有急性期表现的病人有使用抗菌素7~14天后,盆腔炎性包块不消改用中药治疗,或有低热,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白带多,妇检扪及宫颈举痛,子宫固定压痛,子宫周围扪及边界不清包块,压痛,B超下子宫上方或后方、左右两侧可见包块囊壁光滑,边界清晰或不清囊性的无回声区,输卵管积水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盆腔有积液。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自拟中药内服方:红藤15g,败酱草15g,紫花地丁15g,赤芍10g,丹皮10g,桃仁10g,皂角刺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2g,三棱10g,莪术10g,地鳖虫10g,生薏苡仁20g,炙没药10g。水煎服,每日1剂,每月连服20天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治疗3个疗程。自拟中药灌肠方:红藤30g,败酱草30g,紫花地丁20g,赤芍15g,丹皮15g,皂角刺15g,炙乳香15g,炙没药15g。将上方浓煎至100mL,温度在39~40℃,装入灌肠袋中挂于输液架上,病人侧卧,肛管插入肛内10~15cm,调整滴速60~80滴/min,30min滴完,嘱病人尽量保留药液至次晨。每日1次,自服中药首日起连用10天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连续治疗3个疗程。
2.2对照组
口服抗妇炎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连服20天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并用康妇消炎栓纳肛,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3]拟定:痊愈:症状、体征及检查包块消失,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失,检查包块缩小2/3以上;有效:症状及检查均好转,包块缩小1/3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检查均无改善。
3.2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根据症状、妇科检查、B超治疗前后对比观察,治疗组痊愈22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9例。两组t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
4讨论
盆腔炎多是由于劳累、经期性交、产后护理不当,人流器械损伤等,病原体入侵所致,急性期常需西药抗菌素治疗,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本身就表现为慢性过程,病情迁延,主要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疤痕形成,出现输卵管阻塞、增粗、粘连、积水、肿块等病理表现,又称位盆腔炎后遗症,形成盆腔包块,临床表现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症状反复发作等[2]。
祖国医学古人著述中没有盆腔炎的记载,但其临床表现散在于“带下过多”、“热入血室”、“癥瘕”、“妇人腹痛”等相关疾病中,妇女生活不洁,经期产后,正气虚弱,湿热之邪入侵,与气血相搏击,蕴蒸不解,湿热瘀结,形成癥瘕[4],治当拟清热解毒、利湿排脓、行气活血、化瘀消癥方能达病所。方中红藤、败酱草、紫花地丁、皂角刺、生薏苡仁清热解毒、利湿排脓、活血止痛;赤芍、丹皮、桃仁清热凉血;三棱、莪术、地鳖虫破瘀消癥;川楝子、延胡索、炙没药行气消肿止痛。现代药理研究红藤、败酱草等药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变态反应,解痉镇静镇痛、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5]。中药浓煎保留灌肠或栓剂纳肛,能通过直肠黏膜吸药物,达到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癥散结的目的[1]。
本研究显示我们自制的中药口服加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湿热瘀结证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优于同类的中成药口服加纳肛,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2.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3.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4.本科药学论文
5.毕业创新论文范文